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幽默的生成
2014-04-17夏月香
夏月香
摘 要: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会学”和“乐学”,即在教师教得有情趣的前提下,学生学得有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就是幽默的教学语言。以高中语文为例,并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以幽默的语言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
关键词:教学;课堂;幽默
苏联教育学家维斯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积极捕捉幽默生成的契机,用幽默点染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那么,幽默是如何生成的呢?
一、幽默生成于文本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选入了一些具有幽默文风的作家作品,例如,鲁迅、钱钟书、契诃夫、莫泊桑、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使文本本身就具有幽默的元素。就如一些相声演员和小品演员,天生一副滑稽相,无须插诨逗唱,就能给人笑点;如果加以编排、加工,便能引爆观众。同样,语文的课堂必须充分挖掘文本所具有的幽默特质,让其开出璀璨的花朵。例如,旧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名篇《阿Q正传》,便是一篇读着能让人含泪微笑的作品。作者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那辛辣的讽刺,那幽默的笔法,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改造国民劣根性的彻底和坚决;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更是不乏幽默的成分。其中对别里科夫言行举止的描写,便会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他(别里科夫)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读着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主人公那可气、可憎、可恨和可笑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回味无穷。他从“最怕出乱子”到最后“偏偏乱子就出在自己身上”的戏剧人生中,让人们看到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僵化、腐朽和不堪一击。
由于文本所具有的这种幽默潜质,所以,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寻找契机,便能使课堂产生幽默的力量。上这课时,笔者也因势利导,添加一些流行语和时尚语,使文本重新焕发出生机,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欣赏到小说最后时,我做了这样的总结:“别里科夫,这可怜的套中人,就这样在柯瓦连科的一推一笑中一辈子就过去了。可恨的是,他还阴魂不散,他的余毒还在俄国的上空飘荡着、散播着,让人感到郁闷、窒息。可见,要想不‘被别里科夫化,人们不仅要挣脱有形的套子,更要砸碎那些无形的套子,使套子远离我们。读完本文,大家能说说‘套子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课堂就这样在大家的笑声中、思考中戛然而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幽默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风格,合理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教师真正掌握教学幽默艺术本质、功能、使用方法、培养途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
二、幽默生成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掌控
英国学者M·鲍门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的更好。”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悟出“笑外之音”,悟出学习的目标和
要点。
在这一点上,许多著名特级教师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有一个经典例子。一次钱先生在外地借班教说明文,由于时间仓促,未进行从容的课前谈话,学生很紧张,严肃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如果立即进入新课的学习,准会一上课就“闷”。于是,钱先生即兴说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上课的那位钱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个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上有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左右两侧各有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钱先生话还没有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继续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什么地方?”顿时,学生一个个举起手来,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在这里,钱先生从课堂教学目标入手,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缓解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而且也道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可谓是一锤定音,一语中的,让学生心服
口服。
无独有偶,有一次笔者到一个班风、学风和成绩在年级里最差的班级代课,要代的恰好是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种种的预设,渴望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上课铃声响过,步入该班级,学生还在喧哗和骚动,一时还静不下来。我根据先前的预设和现场气氛,导入道:“大家的喧哗与骚动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说的是一个‘家族的没落的大主题;同学们的‘喧哗与骚动该不会是在告诉我一个‘班级的没落的小主题吧?大家的眼光告诉我,这个‘真没有;我不相信,大家也一千个不答应。”课堂顿时从纷乱转入有序,又从茫然转入期待。我继续说:“大家一定渴望班级有硬气、硬汉子精神吧,今天我就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就是不能给打败的硬汉子——桑地亚哥,让我们跟他走,让我们全班同学跟着他的精神走吧,我们的班级一定不败不倒,再振雄风!”大家的情绪顿时被老师掌控住,并欣欣然地进入文本学习、探究。
因此,要想使课堂妙趣横生,充满幽默的色彩,又不偏离教学目标、内容,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咬定“三维目标”不放松,并了解学情、关注学情,进行必要的预设,方可临阵不乱,掌控有方,让学生“会学”和“乐学”,使课堂充满情趣、乐趣和理趣,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活动”。
三、幽默生成于教师的教育机智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过程,其中受到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意志品质以及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偶发事件。此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因时、因地、因材、因情来处理偶发事件,来平息突发的矛盾和冲突,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如,有位教师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时,忽然有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
下又是鸡又是鸭又是狗的,脏乱不堪,嘈杂不堪,哪有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吗?”此时教师发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怎么办?学生的发言显然背离了教学思路,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不能达成一致,课堂出现了小小的矛盾和冲突。这位教师灵机一动,顺着同学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高超的老师已经将学生有点“出轨”的思路再次引导到“正轨”上来,而且不知不觉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开启诗歌鉴赏中另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接着这位教师继续开导:“因为诗人对农村生活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景物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浸染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即便是鸡鸭狗彘等之类也都是可亲可爱的。”听了这一番解释后,那个疑问的学生也频频点头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如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所说:“教师绝不可以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其实,正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化解了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之间的小冲突,使疑点、难点得到解决。
由于教室靠近江边,梅雨季节常有夏虫飞进教室,在明晃晃的灯下飞舞,干扰了学生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拿起书本,去追打飞虫。看到此番情景,笔者有时也会即景打趣:“唉,今晚,都是夏虫惹的祸。夏虫也为我欢歌,欢歌是今晚的笙箫。就让她悄悄地飞来,再悄悄地飞走吧,挥一挥衣袖,作别辛劳的我们。”有时江风狂乱,吹乱同学的头发,吹乱书本扉页,笔者也会借题发挥,用“江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吾辈非等闲,岂能随风舞!”等诙谐之语来抚平课堂上泛起的不和谐的涟漪,重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亦庄
亦谐。
四、幽默生成于时代生活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的语文是死语文,没有生活的教学是死教学。”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李镇西先生也提倡“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使语文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散发着时代的芬芳。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语文教师不妨向那些优秀节目主持人学习,向媒体学习,学习如何把话说得巧妙、说得好听、说得诙谐幽默。
值得语文教师借鉴的著名主持人有很多,比如,曾经“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当下的“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咏乐汇”的另类主持人李咏,以及当下热播的海派清口秀“壹周立波秀”等等。尽管他们主持、主讲的风格迥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乏幽默的色彩,总能把无数的观众和听众聚焦到自己身上。他们幽默的源头,也常常来自平凡的生活,生活给他们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许我们在这幽默的海洋中取一瓢饮都有点困难,但我们不能放弃对幽默课堂的诗意追求。
不久前,笔者曾接手一个语文成绩最差的班级,经过师生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该班在期末重点中学大联考联改中,平均分跻身年级第二。在宣布成绩时,学生充满期待。我说:“第二,正数的!”他们乐了,我即兴从当下生活中借来最热门的词语来表扬他们说:“大家太‘给力了,终于让自己‘名副其实(班级为高二2班)了。老师想对大家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顿时,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学生对自己进步的鼓励,也是对教师追求幽默课堂、诗意课堂的最大褒扬。
幽默的生成并非轻而易举,“语文课堂中幽默的语言是语文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像一个精灵,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因此,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厚积薄发;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并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个性。此外,我们还要牢记,运用教学幽默要遵循服务教学、掌握分寸、精心设计、内容高雅的原则,千万不要让幽默变成作秀、让幽默酿成伤害、让幽默变成轻浮。
参考文献:
[1]李克军.幽默教学.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01).
[2]M·鲍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外国中小学教育,1989(06).
[3]万新华.幽默艺术.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06).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