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策略
2014-04-17陈秀全北洲
陈秀全 北洲
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在当今网络视频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活动越来越淡化、冷漠,阅读文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其实,视频图像很难代替文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它仅仅停留在音画的浅层感知上,给学生以直观的信息印象,稍一懒惰,就不进行再认知了。学生的兴奋中心只是对音画形成注意,弱化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揣摩和感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举个例子吧。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首先把电视剧《红楼梦》相对应的一节剪辑下来,在大屏幕上播放,之后问,林黛玉美不美?学生齐答:“美!”
把文本材料转化为导演的艺术和演员的表演,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对作品形成映象,作出判断,进而形成认知定式。这只是对音像、导演和演员的诸多主观因素的认知,是艺术家的,不是作家的。你通过音像很难感受到“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语言艺术。就目前的现状看,学生对音画的兴趣,还远远高于文本,要想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还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
一、谈话法进入话题
在选定阅读内容之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切入的话题,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切入任务的话题,要针对学生的好恶,能够抓住其平常关注的话题来设计,力求一下子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调动其思维方向。
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祝福》。有位教师对不同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话题引入:
1.有谁听说过祥林嫂?
2.祥林嫂嫁过几个男人?为什么她最后一个孩子都没留下?
3.祥林嫂后期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什么?她为什么爱说这句话?
还有的教师事先选定读过这篇小说的学生,设置赏析类访谈场景,以点带面,影响全体学生。设计进入话题的谈话内容,必须注意趣味性,以期开头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其实,学生都有表现欲,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引起老师的注意,这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正是引导他们接近文本的契机。水到渠成后,发放文本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验证谈话的内容,从而达到对阅读内容的大体了解,整体把握。
二、讨论法进入角色
在学生读过文本材料之后,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在思想内容上、结构方式上进行领会,进而全面掌握,积累知识,形成能力。
我们还是以《祝福》为例。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讨论题:
1.把《祝福》的故事情节完整但又简约地叙述下来。
2.准确界定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3.找出文中使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赏析。
4.为什么安排祥林嫂在别人的新年祝福中凄惨地死去?
第1个讨论题目,只在整体把握基本内容,为以下深入理解打下基础。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认真地读过一遍,都是可以领会的。
第2个讨论题目在于掌握重点。阅读小说是以分析人物形象为重点的。一般地,能够使一部作品光耀起来的典型人物都是立体多维的,而学生阅读典型人物又习惯于将其单一化,只是关注其某一侧面,很难全面把握。他们阅读祥林嫂,或者只是读出她的勤劳善良,或者只是读出她的软弱愚昧,或者只是读出她的坚毅忍从。但是祥林嫂确实是一个兼具多重性格的人,只是被囿于那个时代之中,那个环境之内,终于成了一个被践踏、被损害、被侮辱、被愚弄,又最终被委弃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第3个讨论题目是对创作手法的体会,同时也会促进对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表情描写等文字,学生很快找出“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一个几乎走到了人生终点的祥林嫂的形象,而她在被卫老婆子带来时,却是“脸色清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在鲁四老爷家得到了“做稳了奴隶”的满足后,“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直到最后“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
通过前后对比,感受形象,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这一环节操作起来也是比较顺心应手的。
第4个讨论题目是深入研究小说的难点所在,因为这是揭示小说中心的切入点。联系“我”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以及鲁四老爷为代表的阶层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的比对,思考社会问题、历史问题,进而深入领会小说中心。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动性,先布置学生围绕讨论题目查找有关资料(包括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然后分组讨论,并将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教师只需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归纳、综合就可以了。整个过程下来,对于教师而言,其实不是“减轻教学负担”,而是促进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设计思路,驾驭程序,整合课堂。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起来,视野开阔了,思维激活了,主体凸显了,能力形成了。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源于喜欢,而对于文本的喜欢,在音画视频全面普及的今天,是很不容易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对文字材料的情感投入。教师其实是将文本植入学生情感之中的广告设计师,消费者虽然“不看广告看疗效”,但是,没有足以促使其服下去的广告,疗效也不会产生的。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