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治疗伴自杀行为抑郁症的效果分析

2014-04-18肖垚南陈丁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自杀认知行为疗法身心健康

肖垚南 陈丁玲

[摘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160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周期均为10周。比较两组的抑郁评分和身心健康评分。 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能缓解抑郁症状,改善预后及身心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自杀;抑郁症;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a)-0184-03

调查显示,我国患抑郁症的人数超过3000万,抑郁症在中国被认为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确诊的常见疾病[1]。抑郁症患者的性格内向,往往真实思想不愿暴露,宁愿被抑郁情绪折磨,也不愿向精神病专家进行心理咨询[2]。由于得不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抑郁症的复发率高达85%,抑郁症患者自杀率高达15%。抑郁症问题已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公众必须重视抑郁症的危害,提高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抑郁症患者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3]。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在抑郁症心理社会疗法中得到最好研究的疗法,认知行为模式能更好地解释障碍的维持情况,其认知偏差在维持障碍中起重要作用[4]。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160例,男60例,女100例;年龄20~58岁,平均(42.65±3.36)岁;平均受教育年龄(11.52±22.14)岁;婚姻状况:已婚125例,未婚20例,其他15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入选标准:年龄18~60岁;近3个月内临床表现符合伴自杀行为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具有阅读能力及应答能力并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而不能参加活动者。两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常规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对其需遵守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指导,不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周期为10周。观察组:采用个别干预和群体干预的方式,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周期为10周,1次/周,50~60 min/次。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心理教育(1~2次会谈),第二阶段为认知重构与暴露练习(4~8次会谈),第三阶段为结束(1~2次会谈)。第一阶段主要是向患者解释认知行为治疗对人际交往压力的理解,使患者理解自己的问题并了解治疗方法,并教会患者区分事实、想法、情绪和行为;第二阶段是识别患者在这个社交情境中的自动想法,使用不同的认知重构策略挑战患者的核心信念,讨论患者在咨询外进行现场暴露的可能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三阶段主要是回顾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步,并确定治疗结束后患者自己努力的目标。在干预内容中,用更为客观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认知,彻底驳斥那些让患者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我寻找烦恼的谬论;制订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表,每天结束后填写回顾、分析日记,既能使患者摆脱不愿活动和不想做事的处境,又能给患者带来活动后的满足,逐步消除懒怠与内疚,学会自我称赞、自我欣赏,坦然对待不良刺激,矫正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以保持情绪稳定和心境良好。

1.3 观察指标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用来评估患者1周来的抑郁状态,分值越高,抑郁越严重。简化版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4个维度,对身心健康进行综合测量,分值越高,预后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后的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当前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遭受抑郁症困扰的人数与日俱增。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2%~5%,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5]。我国目前估计有超过3000万人患病,由于未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85%的抑郁症患者病情会复发,10%~15%的患者最终有可能死于自杀,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多数普通人对抑郁症及其症状的认识程度仍低于应有的正常水平,因而很难引导患者找专家来寻求诊断和治疗。传统社会的一些社会习俗和传统也妨碍了抑郁症患者去看医生寻求治疗[6]。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理疾病,轻型患者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稍重者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也可伴随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症状。我国抑郁症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其原因是生活压力大、工作疲劳、失业率不断上升、我国社会中出现的经济和社会新变化[7-8]。

伴自杀行为抑郁症的危害很严重,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在行为疗法中,通过锻炼身体,让患者感到很累,就不会胡思乱想了[9-10];或用精神分析疗法,即患者自己当医生,分析自己不开心的原因,了解自己的想法。一旦出现抑郁应建立健康生活规律,如合理的饮食习惯及合理的作息时间[11],多结交一些人或朋友,加强人际关系既可增加宣泄渠道,减缓心理压力与负担,得到周围人的理解与支持,也可增强自信及转移注意力[12]。抑郁症的发病率升高不绝对是消极的,其可以增加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从而更容易找到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治疗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能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身心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ellinger DL,Millar BA,Perez S,et al.Sympathetic modulation of immunity:relevance to disease[J].Cell Immunol,2008, 252(1-2):27-56.

[2] Kemp AH,Quintana DS,Gray MA,et al.Impact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iol Psychiatry,2010,67(11):1067-1074.

[3] 陈健,陈明春,孙业桓,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3):245-249.

[4] 彭芳,杨文辉.注意偏向训练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作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58-59.

[5] 陈志明.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73-175.

[6] 于方舟,张辉,刘盈.心境障碍-抑郁症与双相障碍[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3):4-5.

[7] 徐英玉,金守男,朴桂花.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0):101-102.

[8] 李岩,白欧.产后抑郁症的医疗干预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9):1564-1565.

[9] 王冠超,肖伟.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3):41-43.

[10] 王世茹.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识别与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3(2):77-78.

[11] 郭智,王丹,刘婷立,等.盐酸维拉佐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J].中南药学,2013,11(3):219-221.

[12] Bohman H,Jonsson U,P ren A,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 in adolescence:a 15-year community-based follow-up study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compared with healthy peers[J].BMC Psychiatry,2012,12:90.

(收稿日期:2014-01-26 本文编辑:李亚聪)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治疗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能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身心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ellinger DL,Millar BA,Perez S,et al.Sympathetic modulation of immunity:relevance to disease[J].Cell Immunol,2008, 252(1-2):27-56.

[2] Kemp AH,Quintana DS,Gray MA,et al.Impact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iol Psychiatry,2010,67(11):1067-1074.

[3] 陈健,陈明春,孙业桓,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3):245-249.

[4] 彭芳,杨文辉.注意偏向训练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作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58-59.

[5] 陈志明.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73-175.

[6] 于方舟,张辉,刘盈.心境障碍-抑郁症与双相障碍[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3):4-5.

[7] 徐英玉,金守男,朴桂花.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0):101-102.

[8] 李岩,白欧.产后抑郁症的医疗干预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9):1564-1565.

[9] 王冠超,肖伟.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3):41-43.

[10] 王世茹.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识别与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3(2):77-78.

[11] 郭智,王丹,刘婷立,等.盐酸维拉佐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J].中南药学,2013,11(3):219-221.

[12] Bohman H,Jonsson U,P ren A,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 in adolescence:a 15-year community-based follow-up study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compared with healthy peers[J].BMC Psychiatry,2012,12:90.

(收稿日期:2014-01-26 本文编辑:李亚聪)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治疗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能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身心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ellinger DL,Millar BA,Perez S,et al.Sympathetic modulation of immunity:relevance to disease[J].Cell Immunol,2008, 252(1-2):27-56.

[2] Kemp AH,Quintana DS,Gray MA,et al.Impact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iol Psychiatry,2010,67(11):1067-1074.

[3] 陈健,陈明春,孙业桓,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3):245-249.

[4] 彭芳,杨文辉.注意偏向训练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作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58-59.

[5] 陈志明.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73-175.

[6] 于方舟,张辉,刘盈.心境障碍-抑郁症与双相障碍[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3):4-5.

[7] 徐英玉,金守男,朴桂花.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0):101-102.

[8] 李岩,白欧.产后抑郁症的医疗干预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9):1564-1565.

[9] 王冠超,肖伟.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3):41-43.

[10] 王世茹.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识别与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3(2):77-78.

[11] 郭智,王丹,刘婷立,等.盐酸维拉佐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J].中南药学,2013,11(3):219-221.

[12] Bohman H,Jonsson U,P ren A,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 in adolescence:a 15-year community-based follow-up study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compared with healthy peers[J].BMC Psychiatry,2012,12:90.

(收稿日期:2014-01-26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自杀认知行为疗法身心健康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自杀”的教授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