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民办高校的发展考量
2014-04-17徐松如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 社科处,上海 200234)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民办高校的发展考量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 社科处,上海 200234)
在目前国内高校着手进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或化解国家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或风险,并善于利用其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优势,以实现自身持续性的发展,可以说是民办高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因此有必要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在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内部治理以及资源获取等方面重新规划和调整,力争走在国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最前面,从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机制创新
一、引言: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所谓民办高校,一般是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的全覆盖以及办学模式的多样化①,民办高校数及其在校生人数占国民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有了显著增长。如截止2011年,我国民办高校达到698所(含独立学院),本、专科在校生为505.07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1.88%。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发展带来的替代性非政府教育经费投资达到1497.01亿元,向社会提供了3700多万个学位。[1]但是,民办高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一些新挑战。一方面,民办高校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激烈的生源竞争、办学经费来源渠道难以拓展、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难以提升和彰显等等;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力量对民办高校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这对其传统学科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此外,学生在年龄、经历、入学动机等等方面极其多样、多元,这些都要求民办高校做出相应的变革,等等。
总而言之,我国的民办高校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变化的时代的挑战。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我国的民办高校已经踏上了一个崭新的未来之途,而没有任何退路,退路就意味着从高等教育市场中退出或死亡。民办高校因此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制定出有效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使学校在应对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要时,仍能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我国特有的高等教育生态格局下,仍能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正是由于这种挑战,我国的民办高校与其他高校一起,走过了思考和争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有不必要的重大选择时期,而“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正成为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唤,并被作为一种很明确政策话语纳入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发展纲要》)之中。为此,在目前我国高校抓紧进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或化解国家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或风险,并善于利用其自身已有的体制和机制优势,解决好横在其发展道路上问题,以实现其可持续性的发展?如此等等,都是民办高校在商讨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时不得不直面的挑战,也是获取新发现、实现新发展的机遇。
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任务主要有二:一是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带来的新变化做一些分析;二是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些要素及内涵,着重探讨民办高校的一些发展策略。
二、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促使民办高校进入体制机制竞争阶段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民办高校面临的最大竞争的表现为生源的竞争。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实行的是以学费作为办学经费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因此充足的生源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与此这样,维持大量生源就成了民办高校的头等大事。但是,由于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费较高、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所以其一直面临着与公办高校争夺生源的竞争。尤其是随着我国高考适龄人口持续下降,学生出国留学等多样化选择机会的增多,如何保持一定数量的生源成了民办高校面临的严峻考验。
如有着“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之称的广东省,从其省内29 所民办高校2011年新生录取的情况来看,在3B批次录取的民办高校,仅有2所能够在该省考试院划定的录取分数线以上完成招生计划,有3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平均降了50分才勉强完成了招生任务,另有24所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平均下降了126分仍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再从这些民办高校的新生报到率来看,2009年平均报到率为74.25%,2010年为72.73%,2011年仅为69.84%,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与同期公办同类院校比较起来,平均报到率低了将近15%。在这之中,有4 所民办高校的报到率连续三年走下坡路,6所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所基本持平,2所略有上升。另有个别民办高校新生报到率出现了低于30%的情况。[2]这一事例表明,生源短缺已成为横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个“硬伤”,这也意味着民办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从注重规模维持与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注重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以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级和社会竞争力。
但众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要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其最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还在于机制创新,即建立起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提出:“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3]这也就是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织办学类型,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如在办学体制方面),并革除其在内部治理上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走到我国高等教育机制改革创新的最前面。
目前的态势是,2010年7月(《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一些后续政策的相继推出(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章程制度制定暂行办法》),除了进一步扩大和明确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之外,还使高等教育界近些年来一直呼吁和倡导的“大学多元治理”(如《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获得了国家政策层面的认可和积极回应。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迎来了曙光,也意味着这一过程中的大学制度建设将处在一个新的格局之中。为此,处在这种新的政策环境之下,我们完全可以预计到:公办高校已获取或即将获取许多之前从未有过的体制机制条件,民办高校过去所拥有的一些诸如办学自主、机制灵活等体制机制优势因此也将不复存在。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民办高校还将从此进入与公办高校在体制机制建设层面上展开竞争的阶段。
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就是高校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面向社会需求,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规划纲要》第十三章就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明确指出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加快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等等。对照这些政策要求,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它们大都得以实施,如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度等等。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已确立的所谓体制机制“比较优势”还很不完善,有些还仅仅是形式上的。这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所认为的那样,“现在有不少人谈到民办大学的发展,说的很复杂,什么资金、政策、生源等等,……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两点,一是你是否真正遵循了大学之道,是否真在为大众谋幸福,如果做到这点,就不要担心自己无法尚存;二是你是否真的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如果还在沿袭最近五六十年来的大学管理制度,就不要怪罪其他因素。”[4]
