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阈下的技术应用

2014-04-18范君

关键词:人学费尔巴哈现代性

范君

(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安徽淮南 232001)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阈下的技术应用

范君

(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安徽淮南 232001)

基于马克思关于技术概念的独特性描述,即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以此探讨技术的定义。在对人的本质界说和人的价值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人学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旨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避免异化为目的,最终提出关于技术应用的科学方式。

马克思;人学思想;技术定义;人的本质;人的价值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人的价值”命题。近代以来,“人的价值”命题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宰地位。这样的提法是从将自然界视为价值主体出发,也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含义。作为价值主体的只能是人类、集体或个人。首先,人的价值应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它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次,人自己对自己的价值叫做人的自我价值。在人与自我之间,人充当自我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人的自我价值强调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自己对自己的积极意义。主张人的自我价值的意义,就在于强调人应追求进步,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最后,人的社会价值就是客体的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性论之区别

马克思在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同时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个基本原则,表现出费尔巴哈向唯物史观的某些“跳跃”。如,他不仅认为人的本质必须通过它的属性来表现,必须依赖于人的生活条件而存在,而且这些属性和生命条件的真实性质,又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了一种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截然不同的人的本质哲学观,它一方面针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人性论进行批判和继承;另一方面提出自己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新的世界观,形成了与之不同的一个全新的哲学思想。在此,笔者通过简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思想与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所存在的主要区别,并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思想与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对人所能生存存在的环境进行了不同的诠释: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思想看到了人的生存问题——如没有食物、没有起居、没有一切可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物质,人就无法生存,这即是人性的脆弱。因此,人必须拥有尽可能多的物质资料,才能完成作为人的主要社会活动。2)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思想则在阐述个别社会的行为或某个社会群众由利他行为实现利己目的的行为时——费尔巴哈把这种行为过于扩大。总的来说,剔除了阶级斗争论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思想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揭示:“实践”是由“唯物”支撑的。人所以是“社会人”,因为人首先是“自然人”,首先要获得生物所必须的物质生存资源,而单个人不可能“独立”地获取自然资源。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必须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根源所在。

四、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

研究现代工业社会里的人的现代性问题以及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发展理论中来考察。弗洛姆认为人类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拥有了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的人类却对于以下问题茫无所知。这些问题是:人是什么、人应该怎么生活、怎样才能创造性地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而这些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历史一直都在为满足基本的生命需求过程中进行,而这种满足必须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时候,异化现象便产生了。异化的人是人类社会由传统人走向完整的人的中间环节。人的异化或者说异化的人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扬弃了前现代社会的传统人的结果,它也为未来人的实现准备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条件。异化本身带来人的苦难,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人越是成功地开发大自然,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物的能动性独立性就越发显现出来,人类社会由物的依赖性向人的发展转变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一问题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涉及到人的现代性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现代性指的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人的现代性的表现即是人(个体)的主体性力量获得了解放,几乎每一次成功的体制改革都使人的主体力爆发出来,现代性在中国的最大功勋就是使受到旧体制束缚的个体得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自由。这一过程必将消灭僵化的社会分工,最终促进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从而使人的异化终结。在马克思学说的人的发展理论中,人的现代性问题具有很高的地位。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看,马克思人学理论早于唯物史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体现了马克思的丰富的人的理论,尽管手稿中的精彩思想远不如成熟时期,但后者确立了唯物史观,把马克思的人的理论提升到以往任何思想家未曾达到的高度。这表现在:对于对象、现实和感性,不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而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

五、科学的技术应用方式

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曾以“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概括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每一次科技的发展都带来人类文明史发展的飞跃。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带来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物质基础,也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促使了战后各国经济复苏、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因此,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能因技术的双重性就因噎废食,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方能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助力技术的科学应用。

1.人为主体,技术为客体

任何的反客为主都会使人变为技术的奴仆,其过程也是非常可笑的。在技术统治论中,工具性的技术反身把人变成技术的工具,而在技术的应用中,人则须服从于技术应用的需要。人的存在和价值被技术需要所遮蔽。

2.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的优势体现在节省人力、物力、提高质量及安全性能等。但是技术又不是呆板的,具有可替换性,不能因技术的便捷而完全放弃手工操作。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机器能够复制大量的文化产品和艺术品,其中就没有了人的本质性力量。

3.避免技术浪费

每年,中国都有大量的专利技术,但是,许多专利被搁置,造成严重的技术浪费。机械和技术是为了弥补自然的不足而发明的,但这种应用方式却造成了技术的低效和无能。

4.尊重自然生态

在合理的限度内与技术合作,在保证和谐的基础上对技术开发有所侧重,而不是人类精神的功利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裂。使技术在给人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有助于人与技术间实现合作融合。

综上所述,技术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技术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创造物质条件。技术的任何现实运用,必然与人有关,因而,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体现了技术人文价值的理性回归。

注释:

[1][2][法]让—伊夫·戈菲:《技术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2,23-24页。

[3]田鹏颖、陈凡:《社会技术哲学引论——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4]潘天群:《行动科学方法论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65-166页。

[责任编辑:石雪梅]

A8

A

1002-3321(2014)02-0094-03

关于技术的定义,由德国学者弗塞尔主编的《德国彩色弗塞尔大百科词典》给出的是:“用科学的语言讲,技术就是各种工具的发展、制造及其有意识的运用;用专门的语言来讲,技术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它来设计和使用各种复杂工具(机器)和器械。”马克斯·韦伯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某种活动的技术是我们头脑中对该项活动进行实施的必要手段的总和,与该项活动最终所确定的(具体地讲)方向的指向或目标相比,合理的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意识、有条理的实施已经明确了方向的手段,并依据经验、思考将这一合理性推向其最高阶段——科学认识的阶段。”[1]M.邦格把技术分为四个方面,并把社会技术从中单列出来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它包括社会学(政治、法律、城市规划)技术、经济学技术、心理学技术、战争技术等。受到韦伯的影响,F·冯特尔—奥特利连菲尔德依据行为的合目的性以及对象的不同把技术划分为四类,即个体技术、社会技术、知识技术、现实技术;其中,社会技术是指“其客体是个人之间关系”的变革或保守的实践。[2]在国内学术界,陈文化先生认为,社会技术是调整人际关系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田鹏颖、陈凡提出:“社会技术是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人们的行为准则,它主要解决社会科学的应用问题,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潘天群认为,“社会技术是形成、调整或重组社会(或社会中某个组织)中的社会关系,以合理地达到某个社会目的的方法或手段。”其中,“合理”包括工具性的“有效”和价值性的“公正”两个方面的内涵;据此定义,社会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等等,都属于社会技术。[4]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界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精辟阐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人的本质所在。他认为,要理解人及人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尤其是关于人性的问题的阐述集中体现在《提纲》的第四、六、七条中。马克思认为,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世界的本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的结合也是以实践的方式完成的;2)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是人类在完成对客体的认识与实践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将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与人类自身的精神发展相统一的过程;3)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体现是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实现的;4)人类社会主体价值将在共产主义社会真实实现。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生产关系的革命帮助人完成其作为主体的价值,人类历史的意义以这样的方式得以充分表达。

2013-07-20

安徽省社科联资助立项课题(A201305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项目(SK2012B572)。

范君,女,山西晋中人,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编辑,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人学费尔巴哈现代性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浅空间的现代性
北人学没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