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新探
2014-04-17颜炼钢
颜炼钢
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要深化高职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必须有序地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
一、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理论背景和有利因素
国外的一些职业院校对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及执教水平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德国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就要在本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使教师能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现状和生产经营方式,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日本的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必须有到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经历;美国一些州明文规定: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就此而论,可以总结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三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整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形成规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般都只有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历史,专业教师大多都比较年轻,有较高的学历,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由于他们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工作的,专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就笔者供职的学校来说,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往往书本知识丰富,技能操作很差,只是个别人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知识与能力磨合得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更谈不上发明创造能力;对专业教学中实际情况也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对实际生产、经营的情况不了解,授课过程中往往会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甚至对一些知识点也很难讲透说清,所以,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是势在必行之举。专业教师有了一定的企业挂职顶岗的经历,并能身体力行地参加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就可以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知识结构得到重新整合,适应企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也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
(二)有利于更新闭门办学的陈腐的教育理念
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包括相当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习惯于照搬教材组织教学,不重视甚至轻视实践教学,从家门到校门二点一线,除了看一些专业书刊外,很少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师下企业可以经常性地与企业业务人员以及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吸收许多新鲜的知识和经验,还可以开展对历届毕业生就业和发展情况的调查,开展专业研讨活动,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修订,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更能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更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脱节的问题。同时,通过与业内的专家及一线员工的深入接触,了解到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克服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而无用、学过境迁的窘境。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联系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注重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完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案例,从而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要求。
(三)有利于校企渗透,密切合作
专业教师下企业可以成为院校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教师在下企业过程中可以源源不断地把企业生产经营的最新情况反映到学校,把企业行业的新产品新技能新观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把自己平时对有关专业问题的思考和想法提供给企业,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建议,做好参谋,帮助企业领导进行决策;另外,专业教师下企业的同时,企业也可以把技术型经理选派到高职院校指导学生的实践课教学。这样可以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企业和社会上的影响。
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下企业既怕适应不了,又觉得与自身晋职等切身利益无关
根据2010~2011学年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全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挂职锻炼平均为每年15天,尽管比上年提高了10%,但与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我们还对宁波市域内的六所高职院校的196名专业课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有68%的专业教师仅仅在暑寒假走访过企业,在企业工作或锻炼一年以上的教师仅占15%,半年以上的也只有26%,还有6%的教师从未去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专业课教师对下企业的必要性还是有共识的,认为很必要和有必要的占76.5%,认为没必要的只有18人,不到1%。对于教师下企业的形式,有44%的教师接受“新教师上岗前先下企业一年和在职教师每工作满五年到企业工作半年”,有60%的教师希望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到企业兼职。有74%的教师要求学校能够负责教师下企业期间的所有薪水和福利并给予交通补贴。有68%的教师反映自己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推荐合适的企业。有60%的教师愿意接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顶岗工作,但是只有不到30%的教师愿意放寒暑假同企业员工一样上下班。专业教师大多认为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不错,但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了解得不多,下企业去工作既怕适应不了,又怕帮不上忙,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这也和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下企业的相关待遇得不到落实,教师晋职称更多看重的是学历的高低、课题的级别、论文的档次及数量等有关。
(二)对于学校来说,师资不足、经费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
首先,教师的编制不足,学校难以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下企业去锻炼和培养。据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统计,2011年全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总数为24927人,但是校内的专任教师只有12379人,占49.6%,校内兼职的教师为2635人,校外兼课教师为8315人,而校外兼职的教师主要是退休的“老先生”和在读的研究生,很少有企业的骨干来兼课。从统计数字看,浙江省高职院校平均师生比为1∶16.08,但按实际在校的专任教师测算,师生比超过1∶30,专业教师本身就不足,在这种“一个萝卜顶一个坑”,甚至是“二个萝卜顶三个坑”的情况下,教师下企业只能是利用节假日里,走马观花应景式地去应付一下。
其次,学校安排教师下企业的经费严重不足。以浙江省为例,2010年全省47所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经费只占了总支出的1.92%,高职院校平均安排的教师下企业经费更少,教师在节假日下企业也得不到合理的报酬,影响了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
