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于垂髫,承载未来
——让布袋木偶成为孩子的童话

2014-04-28石文慧

剧作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布袋木偶儿童

石文慧

传于垂髫,承载未来
——让布袋木偶成为孩子的童话

石文慧

引言

木偶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中国的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造型丰富,品种多样。布袋木偶则是这众多品种之一。

布袋木偶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民间艺术。它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体现着民间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然而,现在中国木偶的总趋势都不容乐观,布袋木偶自然也难逃厄运。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布袋木偶也逐渐地被边缘化。

图1

一、布袋木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戏”、“景戏”、“指花戏”,傀儡戏剧种之一。布袋木偶历史悠久,在[晋]王嘉的《拾遗记·周》中就有记载:“南陲之南,有扶楼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中。缀金玉毛羽为衣裳。能吐云喷火,鼓腹则如雷霆之声。或化为犀、象、狮子、龙、蛇、犬、马之状。或变为虎、兕,口中生人,备百戏之乐,宛转屈曲于指掌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欻忽,衒丽于时。乐府皆传此伎,至末代犹学焉,得粗亡精,代代不绝,故俗谓之婆候伎,则扶娄之音,讹替至今。”[1]这是关于布袋木偶最早的文字记载,依照文中描述,那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概念就可追述到周朝,距今已有近三千多年。而布袋木偶最早的图画形象则是在敦煌莫高窟中,作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如图1,图2[2]所示,图中一妇人手举人形木偶做引逗状,另一少女则欲抢夺之。

至南宋时期,布袋木偶兴盛于漳州,泉州等地;明末清初,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的布袋戏班设,他们吸收傀儡戏和梨园戏在剧目、戏曲音乐、木偶造型、身段、动作、唱念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以“福春派”和“福兴派” 最为著名,一直传承至今。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拥有丰富文化积淀的传统艺术,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它却被人们所忽视,所遗忘,甚至还威胁到它的发展与传承。以漳州地区为例。布袋木偶在漳州流传已久,并以其精湛的技艺所著称,但就近年来调查显示,布袋木偶戏在漳州地区的观众群正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且出现了观众群老龄化的现象。(见表一)

图2

表一[3] 漳州布袋木偶观众结构 %

这一现象的出现就直接影响了布袋木偶在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问题。观众群的流失,观众的老龄化使得布袋木偶逐渐失去了演出市场,这便带来了一连串的负面问题。由于没有市场,各院团除了国家的经济支持以外,其他经济来源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就无法保证院团的良好运作,从而使从业人员生活得不到保障,不免会出现失业或转行的现象;失去了从业人员,布袋木偶的发展及传播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甚至威胁到剧种的传承,更使得布袋木偶这一非物质文化瑰宝无人问津。无人知晓便无人观赏,如此恶性循环,可以想见布袋木偶在未来的生存环境有多么艰辛,因而,为避免布袋木偶走向危亡,拯救布袋木偶这一传统技艺已经迫在眉睫。我认为开拓新的观众群体,避免观众流失、观众群老龄化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就木偶本身而言,它有着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因素恰恰都非常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是非常适合儿童观看的剧目。特别是布袋木偶,它个头小巧,一般的布袋木偶大约在一尺或一尺二左右,因演出剧目的不同还会做出一些微调;其造型更是十分精巧美观,动作灵活多变,妙趣横生;且操作简单,不需要借助其他道具的辅助,容易激发出孩子们对于布袋木偶的兴趣,方便与儿童进行互动,符合儿童审美,贴近儿童的生活,更适合儿童的欣赏与学习。

可是,近几年关于儿童的布袋木偶剧正在日益减少,偶尔排演的一些作品不是质量不高,就是演出几次后便搁置在一旁,很少再演出,因此大多数观众看到的,仍然是较为传统的经典剧目,儿童的布袋木偶剧已经逐渐淡出舞台。这些剧目虽然精彩绝伦,但因其反复被搬上舞台,不免会让观众有些审美疲劳,且与儿童的生活相距较远,不宜使他们产生共鸣。因此,如果可以开拓儿童市场,将儿童作为布袋木偶的主要观众群体,使其在很小的年龄就知晓布袋木偶,并对其产生兴趣,产生喜爱,那布袋木偶的发展与传承都将获得一个乐观的前景。

