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
2014-04-17徐小君
徐小君
摘要: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3102
1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的结构必须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同,因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多方面的。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也才能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据此,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能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1.1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职业性。岗位或工种是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往往一个职业会有一个或几个岗位或工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看清和摸透职业岗位或工种的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专业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工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技术性。技术性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需要具备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高等职业院校要使学生掌握自我分析、探索和管理的技能、信息搜集与管理的技能、职业生涯决策与规划的技能,同时要辅助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1.3社会需求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属性是社会需求性。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作为人才培养的观念,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是高等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构成。
2.1培养目标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型和应用型是社会高级人才的两大类,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他们能够利用已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可以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2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当前学校的发展目标、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条件,考虑学生毕业后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而设立。专业设置要以工作能力为核心标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都应该包含在专业设置中,既要有高技术领域的,也需要有操作技能型的,专业的设置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和调整,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就能找到工作。
2.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构成,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设置既要根据每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要依据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计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应该安排得当,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理论课,又要求学生有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能有效地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2.4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综合及专项能力为设计的出发点,院校内部的师资力量、外部的实践环境、教学硬件的使用以及教学软件的运用,都应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系统的规划和安排。
2.5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过程进行监控、反馈和调节,并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判,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而对于学生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3.1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人文教育。另外,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育途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3.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了解专业设置的依据、原则,缺乏客观和科学的论证,为了面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开设市场上所谓的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职业岗位脱节,虽然短期内行为较为明显,但结果确导致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困难。
3.3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课程的设置主要有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偏重于理论,而高职教育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部分院校只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3.4教学体系:运用不科学
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备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教师大量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有的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来自由支配,仅仅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导致了所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
3.5评价体系:方式单一僵化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考核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意义上的考核方式,以学业成绩作为考核方法,学业考核也基本上以教材的的基础知识为主,记忆性知识占比较重,使学生养成了在考前抱佛脚,死记硬背的习惯。另一方面,考核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主观性较强,没有与职业相关的企事业专业人员的参与,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偏差。
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体现职业性与开放性,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可有以下创新的途径。
4.1课程体系向综合化和模块化发展
在专业的设置上要根据市场和当地经济的需求而设立或调整,而课程的综合化强调的是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要避免过早的强调学科领域的区别,这样才能防止学科之间相互重复、脱节,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格的个人魅力。而课程的模块化,则是根据相关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安排必修课、选修课。模块化的设计要能兼顾理论课和实践课,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4.2改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条件的建设投入,才能有效的改革教学模式,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注重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环节,而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仿真职业环境来实现,形成校外实习实践、校内仿真实训的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在学生的学制和学分上,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弹性制,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制度,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4.3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深化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既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又具有从事实践教育教学的能力,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专业课教学、科研、进修、研讨等方式加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从事相关的实践操作,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和企业人多交流、多沟通,了解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并在教学中反应,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4.4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它能把企业、行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能推进职业岗位、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并作为学院常设的机构,致力于构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以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其职责范围可以负责校企合作的总体规划,制定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完善校企合作工作的运行与管理体系。其次可根据学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师资建设规划对校企合作提出的需求,并积极寻求合作资源,拓宽合作的的渠道,提升合作的层次,丰富合作的形式,提高合作的质量,逐步建立起紧密联系、双向互动、动态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同时还要统筹和协调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整合内外资源,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及时总结经验和推广成果,负责学院与企业合作协议或项目书的审核与管理工作,并承担校企合作工作的过程检查、资金使用、跟踪评估与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
4.5建立全方面的人才评价机制
学生的考核标准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学校、企业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进行评价,学校考核的是学生“知识本位”上的成绩,但高职教育质量如何应该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评价,这种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张娜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9).
[3]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