为此,新时期民办高校应该利用自身已有的优势,敢于面对并勇于与公办高校竞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重新定位和审视自身的缺陷并做出相应的变革和优化,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上先行一步,从而推进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正如李进教授所讲的那样,“大学制度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来讲非常重要……民办高校必须从制度层面抓建设。”[5]
三、当前格局下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创新策略
处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可以确定的是,民办高校过去所一直依赖的传统政治及社会条件将会不断淡出,公众对大学也将有不同的解释和预期。与此同时,民办高校也将迎来一种新的治理环境以及一个制度的快速供给期,以应对公办高校在进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新的竞争或挑战。由此需要深入思考并予以回答的问题是:应对这一竞争或挑战的途径以及所急需的体制机制创新策略又是什么?结合上文所述,本文认为,应对这一竞争或挑战的途径就是顺势而为,借力使力,在民办高校内部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这是其向现代新型民办高校的转变的基础。众所周知,私立大学在国外(如美国)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合于现代大学制度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从职责权利的角度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调动学校内部人、财、物、信息等诸办学要素的活力,这必将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能级,从而使其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和美誉度。
1.办学理念的确立问题
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来讲,办学理念就是其中心和灵魂。因为如何选择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更深层次意义上,其实就是对其所持何种办学理念的一种选择。对一所高校来讲,办学理念,则是其发展的核心,事关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从观念上确立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特色以及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它影响和决定着办学主体的行为方式。办学理念先进,就有高远的办学目标,前瞻而开放的办学思路,坚定而有力的办学措施。
当前,我国相当部分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在办学理念上不够清晰,最为突出的是,不少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基于“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一办学理念,盲目追求办学中的经济效益,期望在短期内就能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这种办学理念上的偏差,必将导致其办学行为的市场化与功利化。[3]本文认为,育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应是民办高校办学理念的最主要的内容,即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并且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其办学的全过程。这正如曾任国家重点大学校长、民办大学校长、英国一流大学校长以及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在谈及国内民办高校问题时所讲到的那样,“我真诚地希望,并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会出现一所真正的、一流的民办大学,它将是一所非盈利、公益性、追求卓越、服务国家的大学”,它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班课为主,教师全心全力为育人尽心尽力”。[6]目前,国内一些民办高校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民办高校群体中的佼佼者,跟其先进的办学理念无不关系。如浙江树人大学“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理念,西安欧亚学院“教育就是服务与承诺”的办学理念,西京学院“诚健博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北京吉利大学“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办学理念,等等。为此,民办高校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就必须高度重视其办学理念的建构,要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展开;要牢牢坚持办学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原则,切实履行其办学对社会教育事业负责的使命。
2.发展定位的转向问题
明确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拓展办学空间的前提。在目前整体生源不足的高校办学不利态势下,民办高校必然带来新的分化,要么因为办学水平低、社会满意度低而被淘汰出局,要么在激烈的办学资源竞争中,能寻找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在办学理念、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形成以及社会符合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以保障学校能够持续发展。但是,要做到这些,如何给自身发展定位却是最首要和关键的。
发展定位是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系统的中心要素,也是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目标、重点、措施和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定位要瞄准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切忌盲目攀比,既不能太高,否则,虽经努力也无法实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也不能太低,否则就会延误学校发展的时机。回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成功史,无不得益于其精确的发展定位。如德国洪堡大学确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发展定位,使其在19 世纪以后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楷模;威斯康星大学的“为社会服务”的发展定位,使之享誉全球;英国沃里克大学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发展定位,使其短期内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而就我国民办大学来讲,其发展定位要从过去追求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实现三个转变[1]:一是由服务全国向服务地方转变,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教育和人才支持为目标;二是由单纯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向多种形式的教育(如各类教育及技能培训)转变,以满足地方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三是由单纯依靠学费办学向“以校带企、以企资校”等办学资源来源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可靠的经济后盾。此外,民办高校在发展定位上要内涵清晰、表述准确、避免雷同,并要在校内形成高度共识。
3.发展特色的凝炼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核心内涵就是,高校在处理与外界(政府、社会、市场等)关系上要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形成其自身办学特色的前提。民办高校由于在产权关系上比较明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天然上就比公办高校强。而这就意味着,民办高校是否利用了这一比较优势,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办学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就是高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开拓创新,突出特色优势,不断寻求、解决事关学校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突破点,创造出强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可以说是为民办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认为,在民办高校凝练办学特色这方面,关键在于要利用当前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契机,为学生提供有别于公立高校的个性化教育。这种个性化教育表现为多样化和差异性,是公办高校或其他同类高校所不能够提供的或难以提供的。对此,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教授在谈及民办高校管理问题时总结很到位,民办高校要“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事,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事,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1]为此,民办高校要坚持从国情、省情、区域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出发,加强对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分析,以学生为本精心打造自己特色化的育人方式与培养模式,以彰显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如在专业设置方面,民办高校就要破除专业设置面面俱到、各类学科均衡发展的思路,创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努力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并将优势学科的培育作为其凝练办学特色的起跑线。如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创办20年来,白手起家,现已先后获得“全国民办教育百强校”、“全国民办十佳艺术专业院校”、“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中央电视台曾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追踪报道。该校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其拥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这一特色正是通过其创办摄影、摄像专业特色所形成的。[7]如该校组织校内外摄影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专业教材,以及该校摄影艺术专业的师生在全省乃至全国各种大赛中获得的好成绩,都是其他高校所不能比拟的。
