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4-04-17杨敬雅刘福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职业教育

杨敬雅 刘福军

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曲折、基础差、时间短、综合协调发展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在总结我国经验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对于破解当前的难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

(一)思想理念方面

1.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对经济发展贡献最直接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最早产生于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了经济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催生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地处北美洲,教育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职普融合且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①反观英国,虽然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其普通教育也曾引领世界,但“二战”后忽视了职业教育,逐步丧失了工业优势和领头羊地位,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重新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教育试点、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职业教育的新体系,逐步稳固其国际经济地位。因此,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对经济发展贡献最直接的教育形式。

2.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更加完善、多元。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一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传播学术和科学研究功能,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职业教育还发挥着更为综合和多元的作用。如美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学院,就具有升学、职业准备、社区服务、就业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多种功能。美国的纽约皇后社区学院,提供了9个普通文理学科领域的副学士学位,为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提供转学、升学教育,同时,它提供了15个职业生涯就业前的证书项目,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近年来还承担了部分新移民的语言培训任务,适应大量涌入美国的移民者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职业教育在功能上发挥了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管理运行方面

1.法律是职业教育管理和发展的根本手段和保障。美国联邦立法一直是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862年颁布了《莫雷尔法案》,使得赠地学院和社区学院成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拨款支持职业教育;1994年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促进各州和社区建立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机制,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合。③韩国1949年颁布的《韩国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1963年颁布并实施了第一部《产业教育振兴法》,为后来韩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1967年、1968年、1973年又先后颁布了《科学教育法》《职业训练法》《职业培训法》等一系列法令法规,规范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韩国职业教育的持续高效发展。④在英国,全国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改革均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撑。美、韩、英等国的经验证明,法律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发展的根本手段,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使各方利益得到保障和维护,权限与职责更加明晰。

2.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是基础,社会资金是重要渠道。(1)政府的教育拨款是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事实证明,各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美国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拨款支持职业教育,2005财政年度,联邦政府支持教育的预算拨款为1417.88亿美元,其中支持中等后教育的拨款为364亿美元⑤,接近教育预算拨款的26%。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2006年公布的数据,在其所属的968所公立社区学院中,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当地税收。⑥目前,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经费中,州政府拨款为主要部分,约占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拨款的57%;其次是联邦政府拨款,约占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拨款的22%。⑦(2)吸纳社会资金是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经费问题,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如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年收入在22.6亿元以上的雇主应将工资预算的1.5%用于对员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同时,对投资职业资格培训经费达到年度雇员工资总额5%以上的企业,可以免除一定数量的税收。德国立法规定,所有企业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资金后,可获得其培训费用50%~80%的补助。⑧政府采取的各种鼓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主的利益,调动了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热情。

3.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管理,职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的体系,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与职业学校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如美国学校的董事会是对学校管理产生最重要影响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董事会成员一般包括地方官员、企业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学院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同时,职业学校还与当地企业和社区资源建立各种以企业界人士和本行业专家为主体的咨询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加强管理咨询的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⑨

(三)办学体制方面

1.确立适合国情的学制,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纵观世界学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单轨制、双轨制两种类型: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制,即小学、中学毕业后可以升入大学或就业,在形式上保证了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中学直至升入大学,学生在同一教育机构接受平等的教育,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升学和就业两条路径;双轨制主要以德、法、英为代表,优点是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但也可能危害教育机会均等,背离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目前,世界上还存在中间型学制,又称“Y”型学制,以日本、前苏联及中国为代表,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这种学制对于多数教育发展中国家较为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融汇了单、双轨制之长,兼顾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益。

2.公、私立教育协力,助推职业教育的发展。全球的教育类型分为公立(国立)和私立,几乎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美国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在公立中学中实施,而高中后的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学校6514所,占92.8%,也就是说,美国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教育。日本也是如此,据统计,截至1992年底,日本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⑩

(四)人才培养方面

1.建立职普互通的教育体系。美国的社区学院既可满足一些学生希望进入大学继续求学的需求,又可满足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而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职普教育之间架起了互通桥梁。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有效转换,打通了职普教育之间的鸿沟。澳大利亚TAFE学院采用学分制和证书制,依积累学分多少发给学员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所获文凭、证书及学分在各州之间相互承认,而且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在大学可以全部或部分得到承认,这为毕业生升学、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⑪

2.健全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分教育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制定了规范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美国对法律、健康护理、高科技产业和电子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实行严格的等级证书和执照制度,联邦政府还专门成立技能标准委员会负责开发全国性的技能标准、评价体系和资格证书。⑫英国建立了一套统一、开放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和通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且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文凭、证书建立了对等(或等价)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沟通和认可。⑬韩国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来衡量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对职业技术资格鉴定非常严格,其通过率仅为20%左右。同时,国家对取得国家技术资格证书者给予优先录用、优厚工资待遇等多种奖励,对一些重要职业要求必须持有国家技术资格证才能上岗。将资格证与实际岗位就业紧密联系,对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参加职业技术资格鉴定,起到了引领作用。⑭

