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2014-04-17肖本华
肖本华
(上海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引言
近年来,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诟病较多,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和“博”的有效结合,而应对的有效措施就是推行通识教育。目前,以精英教育为己任的一些国内著名研究型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作为国内众多的应用型大学,一方面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通识教育条件,因此整体上通识教育的效果较差。其中的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则因为缺乏综合性院校的各方面条件,其通识教育更是困难重重。
为提高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效果,本文将在厘定通识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困难,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通识教育辨析
中文中的“通识教育”是我国台湾学者根据国外的general education①国内一些学者将general education翻译成“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和“一般教育”和liberal education②国内一些学者将liberal education翻译成“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对于其内涵,笔者认为应该从“通”、“识”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对“通”的理解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布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份教育。如一位美国知名教育家所言,通识教育就是“让年轻人不是准备着去处理社会中那些各种职业人士所碰到的特定问题,如化学家、木匠、建筑师、会计师、商人、家庭主妇;而是准备好去处理社会所有人都共同面对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内政外交、政治领导,我们自然界的关系和人生哲学。”因此,通识教育不仅限于在大学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该进行通识教育,并且两个阶段的通识教育应有效衔接。
因此,关于通识教育中“通”并不是“通才”,而是应理解为普遍性,即每一个普通公民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都应该接受的一般教育。在这种一般性教育中,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重要的是,学生能对这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健全的个人和合格的公民。
(二)对“识”的理解
对于通识教育的“识”,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人所应该掌握的知识,而更应该理解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所应该具备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认为应培养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作出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学科知识的传授,但是这种知识的传授绝对不是片面的灌输,而是应注重思维方式这种深层次素质的培养。因此,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育”而不在“教”,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拓学生视野和培育各方面能力为宗旨。
不可否认,作为培养“完整的人”的通识教育,应具有共性,即中外的通识教育都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型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不同高校有不同培养的定位和教学条件,其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也存在着差异。所以,为贯彻因材施教,提高当前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在认识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所面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及所面临的困难,并相应采取措施。
二、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国内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民办本科院校都比较重视通识教育,从机构设置、核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盲目移植国外经验和历史上的做法,缺乏对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特点的把握,因此效果就差强人意。对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笔者认为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新问题。
(一)解决独生子女的意志和品质问题成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都已经是90后,其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引起了关注。不可否认,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如教育问题和社会养老问题等。从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开始研究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可否认,我国90后的独生子女具有很多优势,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如姚玉红(2013)在研究中发现,90后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校园适应好于非独生子女。但与80后的独生子女相比,在意志和品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多。一是抗挫折能力更差。90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上家庭的溺爱,因此其物质需求大都能够得到满足,所受的挫折较少。二是自我意识更强,包容性较差。90后独生子女成长的时代,是一个更为张扬个性的时代,与80后相比,有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人合作共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因此,解决独生子女意志和品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
(二)基础通识教育的不足加大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压力
美国学者Zoglin(2000)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则应该所有人都接受。[1]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基础通识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基础通识教育对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将使其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基础;对于其它学生,基础通识教育将使其成为获得充实生活的个体和崇尚民主的公民。
近年来我国在改变应试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并真正付之于行动。但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下,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政府力图改变应试教育导向,但高考竞争反而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考上重点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过早进行文理分科,在人文、心灵和智慧方面的通识教育越来越弱化,甚至因畸形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学生品质问题还需要通过高校通识教育进行纠偏。这一切都加大了高校通识教育的压力。
