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生志愿者的救世主心态——基于对L县西部计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2014-04-17黄金结

关键词:救世主心态志愿

黄金结

(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谈大学生志愿者的救世主心态——基于对L县西部计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黄金结

(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在跨文化背景下,参与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具备一种类似于救世主的身份和角色,他们对此也加以认同,所以他们普遍具有一种“救世主心态”。救世主心态由于脱离了现实而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大学生志愿者应放下救世主心态,并根据当地社会的期待做好志愿服务。

救世主心态;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

2013年12月5日,时值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青年志愿者发出号召:“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志愿者,青年人需要热情,更需要良好的心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自200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了。西部计划的功能为促进地方发展的同时,也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1]针对该计划的实施,笔者赴西南L县做了为期两个月的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服务单位反映大学生志愿者普遍具有一种“救世主心态”。救世主是基督教徒对耶稣的称呼,耶稣贵为上帝之子,来到世间拯救世人。心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且在主观上认同的东西。救世主心态是指个人自认为是救世主并期待能救苦救难。要探讨大学生志愿者的救世主心态,必须先看看在他们的身上,是不是存在着救世主身份和角色的客观现实,以及他们主观上是否认同这一身份和角色。笔者拟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为正在或即将赴西部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某种参考。

一、他者世界里的志愿服务

L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境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为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为L族自治县,该少数民族约占总人数的61.8%。由于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交通和信息十分闭塞,文化变迁十分缓慢。

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L县共接收过88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西部计划时,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22.68岁。在学历方面,本科生为66人,专科生为22人。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是由A(35人)、Y(33人)、S(16人)、J(4人)等省(市)高校所派出。他们的籍贯分布于16个省(市)份,74个市辖区或县,除30名本省人之外,其余58人都是外省人,而除1名为本县籍志愿者以外,其余87人都是外地人。从民族构成来看,88名大学生志愿者当中,有78人为汉族,仅有2人是L族,其他少数民族为8人。因此,相对于当地的主体民族——L族而言,他们也基本都是外族人。总之,从高校所在地、籍贯以及民族构成等来看,相对于当地人而言,大学生志愿者基本都是外来人。那么相对于外来人而言,L县无疑是他者的世界。因此,作为外来人,大学生志愿者是在他者的世界里进行着跨文化的志愿服务。[2]

二、救世主心态的产生

参与西部计划的大学生都有一个总的身份即大学生志愿者,在总的身份之下又包含着志愿者、大学生、青年人、外来人等四重身份。其中大学生和青年人是他们来西部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宣誓并进行培训后,他们取得了志愿者身份;一踏上L县的地界,他们马上就获得了外来人的身份。其中志愿者是众多身份当中的首要身份。外来人则是引发救世主心态的关键身份,因为正是外来人的身份提供了一个将“我者与他者”加以比较的平台。身份即个人在社会之中所处的社会地位,角色则是与身份相一致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社会对个人的期望。作为一种身份,救世主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一种角色,人类社会期待着救世主能救苦救难。

(一)具备类似于救世主的社会地位

尽管服务单位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岗位,他们似乎具有了与服务单位正式员工一样的身份,然而作为正式员工所应履行的签订劳动合同、落户和进人事档案等手续,他们都没有完成,这表明当地社会没有赋予他们任何身份,或给予任何社会地位。他们只是志愿者,没有工资而仅仅是每个月领取一定的生活补贴。在学历上,他们以本科学历居多,而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原始学历主要以中专和高中为主;当地老百姓的学历则主要以文盲、小学和初中为主。因此,作为外来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程度要比当地人高即具备学历优势。由于绝大多数人都来自于外地,甚至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况且,他们都是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因此,他们的视野明显比山里人开阔,他们自然能在工作中为当地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学历和视野上的优势使得他们“高人一等”。作为外来的天之骄子,“高人一等”的他们在服务地本应该享有高位,以及与之相应的特权和财富。但是,作为志愿者,他们放弃了这些,因此处于一种无地位的社会地位。一方面,他们处于当地社会的“最底层”,甚至于比最底层的民众还要低,因为他们在当地社会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另一方面,那无私奉献和服务弱者的高尚精神,却使得他们超越于整个世俗社会之上,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似乎又是至高无上的。从本应享有的高位到他人不愿享有的低位,这有点类似于救世主的身份或社会地位。[3](p198-200)

