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物的愤怒

2014-04-17

剧作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奥斯本吉米小人物

雷 萍

小人物的愤怒

雷 萍

愤怒是一种消极的感觉状态。愤怒情绪的酝酿,是很多戏剧中激励事件构成的源头。

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民众的情绪不知不觉中就被愤怒点燃。这种情绪犹如坐在了狂躁的火山口上,亟待通过某种形式得到宣泄。有些小说和剧本愤怒地攻击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壁垒,统治集团和教会,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以其阶级的举止行动为荣。这些作家彼此之间并不相识,但是他们的观点与感情是一致的。首先表现出“愤怒”与不满的是约翰•韦恩的小说《每况愈下》(1954)和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说《幸运儿吉姆》(1954)。1956年青年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上演,剧中主角对社会作了全面攻击,因此,这一剧本成为这个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奥斯本被人称作“愤怒的青年”,这个称号也被用来指这一新兴的文学运动。

1956年,《愤怒的回顾》首次在伦敦皇家剧院上演,立即轰动全城,成为戏剧界的爆炸事件。当时的英国舆论对这个剧本评价极高,称它是“近十年中令人激动的戏剧”。

吉米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也是英国五十年代愤怒青年的典型。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属于标准的小资产阶级,但在“人比人气死人”式的横向比较里,吉米心里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无钱,二无社会地位”,被湮灭在社会的底层。对此,他是十分心有不甘的,他愤怒地呼号:“我的天哪,我多么渴望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普通人的热情……咱们来假装咱们是人,是真正活着的人,就装那么一会儿。”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可怜。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往往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为载体,对他们寄予人道主义的关怀,寄托他们对小人物命运的思考。他们面临的困惑,并不仅仅属于少数的个体,而是属于一个极其庞大的种群。所以,他们由一个代表人物发出的呐喊,就足以振聋发聩。咱们不是人,是吉米反抗的原因;咱们是人,是吉米反抗的口号;假装咱们是人,是吉米反抗的方式。他的所有愤怒和反抗,都是因为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希望要求得到合理的补偿的愿望无法实现。在他的眼中,政府、宗教、资本家、现存社会秩序、以及资产阶级文化,都是歪理邪说,理应得到无情的唾骂。“事情不合理到了极点”简直让人痛彻心扉。可是,有什么好方法来改变这一切?他给出的答案无疑是消极的,他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没有把愤怒变成引向改革发展方向的能力,只能在喋喋不休的叫骂声和无穷无尽的恶作剧中来放纵私欲。他的挑战,竟然成为他进入与妻子和情人坠入三角纠缠中的催化剂,所谓的男女之情,不过是一场玩世不恭的逢场作戏。情人或妻子,无论哪一个留下,哪一个出走,最后,都是继续玩“松鼠和狗熊”的游戏。原来斗士和孬种之间,只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剧本的结局告诉观众,小人物的愤怒看上去很强悍,但最终会自动偃旗息鼓,因为他们还不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在当局者看来,这绝对属于一种灰色的暗示。这种暗示,最可怕的地方,是可以在广泛的共鸣下形成强大无比的间接的冲击力。《愤怒的回顾》之所以成为英国文坛上的爆炸性事件,就在于它强烈的时代感和危机感。二战后的英国,损失惨重,疮痍满目,国外殖民体制土崩瓦解,国内经济萧条,劳资矛盾尖锐,社会失业现象严重。曾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沦为了可悲的“二流国家”。不爱动脑子,什么都不在乎,没有热情,信仰缺失的英国民众无一不感到前途黯淡。很多愤怒的青年,从盲目的反抗到消极发泄最后走进了悲观绝望的泥潭,而这正是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结局。吉米说:“有那么一天,我可以写一部书来专门回忆我们这些人,我要用一万丈的火焰来写,帮助我回忆的是火,是血,我自己的血……”这些话,其实更像是作者自己的内心自白,奥斯本以自己的血写出了那时英国社会危机中年轻一代的精神危机。

在呈现小人物命运方面,奥斯本是颇具匠心的。他没有按照传统的戏剧模式来构筑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纷繁复杂的情节递进,而是很自然很原生态地在平淡无奇中表现出人物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那个小小的布置得乱七八糟的阁楼,是沉闷躁动的知识分子家庭的绝好映照。那阁楼的窗户,看上去也是可憎的,好像一张嘴,要撕咬什么,或者要讲述内心的忧郁和痛苦。这样一个逼仄的背景,却收到了气象万千的效果,观众可以很自然地管中窥豹,由一个阴暗的小角落扩视到广阔的外部空间。从表面上看,人物非常有限,而且,总是跳不出读报、争论、抽烟、喝茶、拥抱、性爱、怒骂、扭打,烫衣服,吹喇叭等这些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家不停发牢骚,气不过就打一架,小市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嘴脸暴露无疑。也许在作者本人看来,这样的折腾,愤怒充其量不过是一只纸老虎。作者不着痕迹的表现,很自然将这种感觉传达到观众那里,从而引起更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戏剧独白主要指表演过程中由主要人物大段陈述自己内心观点或想法,此时独白者处于舞台焦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就往往要表现大段独白,这一点以悲剧《哈姆雷特》为代表。而戏剧对白,既有表意功能,同时又能创造出艺术美感。在《愤怒的回顾》一剧中,对白、独白的大量应用,让冲突也似乎不请自来了,那一个个矛盾,也随之相继暴露在阳光之下,让人看了心惊肉跳。尤其是吉米的呼号怒骂以及对“松鼠和狗熊”游戏的回忆对剖析灵魂揭示社会现实的不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吉米的情人海伦娜离开之前,对吉米的妻子艾丽逊说起了吉米:“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再没有他那种人的地位了——不管在性爱上、在政治上或在任何其他方面。这也就是他所以显得没作为的原因。有时候,听他讲着话,我感到他简直认为自己正活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当然,他也的确应该生活在那个时候才对。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走……”这样的对白,宛如一把隐形的手术刀,下意识地寻到了愤怒者们真正的病灶。观众看了,会受到一种指引,这也正是全剧的中心立意所在。

好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时空依然星光灿烂永不褪色。《愤怒的回顾》拿到今天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贫富差距越大,人们的不满情绪就越强烈,也就越有可能发生威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普通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小人物的愤怒,看似只是冰山的一角,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该忘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当小人物的愤怒聚集在了一起,人人都争当“愤怒的小鸟”,那会是一个让人恐惧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愤怒的回顾》不仅是要回顾过去,还要和善于总结思考的人类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奥斯本吉米小人物
一部出人意料的书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吉米问答秀
吉米问答秀
新年快乐,吉米!
娶新娘的乞丐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雪伦·奥斯本的四条成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