APP下载

谷优2173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

2014-04-18林燕清

福建稻麦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季稻尤溪县再生稻

林燕清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农技站,福建尤溪 365114)

LIN Yan-qing

(Xicheng Tow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tation, Youxi, Fujian 365114)

谷优2173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福建福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谷丰A与福恢2173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表现群体整齐,株型适中,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于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1G01)。2013年尤溪县西城镇农技站和尤溪县农技站共同实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一:“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地点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示范品种为谷优2173,示范面积为8.533 hm2,再生稻年产量平均1 317.77 kg/667m2,其中头季稻平均产量850.50 kg/667m2;再生季平均产量467.27 kg/667m2,现将谷优2173在尤溪西城镇麻洋村作再生稻示范种植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产量表现

2008年参加三明市中稻区试,平均产量665.58 kg/667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8.87%,达显著水平;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661.70 kg/667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4.14%,增产不显著。2010年参加三明市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56.70 kg/667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12.53%;2013年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作再生稻栽培示范,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邀请省内外同行专家进行现场产量实割验收,再生稻头季于8月9日验收,专家组经田间考察,随机选3坵田进行实割收打,每坵田实割67 m2左右,经脱粒、称重、丈量面积,测定稻谷杂质、水分,按稻谷标准含水率13.5%换算产量,结果全示范片加权平均产量850.50 kg/667m2;再生季于10月14日验收,加权平均产量467.27 kg/667m2。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谷优2173全生育期2 a区试平均140.0 d,比对照Ⅱ优明86早熟1.6 d;在尤溪麻洋作再生稻种植,播种期3月12日,插秧期4月16日,齐穗期7月9日,成熟期8月12日,头季稻生育期153 d,再生季61 d。

2.2 主要农艺性状

谷优2173属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群体整齐,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株叶形态好,大穗粒多,成穗率较高,熟期转色好,再生力中等,作再生稻示范头季株高132 cm,穗长27.2 cm,有效穗16万~17万/667m2,穗总粒170~190粒,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30.3 g;再生季有效穗30万~35万/667m2,穗总粒数55~65粒,结实率92.80%,千粒重28.2 g。

2.3 抗病性

经三明市2 a稻瘟病抗性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为中感稻瘟病。2013年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作再生稻种植暂未发生叶稻瘟和穗颈瘟。

2.4 米质

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率82.5%,精米率75.1%,整精米率38.9%,粒长6.5 mm,长宽比2.5,垩白粒率71.0%,垩白度20.8%,透明度2级,碱消值5.7级,胶稠度72.0 mm,直链淀粉含量21.6%,蛋白质含量9.2%。

3 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

再生稻栽培技术头季稻以穗大粒多取胜,再生季以多穗取胜,重点抓好“四早三严两过硬”的技术措施。

3.1 头季稻栽培技术要点

3.1.1 早播,培育壮秧 在安全播种条件下,做到早播(3月中旬初,比正常单季稻播种期提早40 d),利用春季相对较低的气温,延长本田营养生长期,为形成穗多穗大的群体提供充裕时间[1]。采用旱育秧方式,于3月8日统一浸种催芽,12日分户播种,用种量1 kg/667m2,每667m2备足冬翻育肥或菜园地苗床24 m2,按旱育秧技术规程操作,施足基肥(复合肥60 g/m2),每平方米播芽谷60 g,均匀稀播,播种后用细土盖密种子和盖膜保温,出苗后及时做好秧苗水、肥、膜的管理。

3.1.2 早插,促进早发 秧龄30~35 d、叶龄6.0~6.5片带1~2个叉及时早插,并把好“三带一浅插”(带肥、带土、带药和浅插)的插秧质量关,充分发挥旱育秧早生快发的增产优势。早插可充分利用4月份低夜温高昼温的温差来延长营养生长期,减少呼吸消耗,利用昼间强光适温,提高群体光合能力,以促大幅度增加中、后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干物质积累[2],要获得两季高产,种好头季稻是关键。

3.1.3 早管、促早分蘖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水稻专用肥40 kg/667m2),要早管早攻,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早分蘖和低节位分蘖,插后5~7 d用水稻专用肥40 kg/667m2结合抛栽灵60 g拌匀后撒施除草,并灌寸水保持静水4 d,6月初进入幼穗分化始期施10 kg/667m2氯化钾复合肥作穗肥;6月下旬施氯化钾复合肥5 kg/667m2作粒肥。