(二)具备类似于救世主的社会角色

在跨文化场景之下,人们总是会习惯于将眼前的文化与家乡文化加以对比,在对比中有差异也有发展的差距。对于一个到异地景区旅行的游客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陶醉在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美丽景色之中,欣赏美景以愉悦身心是他们此行的目的。而对于一个到边远贫困地区从事志愿服务的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因文化发展而带来的巨大差距之中,促进当地发展和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则是他们此行的最主要目的。在面对一个具有高学历、发达地区的成长背景和以无私奉献为主的大学生志愿者时,服务对象非常乐于向他们倾诉疾苦并急切地渴盼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祖国的号召象征着国家将西部发展的某些重任交给了这些年轻人。而派出省(市)、母校、家乡乃至父母也都在时刻地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上述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被需求感,他们因此而背负着太多的社会期望。与此同时,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时刻督促着他们必须去履行“救苦救难”的义务;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站在了时代发展的最前沿,而服务地的文化因地处偏远而显得时代性不足,而青年人的最大特征也催促着他们去扮演当地社会发展的“带头人”角色。太多的社会期望、“救苦救难”和“带头人”角色,都使得他们具备着一种类似于救世主的社会角色。

(三)主观认同救世主身份和角色

按照年龄来分,志愿者分为少年、青少年、青年、成年乃至老年志愿者。少年和青少年的身心都不成熟且尚处在被家庭和社会保护的阶段,该年龄段的志愿者绝不敢接受和扮演救世主角色。成年和老年,早已走进社会,对社会以及自己有着较深的了解且有家庭的拖累,这个年龄段的志愿者更不会不顾及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去接受和扮演救世主角色。而参与西部计划的青年人却敢于接受和扮演救世主角色,因为他们身强力壮、尚未组建新家庭、拥有高学历和一定的生活补贴,从而没有太多顾虑。初踏入社会,社会对于他们而言是十分陌生的,而当地社会对于异乡人而言,则会显得更加陌生。他们会把当地社会估计得异常美好,又极其简单。他们不会过多地去考虑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而将自己在当地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估计得异常重要以至于把当地社会视为有待自己去占有的对象,认为当地社会是可以直接满足自我欲望的对象即以“主人”的姿态去征服整个当地社会。[4](p27-28)特殊处境使其具备了类似于救世主的身份,社会期望激发了强烈的被需求感,视救苦救难和带头人为己任则更加重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身强力壮且毫无顾虑,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天之骄子的信心,敢于去接受和扮演类似于救世主的角色。一旦成功,他们将获得当地社会的认可,这正是社会性缺乏的青年人所急需得到的,所以他们非常乐意于去扮演这一社会角色。“敢于”和“乐于”表明了他们在主观上非常认同“救世主”的身份和角色。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背景下,他们具备了一种类似于救世主的身份和角色。外来的青年人会不顾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性,而敢于和乐于去接受和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救世主心态自然而然会在他们的内心之中形成。

三、救世主心态的日常表现和消失

大学生志愿者拥有救世主心态,他们在日常言行举止之中也将会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当他们遭遇挫折而无法继续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时,救世主心态将会在他们的内心之中消失。

(一)日常表现

大学生志愿者的“救世主”心态日常主要表现为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一面,对工作和生活投入了满腔热血,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挑战自我,对眼前的困难无所畏惧,勇于承担责任,敢为人先,乐于奉献,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着信心。消极的一面,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而不顾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性。

救世主心态因人、服务岗位和服务地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并不是说所有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具有救世主的心态,因为每个人来西部从事志愿服务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在该县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之中,有个别人只是抱着一种到当地旅游的目的;有的是为拿个志愿者合格证以获取优惠政策;有的是暂时没有找到工作而等待新的工作机会;有的是为了复习备考等,这一小部分人难以真正安下心来从事志愿服务,他们的救世主心态会非常小或近乎为零。绝大多数人来此都是为了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锻炼自己,一个是为了促进服务地的发展。两个目的是辩证的,因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始终是相结合的,这些人往往会具有较重的救世主心态。该县提供的岗位主要有8大类,其中以支教志愿者的救世主心态最重,因为教育不仅可以为服务地发展输送人才,更可以改变贫困学生的命运,而大学生志愿者本人就是因为接受教育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服务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以及当地人文化程度的高低,使得他们的救世主心态的强弱程度呈反向的递减或递增趋势,因为差距是引发大学生志愿者救世主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差距越大越能体现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身价值。因此,在乡镇服务的人的救世主心态要明显高于在县城服务的人;而在经济发展越差的乡镇,其救世主心态也越强。

