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社会化机制探析

2014-04-17刘朝武

江苏高教 2014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救助家庭

刘朝武

(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淮安223003;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8)

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社会化机制探析

刘朝武

(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淮安223003;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8)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项广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需要整合家庭、高校以及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救助。需要从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的制度配置、加强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组织建设、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着手。

高校贫困生;社会原因;社会参与;社会策略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认知往往秉持单一的认知视角,未能充分关注其固有的系统特质。这样,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内涵、成因以及救助策略的讨论应有的丰富的、鲜活的社会内涵容易遭到遮蔽与忽视。笔者将高校贫困生问题看做是一项社会问题,认为对其“诊治”与救助应当依托社会化背景,发动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建构立体化的应对策略。

一、多方参与: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社会化

高校贫困生问题作为一项社会问题由多重社会因素引起。这就决定了对该问题的治理应当发动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庭、高校以及社会是高校大学生基本活动场域,也是形成高校贫困生之“贫困”的根源。通过发动各方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有助于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应对高校贫困生的救助问题。

一是家庭励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最基础的治理力量与教育力量。高校贫困生之所以经济贫困首要的归因在于家庭。大学生虽已经成年,但由于自身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因而他们的学费、生活费还需要家庭的供给。由于先天家庭因素,尤其是很多农村的贫困生、城镇父母下岗的贫困生,他们经济上拮据、收入低下,甚至连基本的学费都难以维系。很多同学入校后被贴上“穷二代”的标签,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也导致他们心理上的自卑。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决定大学生的经济消费能力。很多家长虽想“不要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但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学生家长自身的种种原因,家庭对于贫困现象常常显得无奈与无助。要彻底从家庭层面寻找治理高校贫困生问题,恐不现实。但这不妨碍家长们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环境。笔者以为,家庭在应对高校贫困生问题上最大的优势或力所能及之处就在于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培育贫困大学生养成独立、自足、勤劳的品质。让自己的孩子们——这些贫困大学生们认识到:人穷志不穷,不以自身的经济收入衡量人格的高低,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刻苦学习脱贫。

二是高校育人。高校是个微观社会,是高校师生互动构成的关系网络。根据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交往内蕴了权力、资本、习性,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的交换。良性的社会交往会给社会成员带来优质社会资本。在平日的高校管理以及师生互动中,教师应当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其他同学,并注意发现和肯定贫困生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密切同学间的关系,帮助贫困生走出封闭的心理世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同学之间,特别是贫困生与家境富足的学生之间不应当因家境在经济上的差别而存在交往或人格上的“区隔”。高校是贫困生的主要活动场域,也是救助高校贫困生的主阵地。高校是知识分子的殿堂,不应单纯将市场经济的市场逻辑应用至这一庄重的场所。衡量高校大学生优劣的标准主要依据是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与理论创新能力,而不应当按照经济的标准进行贫富等级区分。

三是社会造境。社会是高校贫困生问题产生的背景,也是最大的决定力量。在社会整体力量的塑造之下,高校贫困生在学业、就业、择业方面受到各种排斥,他们对社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他们人力资本弱、社会资源少,要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摆脱困境很难。这需要外部力量的导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救助,不仅是事关学生个人,更牵动千家万户,影响高校和社会稳定,事关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系统是高校的外部决定力量,优化社会环境可以有效实现高校贫困生的救助。这就需要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关注重点人群与特殊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工作。此外,高校贫困生的救助离不开社会舆论的支持。要构建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与社会风气,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应过分突出经济利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地影响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于高校产生巨大的冲击,影响高校师生以及同学关系的良性建构。因此,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才能为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救助提供健康的氛围。

二、多维支撑:高校贫困生救助社会策略的立体建构

当前,在考量高校贫困生的救助策略的时候,人们容易认为只要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补偿就可以化解“贫困”。殊不知,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系统性与社会性,需要将贫困生救助当作系统工程来看待,需要建构起立体化的社会应对策略。

一是制度完善促资源公平。国家推出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正是为了让贫困大学生平等获得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确保每个贫困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各级人民政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相继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助困的措施和政策,并逐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完善高等教育立法赋予并保护高校贫困生接受教育与就业权利,反对入学与就业歧视。通过完善社会救助立法,将高校贫困生问题纳入法制建设轨道,为高校救助贫困生提供制度与政策上的保障。

二是组织建设合多方之力。当今,贫困已经是一项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各国、各地区需要集中应对、专项治理,而“组织是现代社会中寻找集体目标不可缺少的机制”[1]。随着社会结构分化,众多社会领域的出现,大量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也成为应对贫困问题的重要力量。应当将高校贫困生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加以治理,成立专门性社会组织应对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内部也应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动管理,共同实现贫困生救助。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可以尝试通过社会募捐、政府购买等多样化的方式参与救助,这样,既探索新型的救助模式,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就高校贫困生群体自身来说,也需要加强组织化建设,实现集体脱贫。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可以尝试自食其力,寻找渠道,勤工俭学、校外兼职、助教助管等。通过自我管理组织加强组织能力。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援助机构帮助贫困大学生寻找机会,开展定期性的组织活动增加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同时也丰富高校贫困生的学习、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是思想先导助心理脱贫。贫困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与经济上贫困相比,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更需要关注。目前,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的开展远远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思想启迪人们的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提升人们的境界。”[2]对高校贫困生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这一特殊群体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思想富足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人格平等,正确对待贫困问题,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界,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和人格,培养其高尚的人格,给他们提供精神动力,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薛深等,2009)

[1][美]斯格特.组织理论[M].黄 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6.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0.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7

A

1003-8418(2014)02-0147-02

刘朝武(1969— ),男,江苏洪泽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排斥理论视野下高等学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研究”(编号12YJA84001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一般课题“社会现代化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研究”(编号13BKS086)。

猜你喜欢

贫困生救助家庭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家庭“煮”夫
水下救助抢险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