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演员表演
2014-04-17魏海霞
魏海霞
漫谈演员表演
魏海霞
表演艺术是一门直观的视觉艺术。无论银幕还是舞台,演员都要创造出最直观的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观众。舞台上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是演员主观判断、表现的结果。所以要成为一名好演员,一定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表现力,努力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表演艺术首先要有坚实的文学形象作基础。演员表演是在一度创作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文学剧本如果提供不出真实、生动、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怎能产生优秀的表演和鲜明的艺术创造哪?这就向演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进行创作表演的过程中,演员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剧本?实践证明,应该选择好剧本!好角色!对于那些基础较差,人物苍白虚假的作品,必须学会拒绝!比如现在有很多演员频频在舞台剧或影视剧中亮相,但总是昙花一现,观众根本没留下记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演员对剧本或角色的选择问题。但是,这也同样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让自己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当“好剧本”、“好角色”摆在面前时能大显身手,脱颖而出。二人转演员“小沈阳”自幼学艺多年,后师从赵本山。2009年春晚,师徒二人表演的小品“不差钱”给亿万观众带来无尽快乐。“小沈阳”凭借自己扎实的舞台经验,自然轻松的表演,让东北俗文化的幽默调侃尽情体现在他的表演中,他在剧中的经典台词:“人的一生很短暂,有时候跟睡觉是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过去了。”一语道破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表演与他的名字一夜之间蹿红大江南北。可以说作品给了“小沈阳”成功的机会,而他牢牢把握住了它,让作品有了生命力,所以才受到观众的欢迎。
表演艺术是感觉艺术。演员只有充分感觉到角色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才能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征并体现在舞台上,也才算真正理解了作品,仅仅只有浅显的分析和认识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学会修改角色身上那些自己达不到的东西,尽快让自己与角色达到统一融合。也就是说,演员要把对角色理解和认识到的一切融汇到自己身上,感受它,体验它,逐步习惯角色的生活。而要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首先,在创作中要找准人物性格的总基调。人物性格决定了他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他的基本特点会给人留下一个基本色调,这就是表演中的人物“总基调”。话剧《茶馆》向观众展现的是一幅人物众生相。由于老舍刻画的这些人物特点鲜明,所以观众很容易区分。王利发的性格息事宁人,不愿意惹是生非;常四爷的性格刚正不阿,极富正义感,二德子的性格专横霸道,一副地痞无赖相。北京人艺创作的《茶馆》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这些优秀演员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独特,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记忆里。
演员在表演中,在把握人物性格基调特点的同时,还要向更深层次挖掘。不仅要使人物生动,更要丰富多彩。也就是要向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开掘,让人物有血有肉。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平时大都会表现出一个总体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但在特定的环境或情境下,也会表现出被平时掩盖着的另外一面。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只有表现出人物的多侧面,才会更加丰满生动,才会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电影《骆驼祥子》里张丰毅塑造的祥子,一开始给人总的印象是憨厚、老实、善良,但虎妞的死,让他性格的另一面得以充分展现。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刘四爷造成的,所以遇见刘四爷时态度完全改变,带着仇恨大吼,这是完全符合他这个人物性格的。作者让这个人物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境下,其性格的多侧面得到进一步释放,使这个人物增添了更多光彩。
演员创造角色的技巧方法、规律特点,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任何一个演员都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然后才能收获成功的快乐。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