(三)网络化生存对高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毫无疑问,当前的大学生是网络化生存的一代。所谓网络化生存,是指人们将在互联网中活动作为自己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特征更为明显,相当多的学生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网络。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方式既给高校通识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能利用自媒体主动去接受各种外界信息,其独立型和批判精神将进一步加强,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网络化生存使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征日益明显,影响其系统接受各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网上信息泥沙俱下,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网络化生存还使一些大学生进一步封闭自己的心灵,对网络之外的生存空间失去兴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切都对当前高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同时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三、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及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财经类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以上挑战,但应用型的定位和财经类的特色使其通识教育也具有自身一些特点,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
(一)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
1.应用型定位要求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更为紧密
在关于高校通识教育的许多论述中,都非常强调通识教育的“非专业性和非功利性”,这当然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课时和学分的限制,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矛盾,但从培养“完整的人”这个角度出发,两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的。通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是非专业性的,但通识教育培养的能力却是为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所必须的。作为应用型高校来讲,在渊博和高深的知识方面对学生要求可相对降低,但是对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一类高校在制定通识教育教学计划时需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保持通识教育独立性的同时更好地为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2.财经类特色要求通识教育要重视学生伦理教育和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为财经类学生,今后大部分将从事经济工作,在伦理教育方面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作为财经类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和遵守这些程序规范,还需要了解和遵守商业伦理方面的要求。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表明,缺乏商业伦理的金融机构高管对社会的危害是如此之大,因此在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中,在一般的伦理教育之外,还应将商业伦理教育应该作为其重点之一。此外,财经类学生要求有较强的计算分析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通识教育的培养。
(二)当前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财经类应用型高校与其他高校一样,在通识教育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除前文所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外,与其他院校相比,财经类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
1.通识教育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
目前,国内财经类应用型高校的生源普遍较好,学生的素质较高,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对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对各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讲课能够深入浅出。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应用型高校的优势专业和学科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管理专业,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力量较为薄弱。因此能够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教师不多,开设出的通识教育课程在量和质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缺乏更有效的课外通识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需要课堂内教育和课堂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国内外经验表明,住宿学院制被认为是将课堂内外的通识教育衔接的有效方式。2005年,复旦大学试行住宿学院制度,成立复旦学院。复旦学院不仅发动全校资源,建立导师团,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业指导,同时还下设四个书院,通过书院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跨学科交流的平台。而作为财经类应用型高校,一方面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较为集中,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跨学科交流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学校的财力和师资力量都制约了这类高校采取类似于复旦学院这样的住宿学院制。此外,这些高校在推行经典导读、小组讨论这些课外通识教育方式也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更不重视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课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一些财经类应用型高校提倡“经世致用”,但在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下,学生更重视“致用”,而无暇顾及“经世”。因此相当多的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学生将大部分的课外时间投入在考证、考研上,课余时间能够深入阅读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经典的很少。而且这些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课上对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缺乏兴趣,选修通识教育课程也只是为了凑足学分,在学习课程上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
四、对提高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效果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我国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效果,根据其特点及所面临的困难,在借鉴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建议。
(一)改革通识教育的体制机制
没有统一的部门负责通识教育这一体制机制问题已影响了当前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效果。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非常重视这一问题。2012年9月,复旦大学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全校的通识教育,同时整合了原复旦学院、教务处和本科招生办公室的职能,全面推行住宿学院制度。作为国内知名的财经类院校,西南财经大学则于2007年在人文学院的基础上建立通识教育学院,负责全校一年级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在二年级离开通识教育学院进入相应的专业学院。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则一般是在教务处领导下由人文艺术系、社科部以及各专业院系等部门共同承担全校通识教育课程。这种分散的通识教育体制机制不仅无法形成合力,还无法适应当今将课堂内外通识教育溶为一体的发展潮流。
