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研究初探
2014-04-17曹蔚闫实
曹 蔚 闫 实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100)
赖声川研究初探
曹 蔚 闫 实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100)
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赖声川,用他的作品获得了专业与市场的双重认可,奠定了他在当代戏剧界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是戏剧创作及舞台剧作品都值得研究者进行细致地研究与探讨。
赖声川;舞台剧;传统文化
他们在历史的回廊里回环往复,在东西方的镜像里辨别着文化苍老的面貌,寻觅西方与东方传统中隐秘的融洽与交通;他们掇拾起属于东方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髓;他们拂去那些沉淀在古老脸庞上的灰尘,写出生动的现代人生活困顿中的笑容与泪水。就这样,赖声川创造了一种“大俗大雅、大悲大喜、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剧场,在两种文化、两度时间里穿梭,最后如泼墨一般,泼出人类共通意识中的悲与喜。①
赖声川,华人世界著名舞台剧编剧、导演,从1984年以来,他带领其创立的“表演工作坊”,将创意美学贯穿于先锋话剧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以独特的“赖氏”戏剧,蜚声内外。成名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将相声与话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融合,独创了相声剧,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代表作《暗恋桃花源》将传统与现代,悲剧与喜剧融于一炉,以“戏中戏”的形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剧场体验,获选为中国话剧百年十大经典。
赖声川2007年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2010年底被《中国新闻周刊》选为文化领域中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世界媒体称他为“现今中文最顶尖的剧作家”(BBC)、“亚洲剧场之翘楚”(《亚洲周刊》),他的《暗恋桃花源》被《纽约时报》称为“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受欢迎的舞台剧”。赖声川的舞台剧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与超越,展示出他丰富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剧场魅力。赖声川在台湾掀起了回归剧场的浪潮,在大陆的巡回演出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已经成为近年舞台剧票房的“金字招牌”。赖声川用他的作品获得了专业与市场的双重认可,奠定了他在当代戏剧界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是戏剧创作及舞台剧作品都值得研究者进行细致地研究与探讨。
贯穿于赖声川舞台剧中的重要亮点,就是话剧形式与传统文化因素的完美结合,这也是赖声川与当代其他先锋话剧导演的不同之处。无论是将话剧与相声结合独创出的相声剧,还是话剧与越剧、黄梅戏、歌仔戏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巧妙混搭,亦或是舞台剧中对《西游记》、《桃花源记》等文学经典的戏谑,都显示出赖声川对话剧与传统文化因素游刃有余的掌控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不辍关注。他将后现代的先锋话剧与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了完美的话剧民族化的实践,使话剧从小圈子式的小众文化向一般观众喜爱的大众精致文化转变,在中国戏剧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消费时代下,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人们愈来愈趋向于消费快餐化的娱乐文化,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冷落和遗忘。赖声川剧作中对当下社会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与反省从未间断。他兼具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舞台剧作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潜藏在剧作中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思考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有着现实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近年来,赖声川的舞台剧作品在两岸三地获得广泛好评,对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有相关的书籍出版和论文发表。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书籍
针对赖声川的作品进行研究介绍的书籍主要有剧评家陶庆梅和台湾文字工作者侯淑仪联合执笔的《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以赖声川的剧场作品为主轴,串联 成赖声川个人及台湾近二十年的剧场发展史,以每个舞台剧作为案例详述赖声川的创作观及创作过程;以及由鸿鸿、月惠编著的《我暗恋的桃花源》,集结了主创们在演绎舞台剧版和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过程中创作心得,虽都缺乏深度的探讨,但提供了赖声川戏剧创作时的感受,都是了解赖声川作品的重要资料。
二、介绍和访谈
由于赖声川的舞台剧演出较为频繁,针对他的个人访谈和作品介绍有很多,但涉及具体的戏剧问题或戏剧现象的并不多,基本上是对赖声川本人,或是作品和演出概况做一些交代,以商业目的为主,可作为对赖声川的了解做一个补充。
三、学术论文