最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到位,也影响了教师下企业的实效。不少高职院校虽有教师下企业的相关规定,但不够规范,大多是纸上谈兵,到企业盖个章就算下企业挂职锻炼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这也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关,因而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和后续的评价机制。
(三)企业不愿意接纳专业教师,缺少社会担当
2012年12月,我们对包括奥克斯、衫衫等18家在宁波的规上企业进行了教师下企业的调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合适的实践企业难找。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生产经营任务紧张的企业,一般都不太愿意接受教师的实践锻炼,特别是短期的实践锻炼。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实体,由于多年来沉积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还有教师心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无心在企业恋战,因此企业对教师不青睐,教师也对企业冷漠。加上近年来外贸形势严峻,多数企业生产经营遇冰,一些本来愿意接受专业教师实践的规上企业也没有太多积极性,更不用说是一些中小企业了;其次是专业教师下企业,合作企业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要占用生产场地和设备等,因而,许多企业将接受教师实践视为负担,功利在前,缺少社会担当的责任感,即使是接受的企业也多是因为学校或是院系领导的个人面子;最后,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多数规模不大,生产经营也不规范,受条件限制,这些企业也的确无法安排教师的实践。
(四)政府的引导、激励、监督、扶持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还没有出台过像德国、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教师和学生培训任务的法律要求,对企业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由于企业安排教师实践需要一定的付出,况且教师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参与管理,而不是像学生顶岗实习那样,一定程度上作为劳动力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激励、监督、扶持。学校与企业应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教师提出合适的要求,规范管理,这样才能与企业保持长期的紧密的合作。
三、解决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政府和学校层面的政策保证与激励机制
从政府层面来说,必须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下企业锻炼实习的政策保证和经费支持。专业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际所需要的费用,可以从企业应上交的高等教育附加费中抵扣,同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项评比和表彰,对做得好的企业予以奖励。使企业行业接纳教师和学生锻炼与实习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义务,而不是由着企业推三挡四,甚或提出附加条件。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专业教师下企业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途径。所以学校要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入,每个专业都要有若干个重点骨干企业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明确教师下企业的政策和待遇,把教师下企业的表现和实绩列入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内容,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条件。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获得的专利发明给予鼓励,所创造的收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教师在下企业期间享受全额工资和奖金福利,但不享受寒暑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发放一定额度的假期工作补贴。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把教师下企业实践和服务社会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
(二)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的路径选择,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由于教师编制偏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还停留在形式上,比如有的学校动员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下企业路径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下企业一般来说可有三种路径选择:一是直接从企业行业的骨干中招收教师,这样招收的教师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原企业又有天然的联系。但是要注意专业对口并符合作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和素质。按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高职院校新引进教师必须有三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二是新招聘的教师可将他们先放到对口的企业和部门实践工作一年,把新教师在企业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教师实习期考核的基本内容,并可负责带学生的实习,一年后,考核合格的列为正式编制;三是专业教师每工作满五年后,安排半年到企业工作,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最新情况,完善教学内容,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做好参谋,提出建议,并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校应该对不同的下企业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青年教师以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和管理现状为主,同时要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写出实践考察报告。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要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实际作为下企业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写出一些通过实践后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师下企业的实际工作状况,学校和企业应该联合组建考核小组,互相沟通,力求对教师下企业的考核做到真实客观评价。
(三)提高专业教师双师型配备的比例,构建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生比配置普遍偏紧,按照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到2015年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应该达到1∶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5%,60%的双师型教师有二年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到2020年专任教师的师生比达到1∶18,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80%,80%的双师型教师有二年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双师型教师每年至少15天带课题到企业研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十分之一的专业课教师可轮流在企业实践工作。
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万人以上的学校一般不少于15个,其他学校不少于10个。学校可以为企业培训员工,教师可以帮助企业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家可以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国家明文规定:“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企业在建设教师实践基地中,必须落实一定的工作场地和设备,吸收教师参加技术研发等活动,聘请专业教师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派遣企业骨干参与教材修订、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的相关过程等。
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现在还在“试水”阶段,其实踏踏实实地“下水”才是第一步。实现高职院校、企业行业、政府三方互动携手并进,企业行业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高职院校是企业行业的人才基地,政府通过保障资金和政策扶持进行监管,高职院校才算真正地实现了校企合作、开门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