二、让布袋木偶走进儿童的世界

布袋木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不应因为它的处境艰难而丧失它的意义。它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参考,它是我们现在学习与创新的主要资源。它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古典艺术之美的熏染和陶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是前提,而传播却是其生命意义的体现和延展。”[4]事实确实如此。想要让布袋木偶走进儿童的世界,首先就要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布袋木偶,在这一点上,布袋木偶似乎并不尽如人意。这里我们仍以漳州为例。前文提到过,目前中国的布袋木偶以漳州布袋木偶最为著名。但是,就在漳州这样一个布袋木偶的盛行地区,儿童对布袋木偶仍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布袋木偶在全国的普及情况。以本人的家乡蚌埠为例,在大学期间,我曾两次利用寒暑假之余到蚌埠市第二机关幼儿园为孩子们展示布袋木偶,孩子们对我带来的布袋木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但是知道我手中拿的是布袋木偶的孩子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布袋木偶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由此可见,还是宣传不够造成的结果,孩子们不知道布袋木偶的存在,自然不会去欣赏布袋木偶。

因此,我们更应当加强对布袋木偶的宣传力度,在儿童中积极推广布袋木偶,为他们编排属于他们的剧目,吸引他们走进剧场来观赏布袋木偶剧的演出;同时,演员也应当经常走进幼儿园或学校为儿童普及和展示布袋木偶,让他们知道除了电视、电脑上播放的动画片以外,还有一个如此鲜活的传统技艺可以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样式。完全现场的演绎可以让儿童身临其境,给予他们最直观的视觉冲击;与他们亲切互动,对他们的感观也是一种新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形象远比动画里的喜洋洋更真实,比童话里的白雪公主更形象具体,比巧虎更具教育意义,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喜爱布袋木偶呢?

图3

三、打造孩子的新童话

当孩子们知道了布袋木偶的存在,满怀期待地前来观看,我们又怎么能让他们失望呢?那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布袋木偶这一门传统的艺术,就是下面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布袋木偶能否长期立足于儿童市场。

(一)外观造型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审美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力、思维和成人有质的差别。成人观察事物总是从理性出发,而幼儿是直观形象思维。”[5]因此在对木偶的造型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多花心思。对于这点,我在蚌埠机关二幼的布袋木偶的示过程中就有了意外收获。如图(3)所示,当我拿两个不同形象的布袋木偶给孩子们展示时,原本我以为孩子们会比较偏爱图中左手拿的颜色鲜明的儿童木偶,但是孩子们反馈给我信息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对右手的传统布袋木偶更为偏爱。可见在各种可爱玩偶充斥了孩子们生活的时候,当一个传统的、颠覆了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好奇,是超出了我们成人想象的。

通过这一实践得到的意外发现,恰恰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在木偶造型设计上的问题。我们可以沿用传统木偶的造型,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即可。但要符合孩子的审美习惯,不是所有的传统形象都可以用在儿童木偶剧中的。并且我们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段不同,接受能力上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年龄在2~6岁的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直觉感官更强,因而木偶的人物形象就要非常鲜明,不能隐晦含蓄。在色彩上要尽量采用单纯的,柔美的,能突出主题的颜色。人物形象在追求逼真的同时还要略带一些稚气感或者面部温婉柔和,不能过于夸张或者恐怖。像布袋木偶中的武将花脸(如图4)就不适合应用到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木偶剧中。由于花脸形象多用于戏曲,孩子们平时接触不到,进而不能理解花脸所象征的含义;再来花脸往往面部表情狰狞,颜色多以冷色调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见到很难产生共鸣,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让儿童望而生畏。但是对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如6~10岁左右的儿童,他们意识已经萌发,思维初步地发展,虽然还不能全面的思考问题,但是已经开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好奇心重,接受范围也比2~6岁儿童的范围广。因此在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设计木偶的时候,就可以多融入一些我们传统的布袋木偶的元素,如水袖,髯口,靠旗等。这样既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新的审美样式,让他们逐渐接受传统的布袋木偶表现形式,又可以在传播布袋木偶的基础上,为传承打下了基础。

