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特征分析及其启示

2014-04-17许军华邱延峻

江苏高教 2014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战略

许军华,邱延峻,蒲 波

(西南交通大学a.国际合作与交流处;b.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特征分析及其启示

许军华a,邱延峻a,蒲 波b

(西南交通大学a.国际合作与交流处;b.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

文章通过解读近年来MIT国际化发展相关战略报告,分析了MIT全面服务国家核心利益,自上而上+自下而上组织结构,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学生为本、教师主导,信息化、网络化,主动型有边界的国际化办学战略特征。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需紧跟国家战略,把国际化工作当做学校系统工程,协同校内其他工作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抓住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新机遇,并需警惕我国大学国际化成为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新阵地。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特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学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逆转之趋势,国际化成为现代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全球化时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当今全球高等研究和高科技的先驱领导大学,二战以来,其所践行的办学理念及所积累的办学经验在国际高等教育界均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MIT在沿袭其传统办学理念的同时,加强国际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科技、教育界的国际领先地位。本文通过解读《MIT本科教育全球教育机会(2007)》等一系列报告,结合MIT现行国际化实践活动,分析了MIT的国际化战略办学特征,其对我国高校现阶段国际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MIT国际化战略主要特征分析

(一) 全面服务国家核心利益的国际化战略

近30年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作为渗透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发展态势,改变和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进而影响着各个国家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及意识形态利益。在全球化非均衡、不平等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多的国家利益[2]。从学生、教师、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等任何一个角度看,MIT均可谓为一所国际化的大学、世界的大学,其所设置的国际化标准被其他大学推崇并仿效。秉承“培养每个MIT 人,睿智、创造性且高效地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办学宗旨,MIT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改变贫穷落后国家的现状,并致力于孵化服务全球的国际化项目。但不可否认,MIT更是美国的大学,其科研经费的80%来自美国政府,10%来自总部在美国的跨国公司,这就要求MIT的教学、科研等必须服务美国国家利益,并需与美国政府、企业界一道解决美国目前所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在《MIT本科教育全球教育机会》报告中,MIT本科教学教务主任丹尼尔·黑斯廷司(Daniel E. Hastings)明确指出作为在美国大学以及世界科技前沿占据“鳌头”地位的大学, MIT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应与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际舞台角色保持一致性,国际化办学战略需全面服务于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3]。

(二) 自上而上+自下而上的国际化战略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业务,MIT的行政机构设置中有分管国际化工作的教务长、副校长,亦设置处理国际化日常事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国际学者办公室、国际教育办公室,同时成立了国际事务顾问委员会和国际事务协调(统筹)委员会。但这并不意味着MIT的国际化战略仅采取自上而上的实施路径。正如MIT国际事务咨询委员会所建议的:实现MIT教育科研目标的好思路、好建议均来自广大师生。在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时,学校清楚认识到国际化业务不仅仅是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教师才是知识进步的最有力推进者,是国际化工作的力量源泉和微观具体实施单位。行政职能部门由于其对学校办学目标、理念、资源全面的了解,在处理国际化事务过程中仍承担着重要的指导、协调、统筹、监督职责。在国际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自上而上与自下而上互动的管理策略需同时进行,教师在国际化项目的企划、孵化以及后期的实施方面起主导的作用,而学校领导层以及各职能部门基于学校工作重点、跨学科研究需要来协调各个院系资源推进国际化项目的发展。

(三) 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国际化战略

对教学、科研和服务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之认识,是MIT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形成MIT独特办学风格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方面,MIT以富含国际化元素的课堂教学、“我的专业与世界”学生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国际化能力。在面对能源、环境、健康、贫穷、安全等世界性难题上,MIT鼓励教授为学生开设相关入门课程,以满足本科学生们对诸多研究领域的兴趣,将国际化、教学、研究有机整合。在科研方面,基于科技本身国际化的特质、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跨国企业、与国际间科研合作需求的增加,近年来,MIT国外科研项目明显增加,更加明确地定位于符合美国国家利益、MIT教育核心利益、满足其重要研究需求的预定国家和领域内,并注重国际科研项目为教师、学生提供课程资源、国际化机会以及对跨学科领域研究教学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交流服务方面,MIT更多地希望按照其预定的模式、方法提升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质量,而不是直接派教师学者到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工作,即以“授之以渔”的方式服务海外大学,用有限的资源提升了MIT的国际知名度。