3.1.4 早治理三类苗 插后15 d内看苗补施平衡肥,用水稻专用肥10 kg/667m2,冷烂田和锈水田还应加施草木灰等热性肥料,尽早消灭三类苗,促进稻苗群体平衡生长。

3.1.5 严格畦栽密植 水稻地上部、地下部保持着形态和机能上的综合平衡。再生稻的根是一季培养两季用,再生稻要取得两季高产培育旺盛的根系是关键,有效解决的技术是要畦栽沟灌。稻田整平后按每畦(包括沟)180 cm宽拉绳开沟,沟宽26.7 cm、沟深15~20 cm。每畦栽9行。株行距16.7 cm×20 cm,每667m2插足1.996万丛,使基本茎蘖苗达4万~5万。

3.1.6 严格二次烤田 第1次烤田在插后20 d或丛均达8~10本基本茎蘖苗时就应排水烤田,烤到田面微裂,开始进行间歇性沟灌。每次只灌半沟水,渗干后露田1~2 d再灌1次,第2次烤田在齐穗后18~20 d结合灌寸水堵水源施催芽肥,让其自然落干搁田养根,实行干湿交替至成熟。从而保持耕层湿润透气,培育出强大的根系,促进地上部器官的发育。

3.1.7 严格低指标防治病虫 再生稻主要病虫有“两虫两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在防治上重点抓好:5月上旬二化螟枯鞘率3%~5%及时狠治第1代;6月初开始注意稻飞虱虫口消长动态,丛均稻飞虱成若虫8只以上的就应列为施药防治对象田;在稻苗易感稻瘟病秧田期、大田分蘖盛期和破口齐穗期要各预防1次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纹枯病丛发病率 10%时开始下药防治1~2次 (常年主抓头季复水时和破口始穗前各预防1次)。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掌握稻苗生长易感病的敏感期和病虫的发生规律,选择对口农药,及时对症下药, 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1.8 适时重施促芽肥要过硬 施肥时间在头季稻齐穗后20 d;施肥量为尿素20 kg/667m2;施肥方法分2次,隔天于下午露水干后撒施(施肥前要先灌水,施后用竹杆轻轻抖动1遍)。施肥作用能缓解顶芽生理优势对下部腋芽萌发的抑制作用,施用效果能提高萌发率,增加再生穗数[3]。

3.1.9 十黄抢晴收与高留稻桩要过硬 头季稻十黄晴天收割和高留稻桩要过硬,太早收割减少头季光合产物,腋芽萌发率反而降低,太迟收割又会割伤倒2芽。目前作再生稻推广的杂交水稻优势芽为上中部位芽穗,约占产量的70%~80%。为保留倒二芽,并使之成活,必须高留桩,留桩高度为株高的1/3。也可以以倒3叶的叶枕为割口作为留桩高度的外观标准,以倒3叶叶枕为割口,不仅可保留倒2芽,又不割伤倒2芽叶片,做到平割,稻桩不沾泥,确保98%以上倒2芽留住,既能安全过关,又能获得高产。

3.2 再生季栽培技术要点

3.2.1 合理管水 头季稻收割后应马上灌1次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有利于发苗、再生腋芽见青前灌半沟水,保持沟中有水畦面湿润,见青后灌浅水层。

3.2.2 施壮苗肥 收割后的第2天要结合复水施足再生季壮苗肥,用尿素5 kg/667m2撒施于畦面,促进早发苗、多发苗、争多穗、创高产。

3.2.3 根外喷施激素和微肥 再生季抽穗70%时,每667m2用“九二○”2 g对水50 kg喷施1次,使倒2节以下穗颈抽高,结合用磷酸二氢钾100 g对水50 kg根外喷施,间隔5 d续喷1次,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

3.2.4 及时防治再生季病虫 头季收割后全面防治1次纹枯病和稻飞虱,在再生季破口抽穗期再防1次纹枯病和其它病虫害,确保再生季丰产丰收。

[1]陈开缄.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31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06(2):36,45.

[2]张上守.三明水稻综合试验站2010年度尤溪点技术工作总结[J].三明农业科技,2010(3):13-17.

[3]郑荣和,卓传营,徐光兴,等.Ⅱ优131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8(1):5-6.

猜你喜欢

季稻尤溪县再生稻
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尤溪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品质比较试验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福建省尤溪县老年大学校歌重焕青春谱辉煌
爸爸的手提包
湖北省再生稻面积达140万亩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