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潇湘怨词》的山水文化
2014-04-17袁飞
袁 飞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王船山《潇湘怨词》的山水文化
袁 飞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王船山的《潇湘怨词》分为《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及《潇湘十景词》三组,其山水文化一方面为山水与景观文化,体现船山对家乡湖南的情愫。另外一方面为山水与隐逸文化,即船山在面对国家灭亡时发出的黍离之悲。
王船山;《潇湘怨词》;山水文化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潇湘怨词》是船山抗清失败之后隐居衡山时写的,总共有三组,分别为《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及《潇湘十景词》。其中,潇湘小八景词是写衡阳八景,潇湘大八景词是写湖南八景,潇湘十景词是写作者从永州城东游览至洞庭一带的景色。本文将从《潇湘怨词》中来分析湖南潇湘的山水文化。
一、什么是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首先必须是与山水发生联系的文化活动,比如旅游、书法、园林等内容。其次,山水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所谓物质文化是指以实在山水景观为载体的文化,如长城等名胜古迹。所谓精神文化是指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艺术品,如山水诗画等。最后,山水文化还应该是一种审美文化,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陶冶。”陈水云先生说:“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生命。”这应是对山水文化最好的诠释。
二、《潇湘怨词》的山水文化
《潇湘怨词》的山水文化,一方面为山水与景观文化,体现船山对家乡湖南的情愫。另外一方面为山水与隐逸文化,即船山在面对国家灭亡时发出的黍离之悲。
(一)山水与景观
在潇湘山水中,山水审美形态主要以“幽峭”,湖南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地僻人稀的地方,从屈原的《离骚》开始,这里就显得幽深而神秘。在《潇湘怨词》中处处表现出潇湘“幽峭”的环境。如《潇湘小八景词》中“插青天、俯临图画,一碧翠光欲滴。”(其一)作者在高山中俯视衡阳城,整个城市如图画一般,山水也非常翠绿可人,十分幽深。《潇湘大八景词》中也有许多景物描写潇湘的幽峭,如“清绝地,故是蕙汀兰芷。”(其一)“清绝”一词,是船山在描写潇湘景物时最喜用的词语,“清绝”指潇湘的景色清雅幽深,山水纯净透明。这里也生长着蕙汀兰芷,显得更是幽远宁静。“暝空欲饮西清色,一派炊烟凝绿。”(其五)这篇题为“渔村夕照”,这里的天空与大地的颜色都想统一,为清一色,渔民的炊烟升起,正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炊烟也似天空中的颜色,袅袅升起。《潇湘十景词》中写潇湘幽峭的景物也有许多,如“渺渺扁舟天一瞬,极目空清,只觉云根近。”(其十)一叶扁舟,比之于天地非常渺小,放眼望去,只觉眼前一片空清,天地之间也似乎很近,在这幽静的环境中,作者与天地融为一体。“瑶草难寻仙苑道,洞里春生,一霎韶光好。”(其三)一进洞,春意盎然,一时觉得时光美好。这首“朝阳旭影”乃“永州八景”之首,洞内景物绝美,让人有一种腾云驾雾之感,只有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忧国忧民的船山才稍稍有些放松,但一念之间,却又开始愁思起来。
(二)山水与隐逸文化
湖南在古代是一个荒凉之地,许多名士都遭贬谪于此,这里同时也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屈原的流放经历与他的诗歌开启了“流放文学现象”,许多名士都在这里生活过,或遭贬谪或隐居,王船山就是其中著名的隐逸者之一,他在抗清失败之后隐居衡山,尽管在如此山清水秀的地方,他面对国破山河在时,心中充满着愁绪和无限痛惜,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他只能把自己的忧思寄托在山水之间。
《潇湘小八景词》中“君不见、渔阳挝断霓裳宴。沧桑已变。想眉黛娇青,眼波凝绿,不是旧时面。”(其二“石鼓江山”)作者感怀及哀叹明朝将亡时,崇祯帝自缢,清兵入驻北京,沧海桑田,当时屹于华夏的明朝如今早被满族军侵占,哀哉!“君不见、彤云故锁三山断。罡风吹散。想华表鹤归,天台人返,怕见人民换。”(其七“朱陵仙洞”)“华表鹤归”运用的是典故,比喻人世变迁,今非昔比。作者也借此典故来暗指江山易主之悲,感叹世事变迁。《潇湘大八景词》中“君不见、景阳旧恨台城改。佛灯绿。共堵铃鸣,相轮铎语,长夜悲兴败。”(其七“山寺晚钟”)“景阳旧恨台城改”来暗指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作者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这种悲凉景象只能让船山在慢慢长夜中哀叹兴败。《潇湘十景词》中“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其六《岳峰远碧》)作者由景触情,有种生不逢时,在人间不得志之感,在国家破灭,风雨飘摇之际,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出一种哀叹以及遗憾,王船山此时却感到十分寂寥无处依托,真是茫然四顾,寂寞悲戚。
《潇湘怨词》最能代表王船山对家乡湖南的情愫以及面对国家灭亡时内心备受的煎熬。《潇湘怨词》的山水文化既含有山水与景观的文化,也包含山水与隐逸文化,从这两个方面来浅析,处于明亡清兴之际的船山,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1]程千帆.全清词·顺康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5.
[3]罗敏中.屈原与湖湘古代文学兼及流放文学现象[J].求索,1991(3):86-92.
Cultural landscape in Wang Chuan-shan’s "Xiaoxiang complaints"
Yuan Fei
(Chinese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Wang Chuan-shan’s "Xiaoxiang complaint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n the one h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was for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culture, embodied the emotion to hometown.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 landscape and the recluse culture, namely the sorrowful emotion of national perish.
Wang Chuan-shan; "Xiaoxiang complaint"; cultural landscape
I206
A
1000-9795(2014)05-0074-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9
袁 飞(1990-),女,重庆丰都人,从事元明清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