学界对赖声川单部舞台剧作品或某个具体戏剧特征分析的文章数量繁多,关注问题的面向也较为宽广,以代表作《暗恋桃花源》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为最。虽然这部分文章水平参差,但一定数量的文章对赖声川作品或其创作风格的研究较为细致,视角独特,为赖声川研究积累了重要的资料,丰富了研究成果。
四、学位论文
作为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前院长及教授,台湾高校学生对于赖声川的研究不在少数,可查询到的已完成的博士论文有《论台湾实验剧场中的乌托邦理念及其实践(1970-1989)》;硕士论文有《赖声川〈如梦之梦〉之生死关怀》、《赖声川的美育思想》、《台湾相声剧研究——以表演工作坊与相声瓦舍为例》、《戏剧历史、表演台湾——1984-2000赖声川戏剧之戏剧场域与台湾/中国图像研究》、《两种不同的凝视——李国修与赖声川的认同建构书写》、《即兴创作与集体创作在阳光剧团与表演工作坊之实践》、《从后现代文化看〈暗恋桃花源〉的舞台魅力》、《论台湾剧场世纪之交的怀旧想象》、《由〈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看赖声川所领导的集体即兴创作》、《赖声川剧场集体即兴创作的来源与实践》、《〈乱民全讲〉拼贴出的台湾社会——部队辅导工作环境之现象》和《毕业制作——〈十三角关系〉》。②
随着赖声川在大陆的频繁活动以及舞台剧作品在内地的不断巡演,内地高校也陆续出现戏剧学、戏剧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赖声川进行研究。以“赖声川”为关键词的博士论文有《七宝楼台的光华——赖声川舞台剧的多重美学特征》;硕士论文有《论赖声川话剧的人文价值》;《当代西方即兴戏剧与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新世纪以来话剧商业化的进程与思考》;《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即兴表演》;《近十年港台戏剧导演比较研究》;《戏中戏:从戏剧结构到戏剧观念》;《创意·戏剧·人生——论赖声川话剧的价值和影响》;《赖声川相声剧研究》;《〈这一夜,Women说相声〉言语幽默制笑机制的语用学分析》以及《“移植”中的创新——试论赖声川的话剧意识与艺术实践》。
其中,博士论文《七宝楼台的光华——赖声川舞台剧的多重美学特征》尤为具有学术价值。作者通过“观与演、时间与空间、岛与陆、古与今、生与死”五对范畴的对照,分析阐释了赖声川舞台剧在剧场样式、内在本质结构、文化内涵三个层面的美学价值,展现了赖声川舞台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中以一个章节,举例分析了赖声川相声剧对于传统曲艺的改进和《暗恋桃花源》对于中国文学观的吸收,进而对中国文化血脉的延续继承进行了反思。可惜的是选取作品较为单一,没有涉及赖声川不同风格的其它作品,仅从相声由单向度叙事发展成为时空模式和《暗恋桃花源》比之于《桃花源记》的对应分析入手,没能够完整地从不同层面分析总结赖声川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特点和独特魅力。
此外的硕士论文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研究赖声川及其作品:
(一)结合《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研究赖声川个人的创新意识,作品中突出的创意学、创新点,特别是独创的相声剧;
(二)分析赖声川作品中的后现代特征,如:集体即兴创作、移植、拼贴;
(三)基于佛学背景、伯克利平等精神的作用,赖声川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社会论坛效应;
(四)具体分析赖声川的某一部舞台剧作品。
在这些文章中,论点往往集中于赖声川的相声剧研究、话剧意识和导演艺术等方面。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作为赖声川创作的显著特点,虽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提及,但是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仅是一带而过。而作为将后现代话剧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结合的佼佼者,赖声川的话剧应该为我们所认识,为这个传统文化迷失的时代带来一些思考,如何利用艺术混搭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生?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和谐共融?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①陶庆梅,侯淑仪,编著.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M].台北:时报文化,2003.
②数据来源: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ttp://ndltd.ncl.edu. tw/cgi-bin/gs32/gsweb.cgi/ccd=kynboi/webmge?mode=basic.
Research on Lai Sheng-chuan
Cao Wei, Yan Shi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00, China)
Known as the "leaders" of Asian theatre of Lai Shengchuan, with his works received dual re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market, established his unshakable 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theatre. Both drama and the living theatre works are worthy of study.
Lai Sheng-chuan; the living theatre; traditional culture
J711
A
1000-9795(2014)05-0070-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2
曹 蔚(1988-),女,江苏阜宁人,从事艺术批评方向的研究。
闫 实(1986-),男,江苏徐州人,从事广播电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