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论要

2014-04-17

江苏高教 2014年2期
关键词:通识道德教育理论课

黄 海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4)

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论要

黄 海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4)

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借鉴通识教育经验,吸收通识教育成果,完善道德教育体系。学校要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为主体,融合人文选修课和各类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为一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要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通识教育;道德教育;教学;路径;大学生

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是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通识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是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发展观,让学生以融会贯通的方式通过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领域的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一个在品格、智力、身心各方面协调而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借鉴通识教育经验,吸收通识教育成果,完善道德教育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学校要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为主体,融合人文选修课和各类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为一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一、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对此做相应调整,构建更多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

1.道德教育理论课及配套选修课程

我国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致相当于国际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它们在培养目标上均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为己任。由于它们在“培养和谐完整的人”这一终极教育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加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的必修课程的特殊性,各高校事实上基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而设置,并且所占学分较多。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到“人文社会学科”更宽广的背景中,一方面可以消解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纠正师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师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自由,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分野与对话中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真谛。

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基础上向外发散,既保持一定的课程宽度,又达到一定的课程深度,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考虑构建一个更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模块,将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展到更广阔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现有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整合设计,也就是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军事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一起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大板块。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安排,相关的配套选修课则由地方教育部门自行规定或提出纲领性的要求,具体由各高校自主执行。

2.综合教育课程中的道德教育

这类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领域,其内容不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多学科的交融,而且表现在构成综合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有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学生可以在这类课程中学习到自己专业之外的综合知识,所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目前,我国综合教育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教育设置内容,着眼于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及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课程严重不足,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不够,缺乏课程应该承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底蕴,难以发挥促进学生理性发展、人格陶冶、品德提升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尤其是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科学类课程开设不足。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类综合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中蕴涵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能起到突出的德育作用。

3.其他专业课相关内容设置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不道德的。”[1]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启迪学生的良智,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专业课教学不能脱离个性鲜明的学生个体实际,要时刻把“人”置于专业之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旨归,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的引导和渗透。在专业中渗透大学生道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从而增强公共精神和公德意识,真正担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二、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1.突出时代特征

道德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之一,必然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同时,任何道德又具有历史性,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形成的道德体系,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嬗变。因而在确立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时,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国际的视野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突出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观点,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构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理论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坚持主导性内容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道德教育的这几部分内容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保证自身内容的主导性是道德教育向通识教育借鉴的前提。当前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心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任务,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准则。

3.强化中西经典研读

优良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素养之上。研读经典是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识教育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颂扬,直接或间接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道德、长于伦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秉承“合智德、通内外”的教育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设定了“以德主教、以德统智”的教育模式[2]。这种模式主张的是有利于人的心性修养,达到心灵自由的教育途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心性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大学生通过阅读《论语》、《孟子》、《庄子》、《道德经》、《史记》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名著,传承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学习中国哲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智慧,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

西方社会同样注重道德教育,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康德“心中的道德律”,从笛卡儿到卢梭,从海德格尔到萨特,对道德理想都作过深邃宏大的思考。大学生通过阅读《圣经》、《理想国》、《社会契约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西方经典名著,在学习、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创新。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6.

[2]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1

A

1003-8418(2014)02-0135-02

黄 海(1975—),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编号KT201118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o.30920130132030)。

猜你喜欢

通识道德教育理论课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