(四) 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国际化办学战略

MIT 国际化战略的落脚点是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的全球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培养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并具有在多元文化环境里的跨文化交流、沟通、组织能力的国际化领导人才是MIT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达成此目标,MIT除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外,还以各种方式派遣学生去国际化的企业实习,并在国际化实践中“做中学”;为本科教育提供两个学期以上的外语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导论课程介绍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开设含有国际化元素的高质量课程;通过参与各种国际间学生竞赛、论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全球领导能力,学校从经费和制度上确保每个本科学生均有一次参加海外学习的机会。学生国际化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在学生参与国际化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着直接引导的作用,并对学生负责。MIT要求所有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国际化实践项目、国际学生活动均需要通过项目主管教师、学院院长审核通过,以确保国际化活动与学校办学目标一致。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国际化项目的设计、论证及实施学习其他国家文化背景下的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及时了解国际同行发展的新趋势,促进教师自身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五) 信息化、网络化的国际办学战略

教育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而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从观念到机制,从内容到方法的变革。信息化不受制于传统校园时间和空间界限,已经成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推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MIT利用一系列国际化项目,正改变着传统教学、科研模式,掀起了全球高校信息国际化办学的浪潮。如原创于MIT的公开课程库, 自2000年发展至今,已经在网络上提供33个学科门类、1800 门课程的课程材料(含课程大纲、教师笔记、视频等),全世界7200万人利用该课程库学习,目前其部分内容已经翻译成中文、泰文、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自1999年开始,MIT与微软公司共同开发的“I lab”项目通过网络为全球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研究机会,与全球大学共同分享高端实验室资源。“MIT世界”项目网站向全世界公开展示MIT的学术讲座、演讲、典礼等录像视频,既有效地宣传了MIT,同时又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视频学术论坛。信息化成为MIT国际化办学的新时代亮点。

(六) 主动型有边界的国际化办学战略

主动型国际化模式是指在国际化过程中非政府主导、自然形成,大学处于主动地位。这种模式的大学学生结构和师资群体国际化特征明显[4]。凭借自身强劲国际化实力和显著的海外学术声誉,MIT有选择性地与国外学术研究水平相当的合作伙伴合作,有选择性地参与国外已经有一定基础并有巨大潜力的国际化项目,其所参与的国际化项目为MIT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补充。考虑到国际合作所带来的各种风险,MIT的国际合作项目在时间上设定了一定的期限,并能及时就合作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不影响MIT办学工作的灵活性,确保学校主要国际化项目不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化项目,MIT的国际化办学战略是有边界的。例如,MIT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化项目,但国际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校应当承担的教学、指导学生等工作不得受到影响。各个国际化项目实施之前需得到学校各个层面的评估,确保其是在学校财力、人力、物力可控范围内。根据项目需要,可聘请额外教职人员或限制项目的规模。另外,在学位授予方面,MIT坚持保守的国际化政策,考虑到教学质量的控制以及学位授予程序,MIT的学位授予仅限于在美国发放,而不采取外包政策。

二、对我国大学国际化的启示

(一)大学国际化需紧跟国家战略

服务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从而加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大学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在人才培养上,我国大学需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现状,参考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培养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在生源结构上,需积极参与全球教育市场竞争,争取成为世界主要留学生留学目的地,培养各层次来华留学生,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了解,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在人才引进上,需优化校内国际化建设软硬件条件,积极引进世界著名、新技术领袖人才通过高端引智项目来华开展工作,帮助提升我国教育、科研水平;在战略制定上,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全球汉语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另外,在大学国际化实践过程中,还需注意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宣扬我国高等教育核心价值,确保国家核心利益、高等教育核心价值观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得以保障。

(二)大学国际化是系统工程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外服务合作的对象既有单个学生,亦有政府、大学、企业等。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与国外大学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际化的内容从单一的国际学生交流发展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国际化在大学内部也在向深度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不局限于国际处、国际教育学院等个别部门,工作内容亦从以前单纯意义上的“迎来送往”转变为系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例如,出国交换学生项目涉及课程设置的规划、国内外大学课程的对接以及学分的认定,来华留学生项目涉及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与国际化实习实践的衔接,这些工作均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学校教务、科研、财务、后勤等多部门协同工作。我国高校在制定大学国际化战略时,应将其看做一项系统工程,大学国际化工程要关注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为大学整体形象塑造和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夯实基础[5]。