(二)救世主心态的消失

消失的不同原因将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也将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加以应对,但都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1.消失的原因

角色扮演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即个人拥有扮演该角色所需的能力,以及社会真正赋予他们履行某角色所需的相应权利和义务。缺乏任何一种条件,该角色扮演都将会终止。

当大学生志愿者发现他们并没有能力去扮演“救世主”角色时,他们会放弃这一角色。例如,支教志愿者在未走上讲台之前,自认为支教比较简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会发现山区孩子并不是想象之中的那么好教,他们可能会感叹自己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让山区孩子走出大山,最后只好放弃“救世主”角色。再如,在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有外省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听不懂报警人的语言,以及对当地地理位置不熟悉,而无法帮助更多的报警人,他最终也不得不更换相应岗位。由于服务地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外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进入服务地之后,首要面临的就是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志愿服务。在身体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之下,他们也就难以继续扮演“救世主”角色。例如,有个别外省志愿者在赴服务地后,就开始出现水土不服,志愿服务效果明显下降。

当他们发现当地社会并没有真正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时,他们也会放弃这一角色。如,2003年11月份,除两所学校共4名志愿者未能落实挂职政策之外,其余15所学校共31名大学生志愿者都挂职了校长助理。挂职之初,大家对此充满着期待且表现十分活跃,积极向学校出谋划策以“拯救”学校教育。然而,后来却发现他们并未能真正获得权利和义务,去扮演校长助理的角色,他们仍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救世主”角色。同时,也有人由于文化差异、心高气傲以及个人性格的孤僻,不愿意与当地人进行交往,这样就难以融入到当地社会之中,他(她)与当地人之间的关系就十分生疏;还有个别志愿者,因为生活上的琐碎之事,而引发了与当地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陷入到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人最后都只好独来独往,游离于当地社会之外。救世主心态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亲密感情,而“救苦救难”不仅要靠自己,更要靠当地人的支持,与当地人的关系生疏与紧张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外来人。既然都不是当地社会之中的一员了,他们自然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再去扮演“救世主”角色。

2.消失后的反应

当救世主心态消失后,不同的原因将导致不同的反应,但是最主要的反应就是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导致心灰意冷,并丧失继续做好志愿服务的信心和决心。当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履行“救世主”角色时,有些人会因此感到灰心丧气,而有些人则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这一角色,并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服务方法。当他们认为没有真正地被赋予权利和义务时,有些人会积极调整心态,坚持做好志愿服务;有些人则会将角色扮演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当地社会的排外,而非他们自己,且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极度失望和十分无奈的情绪,个别人心中所想到的就是尽早离开服务地,甚至于会付诸于行动,要么中途退出,要么缩短服务期。例如,首批志愿者挂职失败后,以往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严重的则可能引发志愿者与服务单位领导之间的矛盾。为此少量的志愿者也就将原来的2年服务期更改为1年服务期,而多数原本打算“扎根”或“可扎根也可不扎根”的志愿者开始摇摆不定,挫折感越强,天平也就越倾向于“不扎根”。

综上所述,救世主心态在日常表现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更有其消极的一面。救世主心态因人、服务岗位和服务地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在遭遇挫折时,该心态也将最终消失,不同原因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有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救世主心态越重,在遭遇挫折时,其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调整心态所需的时间就会越长,而所花费的精力则会越多,对个人成长以及志愿服务效果的影响也会越深。

四、建议

从救世主心态的产生到消失,他们从高不可及的救世主,变成真实而平凡的大学生志愿者,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却极其深远。尽管他们可以借救世主心态破裂的契机,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促进个人的成长,但是背井离乡的他们难以获得亲友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会感到心情压抑且十分孤独。这种心情若得不到及时排解,他们会对自我和社会产生一种十分消极的看法,他们的身心健康、志愿服务效果乃至西部计划的顺利实施都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放弃救世主心态,根据当地社会的期待,扮演好大学生志愿者的角色。

