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2014-04-17郝丽风
郝丽风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大课题。2001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直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高校毕业生的生存状态正从原来的“天子骄子”沦落为现在的“知识民工”[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2],而教育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3]。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从最基层的课程教学入手。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研究的要素,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研究型教学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4]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后,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研究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注重学生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而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行动能力(自己建立目的、计划、实施、评价)、全面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5]。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在主动性团体学习中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合作等能力。
1.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对于研究型教学概念,学界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现有关于研究型教学概念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角度进行概括的。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2009)[6]认为:“研究型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为平台,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型教学模式关注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在该模式下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张富生[7]把“研究型教学”看作“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元素,都融入到教学里去”,但具体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研究的哪些元素、如何融入,则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和任课教师的具体设计。事实上,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课程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研究型教学的深度也不相同。此外,在理解研究型教学时,必须先弄清楚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究竟是什么意思,对“研究”的不同认识会导致教学取向的差异。汪霞(2007)[8]指出,可以从研究领先的、研究取向的、研究为本的和研究支持的四个侧面理解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了不同的课程设计方向。
2.研究型教学的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型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以谁作为教学的主体。传统灌输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由教师确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掌握的技能,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被灌输,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而研究型教学则通过引入研究的元素,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乃至形成理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布置的引导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从而实现课程学习的目标。在这种模式下,课程目标是多元的。学生在对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与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二,融入研究的要素。研究型教学一定有研究的要素融入教学之中,但是,研究的要素有很多,如选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的学术道德、研究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与发表等。究竟融入哪些研究要素、融入多少研究要素、融入的程度等问题,是每一位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有研究要素的融入就可以认为是采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此外,不同的课程也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程度进行适当的选取与舍弃。第三,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意义。研究型教学虽然是以学习者作为主体的,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变成了“导师”。教师对于课程整体的设计和把握、教师在具体的课程中的引导和点拨,是研究型教学实施的基础。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研究的元素融入课程中,引导学生用研究者的视角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和学生共同建构意义。通过具体的研究型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带给学生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实现学生在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上的提升和突破。
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多维的[9],包括核心定义、拓宽的定义和全包含定义。核心定义把焦点落在个体的能力层面,更多地关注个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潜力。拓宽的定义则把焦距放大,不仅关注个体的能力,也关注个体的工作意愿和态度等心理因素。全包含定义进一步扩大了关注点,除了囊括个体的全部特征,还将环境因素和现实条件包括进来[10]。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社会、家庭环境对其就业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长期来看,大学生个体的特征、能力和态度等因素仍然是决定大学生未来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更认同就业能力的拓宽定义,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可以使他们获得和保持不同工作,并能够为组织目标做出富有成效的贡献的个体特质、技能和态度等特征。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本研究通过访谈、文献整理以及收集企业校园招聘广告等方式,提炼出企业看重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初始模型。之后,采用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的企业内展开调查。来自企业的331份调查数据表明:人际交往技能、积极心理特质、职业道德、学习与思维技能以及信息沟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五个重要维度。其中人际交往技能包括与人合作、包容他人、理解和解决冲突、获得协助、赢得信任和信任他人;积极心理特质包括抗压能力、积极主动、自信、吃苦耐劳、认真踏实勤快;职业道德包括敬业、责任心、诚信和正直;学习与思维技能包括善于学习、肯于学习、发现问题、分析推理与逻辑思维、反思能力;信息沟通技能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使用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能力。
三、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1.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教师通常会布置各种小组作业,要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作业。小组成员在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后续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信任,赢得信任并信任团队中的其他人。此外,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对不同的看法采取包容的态度,并尝试获得其他人的支持与协助,要求学生学会与人谈判协商的技巧,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在谈判和协商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一致,最终以合作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特质
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必然会面临很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完成各种研究型教学作业的过程中,正是在学习如何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并在作业完成后形成“我能行”的积极自我认知,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信水平。此外,研究型教学给学生很多讨论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这些机会对于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自信水平以及积极主动性非常有帮助。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学生能够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笔者常常听到很多学生反映,课业过于繁重,需要自己解决和完成的任务太多,但是,这些学生同时又说非常感谢教师给予这么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因此,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特质。
3.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培养精神健全、富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遵守学术道德是研究的首要元素,因此在研究型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把学术道德教育放在最前面。在布置学生研究型作业的时候,教师需要首先强调学术道德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行为是有违学术道德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那些极具学术精神的大师和普通学者的故事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可以将近期发生的一些学术腐败的事件作为反面例子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名誉对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内容研究型教学有助于培养诚信、正直、敬业和负责任的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4.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能力
研究型教学的首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学习,主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之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的作业一般比较富有挑战性,正处于探索期的大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具有挑战性,能够带来成就感的作业。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能够主动认真学习,以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这对于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和肯于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研究型作业的指导和点评有助于学生反思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5.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沟通技能
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如网络、期刊、书籍等。学生在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各种信息交流工具进行组内沟通。小组讨论和作业展示都要求学生学习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并认真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最终的作业一般都需要整合成报告的形式,这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使用信息交流工具的能力非常有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型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学习思维能力。高校应该大力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将研究型教学思想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去,从而实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1]郭普璞.从“天之骄子”到“知识民工”——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曾湘泉,等.“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
[3]陈 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96-98.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1.5].http://202.199.159.243/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
[5]李乐山.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方法与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96.
[6]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7]张富生.解读卢德馨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1-45.
[8]汪 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43-46.
[9]Matthew Kwok.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Faculty members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mployability skills in undergraduate programs[D].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2004.
[10]王 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S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