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校企协同创新的切入点

2014-04-17

江苏高教 2014年2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企业

袁 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1106)

把握校企协同创新的切入点

袁 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1106)

把握校企协同创新切入点,要从拓展校企协同创新利益的共同点入手,要从探索校企协同创新的新载体入手,要从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好机制入手,只有这样,校企协同创新才能取得好实效。

校企;协同创新

一、从拓展校企协同创新利益的共同点入手

1.校企协同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

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益,进行技术创新,就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而高校的基本功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它在应用技术的研究与转化、培养、输送人才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企业和高校合作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科研、人才等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1]。我国很多企业与高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解决了许多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科研和技术上的问题,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创新是企业自我发展的重要选择。

2.校企协同创新是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既遇到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能否生存并得到发展,适应社会,面向企业,办出特色是关键,否则学校就有可能被淘汰。企业与高校双方的合作能促进高校走出校门、适应社会、面向企业,通过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服务,进行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的研发。同时高校能更好地了解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等信息,从而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主动适应企业的转型升级,培养企业适用型人才,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也增强了学校办学的活力,这正是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发展得益于高等学校,反过来,又会从各个层面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两者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2]。

3.校企协同创新,为培养适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高校等科研机构在承担国家60%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同时,其社会服务功能也日渐凸显。校企协同创新中,高校起到了为企业提供适用性人才等创新资源服务的重要作用[3]。适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既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上,而校企合作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校企协同创新,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实用型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4]。

二、从探索校企协同创新的新载体入手

1.要进一步探索共同培养人才的新形式

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有多种模式:一是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二是联合培养研究生。三是为企业开展短期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技术水平。

2.要进一步探索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新模式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纯的技术转让和项目合作已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科研人员的单兵作战也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高校必须转变思想,因势利导,与企业在更深层次上合作创新。企业与高校可以合作成立“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科研,把企业要解决的技术上的问题列为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着重解决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生产上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高校派老师、研究生参加,与企业科研人员一起讨论研发,使“研发中心”以及相关共同设立的科研机构,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的桥梁和纽带。

3.要进一步探索科技转化的新途径

高校每年都有许多科技成果,有的可以与企业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和企业可以定期举办科研、开发项目的信息发布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寻找合作的新机遇。高校也可以把科研更加引向深入。同时,还要探索高校与企业互派教授、技术员到对方讲课、兼职等做法,一出一进形成企业与高校良性互动。这种做法,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条件。总之,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要告别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层次,上升到“产、学、研深度触合”层次,高校与企业真正成为“一家人”,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与领域,发挥高校对企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创新功能,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从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入手

1.建立一个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

要成立高校与企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和高校都要把协同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办公条件,落实专项经费,把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企业和高校领导班子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协同创新工作向前发展。同时高校也可以成立“董事会”,参考国外大学的经验,吸收相关的企业参加,按照高校和企业的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为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提供组织保证。

2.建立一个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要推进协同创新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作保证。要用制度来规范企业和高校的行为,要用制度来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各尽其职。校企可以通过合作的“协议”、“章程”等文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对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可单独签定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用合同来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发现新问题,双方协商解决,保证各项协同创新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政府应根据校企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扶持、促进政策,帮助校企排忧解难,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政策保证。

3.建立一个相适应的资源共享机制

企业与高校合作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设备、实验、资料、信息、场地等方面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对一些资源可以给对方提供无偿使用,对另一些资源可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消耗等费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相关资源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实验、科研等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合作双方都应挖掘潜力,为协同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4.建立一个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不断完善、改进、提高的过程,要使校企协同创新工作能持续推进,除领导重视、制度保证、载体选择等重大措施外,建立评价体系和机制必不可少,通过评价活动可以对协同创新的内含、目标、效果等方面作出要求和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形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到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保证校企协同创新工作能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实践,不断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持续发展,有序进行。

推进协同创新既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工程,可做的事情很多,只要把握好切入点,不断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为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建立起长效机制打好基础[5]。

[1]许 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64-69.

[2]鲁若愚.企业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2.

[3]马志强,李 钊,朱永跃.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9(22):30-35.

[4]杨兴林.高校协同创新相关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6).

[5]张 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责任编辑沈广斌)

G647

A

1003-8418(2014)02-0062-02

袁 颖(1980—),女,江苏丹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