3.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在国外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和行业从不同方面参与职业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渗透以职业(就业)为导向和以雇主需要为中心的理念,如企业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的制定与认证,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英国所推行的“学徒制”更是产学结合、就业教育的典范⑮。西班牙的职业教育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之间建立了稳定而系统的联系,企业界对职业岗位提出要求和建议,学校和培训机构将企业的需求反映到课程设置和教学中。⑯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办学,使学院和企业获得双赢。

4.更加注重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一是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如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对实践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比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高得多,大部分教师都持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有的还要求具备行业协会认证的职业证书。⑰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大多为行业协会会员,学校在聘用选拔时,通常要邀请企业参与,从而确保TAFE学院教师具有实践能力,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⑱二是重视职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美国社区学院不仅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强调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其专兼职教师比例几乎为1∶1。兼职教师不但降低了办学成本,还让学生及时获得了大量行业前沿信息,⑲更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德国把“双师型”作为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注意把综合能力渗透到专业技能、教学技能以及知识传授中。日本更加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规定所有教师必须由大学培养,并设立职业训练大学专门培养职业训练员。⑳

5.开设广泛而实用的课程。职业院校的课程涵盖产业行业的各个领域,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如美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对三次产业均有涉及,专业口径有窄有宽,宽窄并存,以实用、有用为目标;德国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任务,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十分吻合;英国通过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结合度达到了较高水平;日本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十分重视应用技术和技能,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当吻合,但课程的理论深度却不是很高。㉑

二、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

我国虽然在《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就业准入制度》等法律法规中对职业教育有规定,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不全面、不配套、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一是迫切需要修订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补充完善,既强调法律条文的原则性、概括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既强调义务,又要强调不承担义务的法律后果。同时,对经费投入以及企业与学校的法律关系等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主体职责,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规定。二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依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结合各自情况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形成完善、全面、有效的法律实施体系。三是职业学校要增强法律意识,在贯彻实施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章程,做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二)尽快完善和推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

我国在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和规范方面非常薄弱,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目前,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一是由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和专家共同研讨,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资格标准,并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随时更新标准;二是以法律形式明确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的互换关系,保障职业资格证持有者的社会权益,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三是将职业资格证而非学历证书作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受教育者的“结业条件”,使资格证书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导航仪”,使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三)制定全国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规范标准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缺乏统一的认识、规范标准,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并进行规范认定。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来源多样、质量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实际,建议从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技能三个方面来制定规范。“系统的专业知识”可将一定的专业学历作为标准;“专业实践技能”可采用专业资格证,如技师证、技术工人等级证等作为标准;“教育教学技能”可采用有资质(指定)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所颁发的合格证书作为标准。在此标准的引导下,一是通过国内外进修、研究生培养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二是鼓励和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生产实践,鼓励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科研开发,了解企业行业的最新发展,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并鼓励和吸引社会、企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加大对职教师资的培训力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弥补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足。

(四)明确服务社会与地区的功能定位,构建全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存在忽视服务职能、盲目片面追求市场、办学理念与方向错位等问题,为此,职业院校应科学合理地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明确服务社会与地区的功能定位,克服单一的市场化价值倾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办学。要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和就业市场需要来设置专业,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设置重点专业和骨干专业,办出自身特色。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打破“职业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的思想观念。一是在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下,由教育、劳动人事、科技、农业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决策机制;二是结合法律规定,出台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各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三是职业院校主动与行业、事业单位、企业和民办机构等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办学;四是在课程开发、职业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等具体事务上,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门机构来制定,逐步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公共机构和专门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管理体系。

(五)完善职普立交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首先,应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初职、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以及应用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其次,应破除壁垒,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等诸类教育之间多层立交、相互贯通、多级分流、自由转轨的“立交桥”,使不同类别教育的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和升学。最后,加强社会、企业在职人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规范培训内容,实现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互认互通、职业培训与职业学历教育融通,促进继续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⑨⑮⑰⑲㉑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6,214,210,210,216,217,224,217,217,217.

④李中国.韩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10):61.

⑦Damon Anderson.Measuring the Impact and Outcomes of Market Reform in VET[EB/OL].http://www.ncver.edu.au/re-search/proj/nr2202,2006-03-01.

⑧程萍.国外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2010(1):15.

⑩孙琳.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EB/OL].http://www.edu.cn/fa_zhan_283/20060323/t20060323_16938.shtml,2001-10-16.

⑪谭亚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概况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17.

⑫陈长幸,盘明英.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比较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9(3):102.

⑬林勇.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4,36.

⑭李颖.韩国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144.

⑲高华,付菊.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特点[J].机械职业教育,2005(6):44.

⑳刘大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献述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136.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论高职院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