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地方戏
——东北二人转
2014-04-17满芳卿
满芳卿
我眼中的地方戏
——东北二人转
满芳卿
说到戏,不难想到国粹京剧,而说到地方戏,作为一个东北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东北二人转。如今的东北二人转不仅在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甚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二人转并不是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的,早就有一个人将二人转带进各家各户,那就是赵本山。我眼中的地方戏——东北二人转,多聚焦于赵本山及其徒弟的作品。纵览赵本山的表演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创作都极力表现社会底层的生活细节和状态,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现这一类人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喜怒哀乐,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东北的文化、民俗、道德和观念。这也印证了二人转植根于民间的本质。
二人转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来自河北的莲花落,到了东北以后,结合东北大秧歌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舞、小调,丰富了舞蹈、身段、走场等表演,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传统的二人转目前已经很少见,最多表演的便是《小拜年》,现多见的二人转是小品。如我记忆中最初观看的是赵本山的《小草》。由于赵本山本身是一名二人转演员,所以很多作品中就不难发现二人转的痕迹。一个《小草》就包含了二人转的“四功”。赵本山以一副老太太的“扮”相带着地方口音地“说”着开场与串联,“唱”了一曲包罗万象的小草,期间还“舞”了一段东北大秧歌的经典步伐。既然叫做“功”自然不是像我说的这样简单。“四功”是指“唱、说、扮、舞,”唱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有“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即一个人表演)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扮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则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动作。二人转里还有一“绝”,即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做出的特技动作。所以说二人转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民间艺术,东北二人转充斥着乡村之气,表现形式看似随意,但也体现了表演者台下的十年功。当下的二人转偏重于说口,即大段的台词。有时为了商业目的台词中出现了不少的荤话、脏口。名声是响了却也摆脱不了“不雅”、“低俗”的标签了。所以一场持久的雅俗批判大战拉开了帷幕。二人转源自民间,来自泥土,带些低俗气息在所难免。但俗而不脏才是二人转该走的正道。将低俗转化成民俗、通俗;将推搡挑逗的疯男浪女转化成大红的扇子、大红的手帕下舞动着歌唱着的红男绿女才是当务之急。问题也就归结到了创作者和演出者的思想修养和文艺修养上了。有人强调,二人转属于民间,随意性强,就是娱乐群众,逗逗乐,不必太强求较真。可即便纯娱乐形式,也要让观看的人挺直胸膛的进出表演场地,不至于看一场二人转还要偷偷摸摸,弄得面红耳赤。因此,创作者就要有社会责任感,要遵循道德规范和艺术规范,给人们以合情合理的艺术享受。创作者要抓住生活本质的真实,而不是生活表象的浮躁。例如《相亲》的精彩对白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快乐中浮想联翩,不断给人带来笑料却不失健康的诙谐幽默总比那种赤裸裸的娱乐更能赢得绝大部分观众的欢迎吧。
有了好的健康的本子,也要有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过关的演员来表演才能尽善尽美。由于二人转演员的选拔培养于“民间”,演员大都文化程度较低,艺术素养不高,很难适应二人转多而复杂的角色转换,就只能以低俗来吸引观众眼球,只好以模仿瞎子、瘸子、傻子博得一笑获取掌声。因此提高表演者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二人转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赵本山在春晚带红小沈阳,一夜之间他尽数抖落了身上所有包袱,没有了新鲜的段子,人们也对他没有了新鲜感。所以在提高素质与业务水平的同时,创新的质量和速度也要跟上,才能使东北二人转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奉献给观众更多精彩的节目。
二人转是东北特有的文化符号,应该被东北人引以为荣。希望在好的作品不断涌现的同时,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表演者能承担起东北二人转未来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责。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