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双语教学模式探析

2014-04-17沈庆丰吴非晓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母语双语专业课程

沈庆丰 吴非晓

一、引言

2001年以来,双语教学受到各大高校的热切关注,成为教育专家的一项研究课题。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需要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教学课程,并于2007年进一步提出要鼓励双语教学工作。双语教学即以外语(这里主要是英语)为媒介,从事某种专门知识的教学。双语教学课堂上,英语用于更有意义和联系的上下文中,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去学习专门的知识,并可以让学习者加入课堂活动中来。双语教学发展至今,中外教学模式究竟有什么差别?我国双语教学发展现状如何,又将怎样继续发展创新呢?

二、国内外典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国外典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Baker在2009年提出了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三种应用最广的模式:沉浸型、保持型和过渡型。

1.沉浸型。在这种模式下,在校教师、学生都用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并非学习者的母语。在这里,母语既没有价值,也不用于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圣兰伯特的双语教学实验。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暴露在第二语言——法语的语言环境中。不仅学校的课程使用法语讲授,而且在校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都要使用法语,整个学校俨然就是一个说法语的社会,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的学生。经过沉浸型教学,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和法语。如今,许多国家都在效仿加拿大的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

2.保持型。学生入学的时候,仍使用母语,但是逐渐改用其他的语言进行某些学科的教学,母语则用在其他的学科中。这种模式中,在另一种语言已经用来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授课。母语是有价值的,并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两种语言、文化共存于学校的教学中。学生们不必担心会遗忘对母语的识记。

3.过渡型。学生入学的时候,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后来逐渐只使用另外一种语言。在教学的初期使用母语,之后不再使用。这种模式在美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十分流行。教学的主要对象是移民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逐渐抛弃了他们原有的语言和文化。过渡型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掌握两种文化,而是使学生摒弃之前的文化而融入新的主流文化中。它通常是由英语国家为非英语国家移民而来的学生设计的,目的在于文化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对象是小孩。然而在我国,情况却是完全不同的。

(二)国内典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如今,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大连、青岛、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双语教学。在这些城市中,上海进行得最为成功。郭文才和孔凡英曾经提到过,到2003年,在上海的260所学校中,有45000名学生在双语环境中学习,上海无疑是双语教学最具有代表性个案。2001年,教育部强调大学应该开展双语教学。目前,在清华大学的所有课程中,有54门是用英语讲授的,在未来的三年里,将有500门核心课程只使用外国名校的原版教科书。在我国其他重点大学里,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有150~200门课程使用双语教学。

然而,由于同拥有双语教学传统的国家在历史、政治、经济上都存在着区别,我国不能直接照搬外国的双语教学模式,而需要立足实际进行改革。据此,王莉颖博士总结出目前我国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英语沉浸型、半英语沉浸型和汉英过渡型三类。

1.英语沉浸型。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教授知识。这种模式和加拿大的沉浸型双语教学较为相似。在课堂上,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英语信息。它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语言熟练度并掌握所学课程的背景知识。

2.半英语沉浸型。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说英语也说汉语。说多少英语取决于学生的英语熟练度和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如果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就在课上用较多的英语。

3.汉英过渡型。应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在一些课程中,有时出现使用英语的情况。比如,在体育课上,教师用英语下达口令,这在小学的双语教学中很常见。然而严格地说,这并不属于双语教学。

三、我国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以及通过双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关键因素是教师。目前,双语教学对我国很多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这些教师学历偏低,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运用外语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都远远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师出国进修的机会较少,不利于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更不要说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再者,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统编的各个学科的双语教材。有些学校使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有些是自编教材。原版教材的语言纯正,对于学生的双语学习非常有帮助,然而价钱却十分昂贵;自编教材虽然价钱相对便宜,但往往是以汉语思维方式进行编写的,降低了双语学习的效果。另外,学生的英语能力参差不齐,同一个班的学生对于同一次双语教学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完全掌握,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既没有学习到英语,也没有学习到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将逐渐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在很多双语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使用英语讲解知识点的概念、定义,而大部分的专业知识还是使用汉语讲授。这样的课堂,教师虽然可以营造出双语氛围,也能不断地用英语刺激学生的听说,但终究很难让学生用英语理解大部分专业性知识。这种夹杂着英语、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其实并不能算上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而更像是为了双语教学而双语教学,实现不了双语教学应有的效果。

四、解决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教师能力的提高、教学时机的选择、内容通识性以及目的语的作用四个方面来厘清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矛盾。

(一)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一般的大学,可以把教师分为两类: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其他专业的教师。英语专业教师具有英语口语流利、语音语调准确等纯语言性的优势;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对本学科的前沿和外延知识了解透彻、学习体会深等优势。而双方的劣势也正是对方的优势。要想讲好双语教学课程,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涉猎其他专业课程,尤其是本校的核心和重点建设的课程,至少也要明确其他专业课程的关键性的概念、定义等的英语表达方法。英语专业的教师要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在讲好英语课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多加钻研,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而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要多抓紧英语的学习,多练习口语表达。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结成双语教学研究对子,取长补短,在不断实践中锻炼自己,为早日讲好双语教学课程共同努力。

(二)选择恰当的实施双语教学的时机

很多学生听不懂英语,成为学习双语专业课程的最大障碍。因此,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学好双语教学专业课的关键。在学生大三、大四的时候,往往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性的词汇,在这个阶段开设双语教学的专业课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吸收。另外,对于在大三之前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定量的双语专业课程,因为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为双语专业课程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这个时候介入双语教学,既能巩固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学生对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也会更加感兴趣,有利于双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内容应具有通识性

在学生英语基础牢固、适合学习双语专业课程的时候,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以GESP(General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来实施教学。GESP把专业课程所需要的英语作为通识性的语言,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流利使用和理解,针对专业课的内容只有用这样的通识性英语语言去讲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GESP中,英语的通识性是应该与国际接轨的,也就是说,国际上对于某一个概念、观点怎么表达,教师必须要掌握,然后运用这些语言去实现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四)目的语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的本质是要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最终达到的首要目的是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目的语(这里主要指英语)的地位作用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是学习的重点,更不能成为障碍。在课堂上,学生利用目的语这个工具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也用这个工具进行讲授,整个课堂应该是充满目的语的,几乎没有母语的存在,师生都使用同一个工具进行交流,这应该是双语教学在课堂上的理想效果。在学生未来的深造上,由于有了目的语这个工具,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这是双语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更加深远的作用和影响。所以,理想的双语教学,一定是以目的语为工具,对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和今后的深造过程都大有裨益的一种教学模式,而这种效果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需要孜孜不倦探索和追求的。

五、结语

双语教学,是外语和专业课教学的新突破,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如今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中传授给学生更高级的学习技巧。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仅仅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大量的实践教学经验,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对于一般的大学,实施双语教学还有很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理论基础,特别依赖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说这种双语教学还处在实验阶段。在这个阶段确实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在师资力量、教材选择和学生的素质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双语教学模式的建设必须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笔者相信,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而我国广大师生也必将受益于此。

猜你喜欢

母语双语专业课程
母语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母语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