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共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14-04-17莫春菊
莫春菊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走向公共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莫春菊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现代化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而公共性则是当今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和品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效化解自身的各种困境。走向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公共性;现代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现代化已成为理论界对我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一种整体性、系统性、逻辑性的描述。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这一社会背景来探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不仅有了较为宽广的思维空间,而且把现代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用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问题、走向,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元素和可行的分析框架,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经济和科技一直唱主角,“效率”和“效益”至上的理念,导致难以直接见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尴尬处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是其被冷落的根本原因。能否解决问题和走出困境,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仅仅需要模式方法、手段程序上实现现代化,更应从根本的价值理念、制度上实现现代化。
一、公共性:现代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表现
在21世纪的社会科学领域里,尤其是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领域,“公共性”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视域,对公共性的阐释也有所不同。政治学上的“公共性”主要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要以“公共人”的身份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善治;社会学上的“公共性”主要研究公共领域的建构、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参与的路径等与公民(或市民)社会有关的问题;伦理学上的公共性主要是通过对伦理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现实伦理的反思和批判,旨在论述培养具有公共责任和公共伦理的公民的重要性。若不局限于各学科视域的束缚,公共性的内核可表述为“对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公共伦理等公共善的追求与实践。”尽管各学科对公共性的阐释和研究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公共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人们对各种背离公共性要旨的现象进行批判,表明了公共性在各个领域的“缺失”,也昭示着人们对公共性的亟需。
1.公共性之于现代化。“在当代生活世界,一种正在拓展的生活维度,即公共性的生活或生活的公共性质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各个生活领域。”[1]如果认为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互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作为工作和生活的手段就实现了现代化,这其实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现代化更应指理念、制度具有现代性,而理念的现代性是制度现代性的先导。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全球化、网络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公共生活以及交往实践的公共性特征日益彰显。公共性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领域的价值基础和精神诉求。公共交往是现代人生存与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公共性原则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公共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状态,离不开公共性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精神的支撑。可见,公共性不仅是现代化的一个价值观念形态的维度和品质,还为现代化的深度发展提供了精神信仰上的支持,是现代性在软实力维度上的重要体现。
2.公共性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里隐含着其理想的新人形象,亦包括其对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人的理想形象和教育的理想作用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按照其对教育的理想作用的理解来设计的。”[2]我国自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来,尽管每阶段的关于教育事业的方针、目标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了公共性的意味。1957年,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我国新的教育目标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劳动者”、“建设者”抑或“接班人”,都蕴涵着培养“公共人”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项公共事务,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公共善的追求与实践,其培养的目标指向是追求和实践公共善的社会公民。公共性的张扬和践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彰显和回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效统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真正产生社会效应的根本,因此,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走向公共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自然演进和自觉建设的过程
公共性是现代化的一个维度和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走向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自然演进的过程。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从蒙昧状态过渡到野蛮状态,经过漫长的时期再走向文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理论解释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现代性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交往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的彰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生态和谐理念的普及。这些无不使得公共性在多领域、多维度中得到呈现和展开,“公共性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属性和要求”[3]。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作为意识形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自然地呈现出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张“民主”的沟通机制,强调“共在”的社会关系,张扬“责任”的伦理精神。公共性作为一个分析框架,一个话语范式,一种价值精神,已开始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视野中。
当然公共性的自然演进是在没有外物干扰的真空状态下实现,显然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状态。 “在当今时代,无论是世界的经济秩序还是政治秩序,还远未达到起码的公平、公正的境地,仍然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东西的影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错乱与行为方式的失范,而公共性的精神理念、图式机理、结构方式还没有全方位的植入、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碎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难以解决现存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行动,自觉引领、领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公共性。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系统,由多要素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4]。那么,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应从这几要素的公共性着手。如从库恩范式理论的观点出发,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看作一个范式,那么我们应该从“价值理念”、“规则机制”、“行为操作”三个层面展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追求。无论从哪种视角审视,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公共性,已迫在眉睫,并势在必行。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是与和谐社会共契合、与善治的社会管理方式共振、与公民社会共生、与新媒体时代相呼应的。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旨在消解个人原子化与交往公共化的矛盾、个性化发展与主体性丧失的矛盾、追求理想与信仰迷茫的矛盾,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获得包含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公共伦理的公共性品质,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公共性能有效地化解其各种困境,真正迈入现代化行列。因此,无论是自然演进还是自觉建设,走向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贾英健.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
[3]郭 湛.社会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7.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1
A
1003-8418(2014)02-0131-02
莫春菊(1981—),女,广东惠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