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32例临床研究
2014-04-18曾薇薇殷岫绮
曾薇薇 殷岫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32例临床研究
曾薇薇 殷岫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目的:观察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予化瘀凉血方治疗3个月,对照组30例,予妈富隆治疗3个月。比较2组痛经、月经不调及中医证候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子宫大小及CA125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痛经、月经不调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缩小子宫体积及降低CA125数值。结论: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确切。
子宫腺肌病 化瘀凉血方 CA125
2011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我们采用自拟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平均年龄(34.95± 5.28)岁;平均病程(48.60±40.16)个月;不孕患者7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6.48±5.13)岁;平均病程(53.20±39.37)个月;不孕患者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妇产科学》[1]制定。(1)育龄期妇女,进行性加重痛经;(2)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3)经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有压痛;(4)结合B超或MRI检查显示子宫腺肌病样改变;(5)CA125>35U/mL。其中(1)必备,(4)(5)符合1项,结合(2)(3)则诊断为子宫腺肌病。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瘀热互结证标准。主症:(1)痛经进行性加重,痛处固定,痛而拒按;(2)月经量多,色暗红或紫红,质稠有块;(3)盆腔包块;(4)舌质红或紫暗有瘀斑,舌苔黄。次症:(1)口干口苦;(2)周期性发热;(3)心烦易怒;(4)小便短赤;(5)大便干结;(6)脉弦数。其中具备主症(1)、(4)及主症或次症的任何1项者即可诊断为瘀热互结证。
1.3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治疗前3个月内未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治疗子宫腺肌病药物,自愿配合治疗且接受随访者。
1.4 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2)妇科恶性肿瘤和子宫腺肌病患者符合手术指征,准备手术治疗者;(3)不能接受规定治疗及定期随访观察者;(4)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给予化瘀凉血方口服。方药组成:柴胡9g,黄芩12g,党参9g,甘草6g,当归12g,玄参12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川楝子12g,牡丹皮12g,桃仁9g,茯苓12g,桂枝9g,地鳖虫12g,全蝎6g,独活12g,徐长卿15g。每日1剂,水煎至300mL,分早晚2次温服。月经量多则经期停服,共治疗3个月。
2.2 对照组口服妈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片,21片/盒)。每日1粒,服用1盒后停药7日,再服用第2盒,共服药3盒。
2组患者均于3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指标(1)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月经周期、量、色、质的变化,及其他中医症状、体征及舌脉变化;(2)治疗前后进行妇科B超及血清CA125检查。
3.2 疗效评定标准痛经、月经不调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
3.2.1 痛经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痛经积分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全部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有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再加重;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痛经评分标准: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计1分,腹痛明显计0.5分,坐卧不宁计1分,休克计2分,面色苍白计0.5分,冷汗淋漓计1分,四肢厥冷计1分,需卧床休息计1分,影响工作计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计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计0.5分,伴腰骶疼痛计0.5分,伴恶心呕吐计0.5分,伴肛门坠胀计0.5分,疼痛在1d以内计0.5分,疼痛每增加1d加0.5分。
3.2.2 月经不调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到(28±7)d,月经过多者经量较治疗前减少1/3或小于100mL,经期恢复到7天以内,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较治疗前改善,其他症状较前减轻;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无改善。
3.2.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N≥90%;显效:90%>N≥66.67%;有效:66.67%>N≥33.33%;无效:N<33.33%。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痛经疗效比较治疗组32例中,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30例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痛经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3.4.2 2组月经不调疗效比较治疗组32例中,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30例中,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月经不调疗效亦优于对照组。
3.4.3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32例中,痊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30例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3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高于对照组。
3.4.4 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例数32 30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子宫大小(cm3)125.87±29.36 96.59±19.47*△121.62±22.32 105.59±16.07*CA125(U/mL)70.47±28.56 46.85±20.73*△68.39±29.10 62.05±26.35*
4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向子宫肌层浸润,伴随周围肌层细胞代偿性肥大和增生的疾病[3]。本病发病率高,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目前西医对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缺乏清楚的了解,认为其发病主要涉及基底内膜腺体内陷、雌激素硫酸酯酶活性、免疫因素、黏蛋白和生长因子等方面[3]。该病治疗较棘手,且容易复发。当前西医多选用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药物及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着副作用大、易复发、价格昂贵、创伤大等诸多局限,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依据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痛经”、“月经过多”、“不孕”等病证范畴。笔者认为,子宫腺肌病多由瘀、热两种病理因素胶固搏结而成,病位在里、在营血、在冲任、在胞宫。其瘀热多因妇人产后恶露不尽、宫腔手术、经期剧烈运动、行房事等导致离经之血瘀阻胞宫,瘀久化热而成。热、瘀两邪又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不断发展。血瘀于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血瘀日重,内结成癥瘕,则痛经愈甚;旧血不去,瘀久化热,故可见周期性发热;瘀血阻滞经络,血不归经,热迫血行,则可致月经量多如冲;胞脉不通,两精不能相授而无子。针对此瘀热交阻病机,治则当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为主,方药选用化瘀凉血方。方中败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玄参解下焦瘀热,地鳖虫、全蝎、独活、徐长卿、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本方中含经方小柴胡汤及桂枝茯苓丸,小柴胡汤取其原意,治疗妇人血室有热,用其疏邪透热。桂枝茯苓丸是治疗瘀血留滞胞宫的名方,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方可扩张血管、调节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具有明显的镇静、解痛、消肿、抗感染作用[4]。全方共用,可散血中之瘀,清血分之热,止妄行之血。
本研究结果发现,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瘀热互结证疗效确切,从痛经、月经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妈富隆,且能显著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子宫体积大小、CA125数值与子宫腺肌病病变的深度及广度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化瘀凉血方能显著延缓子宫增大及抑制CA125升高,说明化瘀凉血方对子宫腺肌病的进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确切,其具体作用机制及远期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0
[3]Leyendecker G,HerbertzM,Kunz G,et al.Endometriosis results from the dis -location of basal endometrium. Human Reprod,2002,17(10):2725
[4]田丽群,王秀珍,蒋慧君.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78例.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2(4):438
编辑:傅如海岐轩
R711.740.5
A
1672-397X(2014)01-0032-03
曾薇薇(1985-),女,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中医学专业。vivian_tsang@sina.com
20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