(三)大学国际化需协同校内其他工作

一个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与学校地理位置、历史、学生质量、教师国际化程度、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在国际化办学战略中的地位应是相辅相成的,大学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制定及运行需要兼顾学生的国际化构成、外语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化实力、办学经费以及国家政策多方面因素。大学国际化工作需要与学校其他工作协调发展,并循序渐进。例如,一味强调出国学生人数,有可能导致国家的高端人才流失;在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开设全英文国际化课程就有可能浪费教学资源,同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快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可能挤占国内学生教学资源;单纯地引进人才,有可能导致本校优秀人才的不满或流失;过分强调国际化科研合作,可能导致教师工作重心的偏离、教学质量的下降。大学国际化需协同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逐步推进。

(四)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关键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国际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教师队伍中拔尖人才的数量以及他们在国际同行中的声誉决定着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顶尖大师的多少直接决定学科在国际上的排名。“名师出高徒”,现阶段我国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教师是关键。整体而言,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媲美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这也成为我国大学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制约因素。不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是我国大学国际化的重中之重,通过派遣教师出国培训、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竞赛等多种途径,不断开拓教师国际视野,提升教师跨文化沟通、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开展研究的能力。同时适当地招聘外籍教师和拥有国外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到校任教,从结构、层次、质量上全面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五)信息化、网络化是大学国际化新的机遇

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为高校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管理思维。建设一个数字化的校园,从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决策水平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将会给学校的管理和运作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6]。首先,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应与信息化战略相结合,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国际远程教育,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分享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实验室资源。其次,加大信息化宣传,参考国外高水平大学经验建设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全英文网站,通过网络技术提高学校网络访问流量,提升大学国际知名度。另外,加强学校网络设备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学术研究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讨论,并在网络上发布优秀学术成果。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获取国外大学课程资源、人才培养标准等越来越容易,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应改变观念,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加快自我知识结构更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管理者要通过信息化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师生、社会的水平和实效。

(六) 警惕大学国际化成为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新阵地

我国大学的国际化战略需争取更多的国际化主动权。应客观把握我国现阶段国情,以及各大学自身的优势及发展的特点,合理制定国际化办学战略,做到大学国际化“为我所用”。由于我国大学在很多方面在国际舞台上还未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需在学习、模仿国外经验中摸索前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实施国际化战略时要更加谨慎。在学生国际化培养上,我国大学不能简单地把学生送出国门,而需更多地通过国际学生交换项目、留学生项目推进学科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上,我国大学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原版外文教材和参考资料,还需从国情校情实际出发,彰显中国特色,建设适合我国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课程。在中外办学项目合作上,我国高校不能只是把国外大学前两年或三年的课程大纲拿过来,让合作项目成为国外大学预科培训基地,而需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创新,把项目建设成培养服务本国创新国际化人才的示范项目。在科研交流合作上,我国大学不应成为国外科研项目子项目外包的承接商或数据收集点,而需在科技合作中洞悉科技合作项目全局,并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在高端人才引进上,我国大学不能让国外专家把我们的国家、大学作为实验田,而需在人才引进之前,做好前期规划和安排,以确保专家来华后发挥我方所需的积极效应。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在日益频繁且带有各种动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人才、资源。

[1]许军华,原 源.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以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市为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7)69- 73.

[2]冉 志,伍林生.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6),274-275.

[3]GLOB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MI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EOMIT) [EB/OL]. 2009. http://web.mit.edu/ provost/reports/IAC_Report_20090903.pdf, 2013-08-10.

[4]邱延峻. 大学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演进历程与历史经验[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2):1- 7.

[5]郭 强,大学国际化系统工程构建之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7):10-12.

[6]丛 聪,试论信息化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1):64-65.

项目名称: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13YJA880058);西南交通大学战略发展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强校战略的国际化办学与评价体系——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例”(编号:RK13Z005);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速铁路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编号:08-254-378)。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0

A

1003-8418(2014)02-0070-04

许军华(1980—),男,湖南衡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助理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邱延峻(1966—),男,浙江衢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蒲 波(1985—),男,四川资阳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战略
聚焦港口国际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战略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战略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