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2014-04-17姜坤
姜 坤
刍议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姜 坤
中国的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创造的艺术精华,记载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的关系,并将这一切用富于动态美的人体动作展现出来。在中国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会发现那有属于自己的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这些舞蹈之间也有其共同的艺术特点、文化特征,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群众性
从民间舞蹈的表现形态来看,群舞是众多舞蹈形式中最古老的一种,凡是土著民族的舞蹈无一不是以群体的舞蹈方式来完成的。和任何一个古老民族的民间舞蹈一样,中国的民间舞蹈多数是群体性的。无论是欢度佳节的节日舞蹈,还是庄严肃穆的仪式舞蹈,民间舞蹈永远是集体的行为方式,以群体的民间舞蹈形式来表达集体的意识。唐代诗词“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写的正是众多舞者共舞的恢宏壮阔的场面。我们现代所能看到的,高山族的民间舞蹈大拉手,舞蹈者为部族的全体成员,人们交叉携手或横排或大圆环形,在能歌者的指挥下,起步舞蹈。土家族的摆手舞,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舞狮也无一不是以集体的行为方式出现,体现出民间舞蹈群众基础广泛,参与性强的特点。
二、地域性
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经济类型和生产、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又直接影响了这一带人们的文化艺术样式与风格。民间舞蹈作为文化艺术样式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会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民间舞蹈南方北方的表现形式就有显著不同,素有南柔北刚之分,北方的四大秧歌激烈、强劲,较之南方的花灯花鼓显得尤为粗犷、豪放。就同一地区来讲,不同民族间的舞蹈典型造型和舞蹈风格动律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生活在草原的藏族、蒙古族、塔吉克等民族他们都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但在舞蹈中对鹰形象的展现又有不同,藏族舞蹈所塑造的“鹰”体现了奔放、粗犷的形态;蒙古族舞蹈的“鹰”则给人以敦实、庄重之感;塔吉克族舞蹈的“鹰”则表现得洒脱、干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鹰三态”。
三、娱乐性
娱乐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民间舞蹈的重要性质,民间舞蹈就是伴随着娱乐的形式出现的。其实,中国的原始舞蹈,大都与自然崇拜、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他们相信有股神秘的力量控制着日月更替,生老病死,于是人们相信通过舞蹈能够接近这种神秘的力量,最终取悦神灵,得到神的庇佑。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悦神的思想在民间舞蹈中依旧存在,但同时民间舞蹈中自娱及娱人的成分也在不断增强。民间舞蹈,通常来说,人人都可参与,不受年龄及场地的限制,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最好的形式之一。所以,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民间舞,毫无功利性,在自娱的同时以娱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四、仪式性
综观舞蹈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信仰习俗自远古时期就和乐舞相结合,形成了以舞蹈为重要手段的宗教仪式传统。这一传统至今仍盛行,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仪式性在各民间舞蹈中的地位来看,无论是宗教色彩浓郁的寺院乐舞、民间祭祀性舞蹈,还是在人们喜庆或哀伤的生活中所跳的舞,民间舞蹈始终和庄严的仪式相结合。例如:青海热贡地区一年一度的“六月会”,白族地区的“绕三灵”,藏传佛教的“羌姆乐舞”,土家族、黎族在老人去世时跳的丧葬舞,回族在婚礼上表演的宴席舞,汉族在元宵节时表演的灯舞、龙舞、狮舞……这些舞蹈都带有强烈的仪式性,体现了各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