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4-04-18姚永松
姚永松
(福建省福安市农业局 355000)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以块根入药,味甘微苦,是常用滋补类中药。太子参是福安市高海拔地带各乡镇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福安市太子参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程度重,严重制约着福安市太子参产业发展。太子参病毒病主要为害太子参的叶片和块茎,据2013年田间观测结果,福安市太子参病毒病发病率达80%~90%,严重影响太子参的品质和产量。为确保太子参的生产安全,切实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笔者就太子参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探索。
1 症状
病害发生初期幼叶两边叶缘向中间卷曲并在幼叶上产生斑斓退绿小点。随着病害的加重,新生的幼叶卷曲越来越严重,远看受害植株幼叶呈丛簇状。前期幼叶症状较轻,随着叶片的增大,卷曲的幼叶逐步展开,但叶片产生扭曲状变形,叶片上斑斓状退绿部变为黄色。根部在病毒病发生后地下块茎生长停顿,最终全叶退黄,块根头部用手轻捏,感觉如失水状软化,直至全株死亡。
2 发生规律
太子参病毒病已知的病毒种类有烟草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太子参病毒病在福安市种植区一般在2月中下旬开始发生,到3月中旬以后达到病害高发期,直至采收。温度在15℃时太子参病毒病开始发生,温度在19~20℃时进入发病高峰期,在12℃以下则出现病毒钝化现象。太子参在采收后,叶片和茎部组织因无利用价值,废弃后病毒因寄主细胞无养分的供应而消亡,无法残留于土壤内,必须寄生于周边杂草上,才能在次年侵染太子参。而块根组织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因块根贮存有少量的生命维持因子,得以缓慢地完成其整个生命循环,来年作为无性繁殖育种的块根,随着茎和叶的萌发及温度的升高,植株营养循环进入正常状态、病毒的维持与复制加快,又逐步侵染至全株。
3 发病原因
太子参病毒病在福安市种植区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几种:一是因蚜虫等虫媒传播,导致植株间染毒;二是农机具未进行及时消毒处理,致使带毒农机具在农事过程中传毒;三是在农事过程中因损伤植株,病毒直接从伤口处侵入;四是长期在同一田块种植太子参,残留于田块内的病毒寄生在田块周边杂草上,造成太子参长期感染;五是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植株长势偏弱,对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极易受病毒的侵害。
4 综合防治技术
针对太子参病毒病发生期早、发生率高、为害期长、危害损失大等问题,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早预防、早防治,以避免或减轻太子参病毒病的危害。
4.1 选用无病毒种苗
选育无病毒植株进行育种,建立无病毒育种田块。尽量采用经脱毒繁育的种苗进行种植。为减少成本可采用以脱毒太子参进行2~3年的无性繁殖,之后再采用脱毒繁育的种苗进行轮换种植。选种时应选择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无病虫害、无损伤的块根作种。若采用以太子参种子进行种植的,种子须在0℃条件下50 d左右,经低温春化处理后再进行播种。
4.2 农业防治
4.2.1 田块选择 在种植太子参时,应做好田块的选择与修整,为培养健壮、抗太子参病毒病植株做好准备。选择3年以上无种植太子参的田块进行种植。在畦与畦之间挖宽20 cm、深33 cm的排水沟,以利于种植地块的排水、透气。
4.2.2 肥水管理 进行合理的肥水管理,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可结合整地施入基肥,每667 m2用田之道微生物菌肥30~35 kg与复合肥20 kg拌匀,施于种植沟内,用松土稍加覆盖。生长阶段以保持湿润、畦面不积水为宜。在清明节前后每667 m2用田之道微生物菌肥30~35 kg拌土施于畦中。3~5月中旬视植株情况,每667 m2可用冲施肥奇葩高效钾宝8~16 kg、复合肥5 kg对水浇施,追肥时间不得超过5月底。
4.3 物理防治
对太子参种植田块及周边进行人工除草,以防病毒寄生于杂草,也有利于农事活动。除草时应注意选择除草时期,避免造成太子参块根损伤而引起病毒侵染。选择在出苗后25 d进行拔草,5月上旬植株封行前见草就拔,封行后停止除草和松土等。
4.4 药剂防治
在太子参生长期及时灭杀蚜虫,以避免虫媒传毒,可选用10%吡虫啉1500倍液、25%吡蚜酮2000倍液进行防治。在太子参2月出苗后至5月底,可选用20%平平佳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宁南霉素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间隔20~30 d喷施1次进行预防。遇病害发生时,须间隔7 d防治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