考虑到当前国内财经类应用型院校建立住宿学院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笔者建议这些高校将相关部门合并,建立统一的通识教育部门,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提供师资力量。至于低年级的学生管理,笔者认为继续由各专业学院负责,但通识教育部门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参与其学生管理。通识教育部门除在本部门内选聘通识教育老师外,还可以通过课程负责人制度利用其他院系的师资,此外,还可实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特聘教师制度,引进校外实力较强的师资来学校讲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二)合理设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合理设置是通识教育成功的关键。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博克认为核心课程是迄今为止在理念上最完美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一种课程实施方式。[2]1977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提出,专门设置一组独立于院系的课程,即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新生入学后第一年所必修,内容包括写作、数学、非西方文明、政治和道德哲学、现代社会分析等五个领域。在具体设置核心课程中,哈佛大学秉持四大理念:继承自由教育的理念;培养有教养的人的理念;增强大学凝聚力的理念;平衡选课自由和组织秩序的理念。[3]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也非常重视核心课程设置,如复旦大学,其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模块近180门课程: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从财经类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出发,按综合性大学模式设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比较困难,一些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高校其经验更值得借鉴。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四个模块: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或逻辑学。与复旦相比,上海交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体现了该校工科院校的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更为密切。在财经类院校中,西南财经大学则构建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人文科学着力解决以感性为“轴心”的思想和智慧问题,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则着力解决以理性为“轴心”的科学知识与方法论问题;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经济法律通论等课程的设置则突出体现了该校的财经文化特色。
因此,笔者认为,在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中,所涉及的模块不要过多,以3-4个(方法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较为合适,并且明确各模块在通识教育中所体现的功能。在具体课程设置中,除体现通识教育的普遍性外,最好能有2-5门彰显该校财经特色的核心课程,如统计学通论、经济学理论通史、中外金融史、经济学经典阅读等。针对独生子女的意志和品质问题,还应加强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等。
(三)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国内外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在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耶鲁大学为例,该校在通识教育中不仅采取了住宿学院制,还实行导师制。每一名耶鲁大学新生在入学时都会由住宿学院指定两名导师,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更改选择导师。两名导师中一名负责学术指导,从学校教师队伍中挑选;另一名负责论文写作,由住宿学院从社会上聘请知名学者、作家、科学家担任。实践表明,耶鲁大学的导师制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4]
在国内,一些财经类应用型高校也采取了本科生导师制。例如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于2010年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分为专业导师和课程导师两类。每班配备一名专业导师,由各学院专业教师担任;数学、大学英语课程导师由任课教师担任,根据需要配备若干名教师参加轮值答疑辅导。导师的职能主要定位于专业引导和学习指导(包括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等),对一年级学生以专业引导为主,对二年级学生以学习指导和课外科研活动指导为主。导师的管理以各学院为主,以校区管委会为辅,校区管委会建立本科生导师的激励机制,给予优秀导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应该说,这种制度对于提高该校通识教育的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一制度只不过是为了适应该校异地办学的实际困难所推出的无奈之举,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很大的差距。
笔者认为,基于当前国内财经类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实行与住宿学院制度相配套的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困难,但应该尝试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可以与耶鲁大学、复旦大学的不同,但其精髓应相同。因此,笔者建议财经类应用型高校中可在部分学生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即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挑选部分学生,尽量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分入同一小组,每组10人左右,由学校统一负责通识教育的部门选定导师,从责、权、利三哥方面建立对导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真正促进导师与学生的交流。试点成功后,再向全校逐步推广。
(四)将国内外优质网络通识课程纳入本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面对网络化生存的一代,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采取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方面发挥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纳入本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教什么”,关键是“谁来教”,如复旦大学核心通识教育课程都由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知名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互联网时代,为充分利用校外优质师资资源,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引入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目前该平台上的网络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生、经济与管理思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七大领域,都由国内著名学者讲授,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讲授《魅力科学》。2011年9月,青岛农业大学试用了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平台,首批开设11门课程,试行半年中,选课人数为1762人,109986人次登录网站进行了访问学习。2011年12月,该校正式开通了该平台。[5]还有些高校则将视野转向国际,例如在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将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斯坦福大学的《商业领袖与企业家》等六门国际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纳入该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定选修这些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观看所选课程的网络视频,自主学习,通过课程考核,即可取得相应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6]
作为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学校本身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较弱,因此笔者建议将国内外优质网络视频课程纳入本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实行相应的配套制度,如成绩考核制度和助教制度等。
[1]Zoglin.李绍东译.大众通识教育[EB/OL].http://www.fudan.edu.cn/tsjy/article.php?id=140.
[2]〔美〕博克,乔佳义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周月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4]卢晓东.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度研究[EB/OL].http://www.fudan.edu.cn/tsjy/article.php?id=151.
[5]杨 洲.青岛农业大学正式开展网络通识教育课程[EB/OL].http://news.qau.edu.cn/n12377c2.aspx.
[6]王文博,孙峥文.我校启动国际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纳入通识教育选修课试点工作[EB/OL].http://news.qau.edu.cn/n12377c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