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普惠金融发展与创新分析

2014-04-17张明哲

金融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普惠信贷

张明哲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 10080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金融体系,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列为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仍不够完善,普惠金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随着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以及传统金融机构不断涉足网络金融,我国的金融体系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不仅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鲶鱼效应,更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难点

普惠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宣传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新理念,核心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由于传统金融体系倾向于为大中型企业和富裕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普惠金融建设的重点是为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个人或机构提供金融服务。2000年以来,我国在总结小额贷款、微型金融发展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普惠金融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列到党的文件中。因此,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

从理论上分析,普惠金融建设面临的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首先,由于小微企业及部分个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信用记录较少,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品,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获得有效的信息及信息甄别机制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有效防控风险。为了与风险相匹配,银行可能会征收较高利息,进而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的金融排斥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第二,普惠金融中的单笔交易金额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导致运营成本过高。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银行有动机“嫌贫爱富”,不愿意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金融服务。

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运营成本,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了各种探索。一是以邮储银行、包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以小额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为战略性业务,探索中国普惠金融发展道路。[1]以邮储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10月底该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500多万笔,金额达1.8万亿元,有效支持实体经济。[2]二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服务农村市场和提供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截至2013年9月底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398家,贷款余额7535亿元;村镇银行1000家,累计向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437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有助普惠金融体系的创新

近年以来,以P2P网贷平台、阿里金融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让那些无法享受传统金融体系服务的人群获取金融服务,从而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互联网金融通过以下几种渠道,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第一,创新信贷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传统的信贷技术包括财务报表类信贷技术、抵押担保类信贷技术、信用评分技术和关系类信贷技术等。对于小微企业、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多缺乏央行征信系统的信用记录,缺乏房地产等有效抵质押物,难以采用传统的信贷技术。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大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客户交易历史数据,了解客户需求和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比如阿里金融的小微信贷技术,通过在自己平台上所掌握的贷款客户过去的商品和货物的交易记录、账户数量、还款情况、行为习惯等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和风险计算模型,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银行很难解决的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问题。又比如,P2P网络借贷平台,帮助资金的供需双方在平台上通过数据筛选实现直接交易,供需双方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从而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整个过程都在网络上完成,边际交易成本极低,从而创新了成本低廉的融资模式。早在2000年时,欧洲银行业测算其单笔业务的成本,营业点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54美元,ATM为0.27美元,而通过互联网则只需0.1美元。阿里金融小额贷款的申贷、支用、还贷等在网上进行,单笔操作成本仅有2.3元,远远低于银行的操作成本。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第三,扩大覆盖范围。互联网金融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点网络,可突破时空局限,覆盖到因偏远分散、信息太少而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5.99亿元,手机网民4.64亿元,特别指出的是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速度较快,这就为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以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3月底该行通过“惠农通”方式在农村地区投放电子器具113.7万台,极大满足了农村转账、消费、小额取款等金融服务。

第四,拓展金融服务边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将网民的“碎片化资金”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形成巨大的长尾市场,降低了服务门槛,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务。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规定最低投资额是1元,降低了理财产品的门槛,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参与,仅仅17天吸引用户251.56万,累计存量转入资金规模达57亿元,人均投资额仅1912.67元,远远低于传统基金户均7-8万元。之后活期宝、现金宝等产品不断推出,满足了普通老百姓的碎片化理财需求,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

三、如何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仍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但是互联网金融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完善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索商业可持续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不能过度降低服务门槛,而是应该注重商业可持续性。比如,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印尼小额贷款违约风险,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过低的准入门槛下向信用等级差的低收入者发放贷款。又如我国一些P2P网贷平台,突破了单纯中介的职能,而提供本金、利息担保等,实际上属于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在缺乏风险控制能力的情况下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是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网贷平台纷纷跑路的重要原因。如果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或者贫困客户无法带来较为稳定的、可持续性的现金流,那么这就不是由金融机构来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政策性或者扶贫性机构来解决。未来应构建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体系,政府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差异性监管等政策支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普惠金融体系生态环境,互联网金融机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探索商业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持续推进信贷技术的创新。金融的核心作用是资金的跨时空配置,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普惠金融发展,就是将资金更有效地配置到小微企业、“三农”等社会弱势群体。优化资金配置的关键是通过信贷技术的创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随着我国网民的增加以及覆盖率的提高,弱势群体在网络上的信息量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特别是客户的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社会声誉等软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将成为信贷技术创新的关键。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借鉴学习电商平台,重视掌握客户交易记录、客户互动评价、行为习惯等,加强对各种形式的文档、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互联网企业应该继续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定位服务等前沿信息技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信贷技术创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第三,做好系统性风险的防控。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系统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特殊风险,也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大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设施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降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应完善法律监管环境,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互联网金融实行综合监管,强化各类网络金融的风险防控,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1]吴晓灵.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普惠金融[J].中国流通经济,2013(5)4-11.

[2]金 彧.邮储银行:破题中国式普惠金融[N].新京报,2013-11-29(B05).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普惠信贷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远虑与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