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2014-04-17韩晶
韩晶
摘 要:本应是最有魅力的语文课,长期以来却不受学生欢迎。如何解决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难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策略
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大多不浓,这门功课仿佛若有若
无,可学可不学,反正学不学都能考那么多分,语文成了调节课、休息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真理。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投入时间与精力,不“投入”当然不会有“产出”。
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一般都不爱看书,无论课内课外,所以积累太少、知识面窄、基础薄弱;而他们的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良好习惯时,也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科学有效的手段,因此没有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习效果当然就不尽如人意。
由此看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语言文字在表达思想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比如,诗词教学,或者用一些意象营造一定的意境,或者通过写景来抒情。诗词本身的画面感极强,但有些学生的联想力不够丰富,对诗词的理解就有难度。在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诗词内容做配套的课件,通过插入与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背景音乐,学生就会通过直接的感官刺激感受到诗词的画面美,从而使诗词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联想力与感悟力。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教师示范朗读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可以配上大海汹涌澎湃大浪翻滚的视频,学生就可以直观感受到豪迈奔放的千古奇景。学习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走近苏轼去理解
诗词。
二、吸引学生——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
语文教师就是研究语言的,而语言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语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就是一种很好的人际交往。有的教师的语文课绘声绘色、文采飞扬,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愿听、乐听,兴趣高涨。有的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上苦口婆心,但是学生并不买账,因为教师的语言生硬、枯燥无味。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我认为既然是好药,可以治病,但为什么不裹上糖衣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教师富有文采的语言就是苦药外边的那层糖衣,或者更高明的教师,将整个课堂教学都打造成文化的盛宴,无需包装无需引诱,学生在情不自禁中,已经被美味所征服。
三、改变方式——运用自主式研学模式
在学生、教师、教材三要素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的求索者,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设法加强学生自主活动的力度。笔者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动力,没有学生自身发动机的动力,教师这个外力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学习模式,践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而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放手让学生去研读课文。
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对于林冲的故事,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与课文节选部分有关的前情后事,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述,必要时教师再去做补充。对于林冲性格的由“忍”到“狠”的转变,教师只要抛出问题,自然会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讨论之后,让学生动手将故事情节按序排开,再结合林冲性格转变的过程,画出林冲性格转变过程的曲线图。至此,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就得出了结论。
执教本课时,全班学生在教师看似无意的指挥下,兴高采烈地交谈、争辩,并乐此不疲地勾画圈点教材相关内容,以便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林冲性格变化曲线图的完成过程中,不少学生做了几次修改。其实,在这些互动交流活动中,学生早已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且爱上了语文课。
四、扩展兴趣——组织课外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利用好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帮学生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一般有两种:
1.课外阅读
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推荐相关课外书籍。比如,学了教材中沈从文的《边城》节选部分,可以让学生去图书室借阅《边城》;还有很多报纸杂志,如《意林》《青年博览》等也可以推荐给学生。另外,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指导,并要求做好摘抄或旁批,每周检查一次以督促学生读有所获。
2.课外写作
指导写日记、周记、随笔,内容不限,题材灵活,字数不定,目的是培养兴趣,并逐渐养成习惯。我还鼓励学生办黑板报、手抄
报等。
当然,语文课外活动方式很多,无论哪一种,语文教师都要从本班学生的学情出发,巧妙策划,先让学生“爱”上语文,才会爱“上”语文!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