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家校互动教育优势提高德育实效性
2014-04-17李真
李 真
(桂林市育才教育集团英才小学,广西桂林,541004)
当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长辈过分呵护,加上自身的不良习惯,他们身上存在大量的道德缺陷或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现实社会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因素,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不强,思想品德尚处于形成和发展中的小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和良好的社区道德熏陶。
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还学会求知,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目前,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八荣八耻”荣辱观,并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顺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家校互动,充分发挥家校互动教育整合优势,不断深化德育课题的研究,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人”的目标。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整合家校互动教育优势,不断提升教师、家长的道德水准,拓宽德育途径,促进学校的德育发展,以此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发挥人文优势,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科学整合,创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应是通过“知”使学生“情意”内化并自由自觉“行”的教育,而不应培养所谓的听话的“奴隶”。因此,德育必须重视思想品德的内化,也难在内化,德育应该是一种与学生的交流对话。
有实效的学生德育工作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德育交流对话的平台,以人为本,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科学整合,创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学生通过德育目标体系。
根据中小学德育的目的要求,依据《中华美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结合新时期的要求,形成一种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阶段应该达到的德育目标,小学1—3年级应有“四德”,即孝(感恩)、礼、耻、勤(勤劳、勤俭),小学 4—6年级应有“十德”:忠、孝、诚、信、礼、勤、义、廉、耻、勇。根据这些德育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如下: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尽职尽责地做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怀感恩之心做人,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诚:务实求真的品质,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一个讲诚实的人;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表里如一地做人,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一个崇礼仪的人;
勤:人之生存的保证,勤勤恳恳地做人,做一个能勤奋的人;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一个有正气的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知荣明辱地做人,做一个辨善恶的人;
勇:勇于探索的品质,上下求索敢做人,做一个力进取的人。
德育目标体系还应该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人、成才,往往都与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这个环境中人的素质有关,那么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都应体现其特点,包括德育目标的制定,都应体现当地的地情、人情、学情。由此我们提出德育目标体系还应该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根据其特点开展校本研究。
二、构建具有特色的立体开放式学校、家庭德育互动模式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校无德不存。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德育为首,质量为魂”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被看作唯一负责孩子成长教育的主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学校,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我们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该只有一个指导老师,孩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各方教育优势,帮助孩子成人、成才。因此要建立立体开放式学校、家庭德育互动模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立体开放式学校、家庭德育互动模式就是“一个中心,多端切入”,开展“非常6+1”特别行动的家校互动学校德育工作模式。“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多端切入”就是整合各种教育优势,运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的渠道、途径开展教育,重视“互动—内化—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综合素质方面不断得到提高。
这样不仅凸显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而且对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提供了支持,同时在互动中家长道德素质、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会得到提高和改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探索家校互动教育途径,开展“非常6+1”特别行动
家校互动教育途径很多,在这里我们除强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外,更强调展示“互动”。“非常6+1”特别行动是一种很好的家校互动教育途径,通过“非常6+1”特别行动我们的德育目标能很好地达成,德育工作能更好地凸显实效性。
“非常6+1”有两层组成含义,即指导者的优势组合和教育资源的优势组合。
(一)指导者的优势组合,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六位特殊的教育引导者加上教师组成“非常6+1”
我们深切体会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六位特殊的教育引导人加上教师的“非常6+1”组合,对学生成长的教育深远而有实效。这样将学生在校五天的教育和在家两天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立体开放式的影响,功效和作用远远大于“七”。我们在全校举办“标兵教师开发周”“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行为规范教育”讲座,开展家校互动;举办“家长论坛”为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切实提高家长道德修养。同时,开设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1200多名学生,带动着2400多名家长,乃至于6000—7000的家长参与各式各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它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教师、家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提高,增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教育资源的优势组合,即学校教育优势、年级组项目推进的优势、班级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优势、共建单位的优势、社区教育优势
1.学校教育优势
利用好一个主阵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以活动为载体,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1)以现行思想品德课精选内容和传美教育教材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传美教育。同时,注意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美教育。
(2)重视“学生论坛”,启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开好主题班、队、校会,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美教育活动。
(3)创建浓郁的传美教育校园人文环境。注意对校园进行美化、绿化、净化建设,创建花园式学校。开辟传美教育专栏,建立传美教育阵地,规范教室布置,优化人文环境。
(4)深入开展榜样教育,开展“学做现代文明人,争当育才小能人”等有益活动。
(5)坚持开展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重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训练。
(6)坚持开展城乡“手拉手”、向山区儿童献爱心活动,同时开展校内“手拉手”红领巾带绿领巾活动、校外“手拉手”、警民共建文明活动。
(7)坚持开展创“学生论坛”“十星级文明班队”“争当升旗手”“争当光荣的小交警”等专题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双有”系列活动(包括“奋发有为奔小康”“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祖国爱科学”“读书教育活动”等)。
(8)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开展国画、美术小报、书法、中华武术、民乐艺术活动和科技活动,组织各种演出欣赏和评比赛事。
2.年级和班级教育的优势
以年级组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教育、德育综合实践的开展均以年级组项目推进,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
3.家庭教育优势
打开一个突破口,科学整合,发挥家庭辅助的促进作用。依靠、发挥家长在指导孩子成长中的巨大力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来,扩大学生在校内外受教育的途径,从而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立体式教育网络。家长组织策划课外实践课,能更好地调动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与进程。通过课外实践课的形式,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发挥家长的作用,辅助学校的有益综合实践探索,让孩子走出城市,感受自然的课外实践活动。但这种课外实践课却不是由学校主办的,而是由班级的家长委员会全权策划组织的,学校的老师成为特邀嘉宾,这种看似“反客为主”的做法,如今却成为学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一个特色。育才小学家长委员会认为,孩子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基于这种理念,去年孩子刚入学,肖哲人就与班里其他8位家长在学校的建议下组成了家长委员会。他们积极地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沟通,发现班里的孩子在教育成长中出现各种问题,便与教师一起协商解决。慢慢地,家长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得到了班里其他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中。
家长委员会还发起了以“家长组织、学校协助、学生受益”的形式组织课外实践教学课的倡议,结合学校每月的教育主题,每个学生有老师指导、由家长陪同,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发现中健康成长。
4.社区教育、共建单位的优势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家庭、学校配合育才社区开展“育才社区假日行动大队”活动,“社区星级文明小居民”评比活动。利用共建单位的资源建立有特色的德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中成人、成才。
[1]马韦伟,江玲.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2).
[2]潘振玉.家校互动,沟通无限[J].教育科研论坛,2010(2).
[3]蔡汉棠.家校互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J].教育导刊,2010(11).
[4]车广吉,丁艳辉,徐明.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