新世纪课程学习和应用的理念要求注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和使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二)设计合理

图4

再来是木偶在造型设计上的合理性。在我学习布袋木偶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很多传统布袋木偶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木偶的双腿必须由人操作才能弯曲,否则就一直呈现出直立状态。以至于木偶在就坐时,腿部因为演员无法操纵而始终维持在伸腿这一个动作上。这样的设计既不合理又不美观,更加让观众难以信服。再比如布袋木偶中大多数木偶的手都被设计成握拳状,这可能是为方便一些角色在武打时插兵器而设计的。但是在木偶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它再做一些动作时,这个手的设计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而这些问题在我向孩子们展示木偶的过程里也得到了验证。比如,我在做拍手这个动作的时候,由于木偶的手被设计为是握拳状态,孩子们的直观感受告诉他们,拍手应该把手张开,而不是握拳;因此在我做拍手动作时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可见,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力是非常直观,却也是非常精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为儿童设计木偶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演员的操作方便,木偶的外形美观,还要尽可能地合理化,不能只是像展示给成人那样只求形似即可。

(三)内容创新

如果在造型设计上只是对传统形象略加修改,那在儿童木偶剧的内容方面就要有更多的改造与创新,这也是打开儿童市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常说剧本,即一剧之本。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布袋木偶儿童剧的剧本创作问题。在儿童剧的选材内容上要慎重,要突破传统的枷锁,大胆的采用现代化的题材。也可以参考童话故事,甚至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以全新的视角进行改编和演绎。

表现形式上也不再局限于京剧或是地方戏曲,改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白话文,语言要诙谐幽默,配乐要轻快活泼。打破旧式舞刀弄剑的传统剧目,用更加夸张的,有趣的表现形式,借助声、光、电等特效,让舞台变得绚丽,使舞台具有美的、想象的、创造的空间。我们以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为例,它就是在传统形象和传统故事上的一次变革。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表现形式,完全是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审美在塑造人物形象,演绎故事情节。我们布袋木偶也可以利用我们小巧灵活的优势,进行一些类似的、大胆的创造与革新。用最直观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感受自由的、丰富的、非幼儿教育的演出,从中获得快乐的同时,更培养了审美。我们要努力打破年龄的界限,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同样让家长通过布袋木偶精湛绝妙的演绎,体会到传统之美的重要意义。

四、传承:传于垂髫,承载未来

综上所述,为了让孩子们对布袋木偶更有兴趣,也为了布袋木偶今后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当务之急便是要创作出好的儿童布袋木偶剧目供孩子们观赏。可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现在布袋木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由于市场萎靡,从业人员大量流失,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更很少有人将此作为终生事业去经营,甚至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也会选择离开这一专业从而转行至其他的行业。现在留在剧团的演员大多都是老艺人,他们操纵木偶的技艺精湛,但是在木偶剧本的创新创作上却略显不足。以漳州布袋木偶剧团为例,现在剧团里可以编写导演布袋木偶剧的仅洪惠君书记(如图5)一人,他所导演的《两个猎人》《少年岳飞》等多部布袋木偶剧都曾拿过全国大奖。但是除去洪书记,剧团里的其他艺人,包括年轻的演员们都只专注于表演技巧的突破,在编剧导演上就相对薄弱一些。