(一)放弃救世主心态

救世主心态的产生有客观原因,但更在于他们主观上没有能够正视跨文化背景下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性,救世主心态的消失则极尽地暴露出这一点。在跨文化背景之下,他们首先面临着的将是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吃、穿、住、行、用等问题,他们肯定会遭遇文化震惊,身强力壮将会因此而被打折。相对于当地人而言,他们只是外来人,当地社会对于初到的他们而言是异常陌生的,他们不熟悉当地情况,服务方法和所提建议就可能不符合社会现实,而他们的能力就会因此被打折。在以血缘关系为主导关系的乡土社会之中,他们是去留不定、来历不明且形迹可疑的陌生人,他们仅仅只是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5](p375-376)因此,他们与当地人关系可能会生疏或紧张,且不被真正地赋予权利和义务,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作为青年人,他们来自于青年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中,他们是时代的代言人,父辈们也不得不向晚辈们学习;而当地社会尚处于老年文化之中,该文化中的长辈具有绝对权威,晚辈们的未来不断地重复着祖辈们的过去。[6](p20-21)因此,他们势必会感到自己被当地长辈们压制,更何况他们的社会经验十分缺乏。总之,尽管身强力壮、学历较高和视野开阔等都是他们的优势,然而面对庞大而陌生的他者社会,个人的力量将会显得十分渺小,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放弃救世主心态。

(二)了解当地社会的真正期待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他们面临着两种角色转换:一是,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之中出现的,学生向大学生志愿者的转变;另一是,从家乡或熟悉的地方走向异地或陌生的地方时所出现的,当地人向外地人的转变。尽管学校以及培训为他们的角色转变做了许多准备,但是从他们进入服务地后,所出现的救世主心态以及该心态破灭后所出现的种种反应来看,这些准备无疑是十分抽象且不够。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解构旧角色而建构新角色。从解构到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去调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调适的过程之中,个人需要不断地去了解社会期待,并按照该期待扮演好相关角色,否则就会造成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不一致。

在此次调查中,服务单位普遍认为:学历高和视野宽都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不管是大学生志愿者还是本地回乡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是如此,所以都不抱太大的期望。当地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期望主要是:第一,发扬实干和奉献精神,多传播先进理念,但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如:教育局某前任领导指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发扬了实干和奉献精神,用实际行动给服务对象带来了诸多实惠,且带动了当地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他们也把发达地区的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带到了贫困山区,这些对于促进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从而出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第二,应该从基层岗位一步步做起。如:一位卫生院院长告诉笔者,该单位曾经来过一名外省志愿者,该志愿者最初被分到药房工作,这是任何医学类毕业生必须经历的阶段。该志愿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挂职副院长,院长认为,乡镇医院医生基本都是全科的,若要过早从事行政领导的话,那么专业就会被荒废掉,对以后的发展没有好处,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后,当领导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第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检察院领导高度赞扬了该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非常强。第四,集中精力做好志愿服务,而不能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市项目办某领导说,个别大学生志愿者纯粹是为了考试而来西部的,精力花在了备考上,志愿服务质量就难以保证,这样就对不住服务对象。最后,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因为从被调查的服务单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凡是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单位对他们的评价都是最高的。以上这些就是当地人对外来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角色期待,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努力去做到。前四种角色期待可以促进“学生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角色转变,而最后一种期待则解决了“外来人向当地人”的角色转变。当他们真正做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将会更好地得以实现。

[1]黄金结.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与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黄金结.西部文化变迁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J].江苏高教,2009(3).

[3]〔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曹 兴,姜丽萍.青年人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5]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5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6]〔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 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郭荣华)

OntheSavior’sMentalityofCollegeStudentVolunteers——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to Serve the Western China

HUANG Jinji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ety,Anqing Normal College,Anqing,Anhui 246011,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oss-culture,colleg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to serve the Western China have the savior’s mentality,because they own an identity and role that is similar to savior.And they identify with it themselves.The savior’s mentality that is divorcing from the reality leads to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must abandon the savior’s mentality and carry out the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service,catering to the expectation of the local society.

savior mentality;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projec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to serve the Western China

2014-02-16

黄金结(1979-),男,安徽池州人,博士后,安庆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青年志愿服务。

D432;C912.2

A

1000-579(2014)06-0025-05

猜你喜欢

救世主心态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中国『吃货』成美国龙虾小镇『救世主』
还是“看掐架”心态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Apple Watch 2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