4.内部治理的优化问题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涉及到学校的决策机制、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也是高校健康发展、实现办学理想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体制主要有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主办单位或教育集团统筹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形式,在教工聘任,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校产管理和使用、重大事项议事和校内监督等方面享有比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此外,民办高校的校长或由举办人担任,或聘请具有丰富高校管理经验者负责,只有资格限制,没有任期限制,这样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盛行,监督制约式的民主管理机制普遍缺失[8],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演变成了出资人的利益,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不强,高等教育的非盈利性和公益性也难以得到真正地维护和体现。
为此,在内部治理方面,民办高校要通过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体制方面的优势,强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这是实现向现代新型民办高校的转变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当前在优化其内部治理方面,民办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着手:一是明晰校长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基础上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资人或举办者要通过董事会或理事会参与学校的治理,而不得随意干涉校长正常行使其职权;二是吸纳包括教师、大学生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要科学制定董事会或理事会的议事程序,规范董事会或理事会议事的运行操作规则,使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决策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有关各方的利益需求,并协调好出资者或举办者权力、学术权力、学习权力与行政权力四者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建立学校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独立行使监督职责的监事会,使之与董事会或理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等其他校内机构实现合理、恰当的权力均衡,并强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职能;四是要完善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系列民主治校的管理机制,要健全办学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建立校园舆情收集、分析及反馈机制,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五是作为民办高校,也要建立健全校内党团组织,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以保证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办学宗旨。
5.办学资源的拓展问题
充足的办学资源,是现代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主要衡量指标,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物质基础。[9]目前,从我国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来看,虽然基本上实现了从大部分兼职教师向自有专职教师转变,但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学历、职称等仍存在问题。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兼职教师比例过高、教师流动性过大等问题十分突出,缺少年富力强和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骨干,管理人员队伍鱼目混杂;从物力资源来看,场地、图书、实验设备等基础办学设施及条件匮乏、落后,满足不了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从财力资源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基本依靠“以生养学”。在这种模式下,随着近年来生源萎缩以及物价上涨,民办高校的经费运营处于越来越措据的状况。而这也使学校对后期投入底气不足而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亟待想办法解决。
第一,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从教师选聘、培训、道德建设上下功夫。如不拘一格高薪聘任有真才实学、有责任心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关心教师的生活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不断增强管理人员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并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第二,要整合有限的资源,按照“小机构、大网络、高效率”原则,规范和强化内部办学设施的管理和运作,并适时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包括办学空间拓展、基地设施建设、图书资料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更新、后勤管理服务,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等,切忌铺摊子,盲目上马新项目;第三,民办高校除了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之外,还要自强自立,主动适应时代变迁,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这在提升自身在专门领域的教育实力、赢得社会声誉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
四、结语
《规划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只要民办高校以落实国家的政策精神为契机,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认真解决而不是回避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在竞争中求生存,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就一定能走出目前发展所处的一种举步维艰的“高原期”[10],开创出一片属于我国民办高校自己的新天地。
[1]曹勇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张德宜,谢炳清.民办高校吸引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3]陈文联,陈之宸.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应有的追求[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
[4]储朝晖.大学逻辑与民办大学管理[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4).
[5]李 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教育样式: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两个切入点[J].上海教育,2012,(12).
[6]杨福家.建设真正的一流民办大学[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2,(1).
[7]吴华宇.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8]陈文联.构建民办高校共同法人治理结构的现实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9]张剑波.对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1).
[10]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院校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两民办普通A校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余小江)
OntheDevelopmentofPrivateHigherLearningInstitutionsFromthePerspectiveofModernUniversitySystem
XU Songru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t pres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ta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In this background,how to make use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to dissolve the risks brought about by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and to make good use of one’s own advantages from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so as to realize it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re the urgent issues that privat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must think deeply and figure out.And they should take the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striving to become the forerunner in theory on college management,development orientation,college-running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governance and resource access,and creating a new field of their own.
privat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modern university system;mechanism innovation
2014-05-10
徐松如(1978-)男,安徽庐江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高校管理。
G641
A
1000-579(2014)04-0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