并且这些艺人演员们多为家传和师传,因此受到地域和传统的限制,使得布袋木偶始终在某一地区内发展,只迎合了该地区的风格和口味,因而无法面向全国。以本人大学同学为例。本班是漳州木偶剧团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共计招收了15人。但是其中福建地区的占8人,其余同学则来自其他不同城市。如今大家都毕业并且成功就业。据统计,仅有3-4人最终选择回到剧团,继续从事布袋木偶的表演工作,其余同学则没有想再继续从事这项事业的愿望,因而选择了其他行业。也有些同学去了剧团,发现就业前景不明朗,在剧团工作时,自己大学所学的技能无法得以施展,继而都退出了布袋木偶的表演行列。由此可见,现在布袋木偶的从业人员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且面临严重的断层问题,这些不利因素都将会阻碍布袋木偶的发展。

图5 笔者与洪群惠书记在一起。

(一)培养人才

如今我们要为儿童创作属于他们的剧目,那就更要求我们视野开拓,大胆创新。于是,发展和培养新的传承人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面向全国招收对布袋木偶有热情,有能力发展与传播布袋木偶,并且渴望以此为终生事业的年轻人才。打破地域束缚,结合多种地方,多种文化的特色,将布袋木偶向全国推广。当然,引进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既然选择了年轻的接班人,就应当对他们充分信任,让他们大胆发挥,鼓励他们勇敢创作。对于好的作品,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符合现在人们价值观和审美需求的剧本。同样,也只有拥有了好的儿童剧本,布袋木偶在儿童观众群才更有立足之地。一旦儿童成为布袋木偶的主要受众群体,布袋木偶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有市场,自然有经济收益,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从事布袋木偶表演的事业,如此良性循环才能使布袋木偶的传承生生不息。

(二)保护传承

另一方面,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了布袋木偶这一传统艺术,虽然是经过革新与改良的表演形式,但这并不违背我们传承古典布袋木偶的初衷。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古典布袋木偶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审美习惯,逐渐被边缘化之后,我们必须要对它进行一番创新和改造。只有符合了人们的需要,才能再次被接受,儿童观众群亦是如此。我们将创新后的布袋木偶展现给孩子们,以此培养他们对布袋木偶的兴趣。在兴趣的支持之下,才能引导孩子们往这样的一个方向发展,才会激发他们对布袋木偶历史的好奇与研究,从而被这门传统艺术所吸引,为今后的发展与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样,这种创新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颠覆传统的布袋木偶,空谈创新而不想继承。要想继承好,首先我们就应当将它保存好。布袋木偶与京剧、昆曲一样,都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现在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摒弃它缺漏一面的同时也应当更加注重它发出璀璨之光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们应当保护和重视的。它是不能被修改和动摇的,应当将它如同文物一般完好无损的保留、保存起来。没有保留它原始样貌的变革都不能算是继承与创新。只有在保存它最原始形态的情况下,布袋木偶才能展示出其“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美学价值。”[6]

五、结 语

所谓传承,就是“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年轻人从老一辈那里接过传承的重担,一代代的将其延续下去。布袋木偶并没有被时代所摒弃,也不会像一些过时的物品一样一去不复返,而是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重新兴起的希望,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布袋木偶依然有着美好的前景。布袋木偶作为地方特色,一样可以走出地方,寻觅到更大的舞台,摆脱现状,重塑辉煌甚至迈向更高的台阶,而这一切,需要每个从业者的不辍努力,需要布袋木偶本身不断的推陈出新,当然最需要的是承载一切希望的孩子们能够挑起担子,化兴趣为理想,让他们儿时的童话变成一个新的艺术天堂……

注释:

[1][前秦]王嘉等撰《拾遗记(外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20页

[2]《中国木偶艺术》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3-12 第8页

[3]傅立新:“漳州布袋木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北方经贸》2010年04期

[4]王景贤:“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传播与发展”《福建艺术》2011-06

[5]李全华等著 《浙江木偶文化的传承及在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46页

[6]张福海: 《超验世界的戏剧图景》上海 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 第171页

责任编辑 原旭春

猜你喜欢

布袋木偶儿童
木偶和木偶戏
布袋和尚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沙布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木偶的眼泪(一)
站不起来的布袋
布袋山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