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国病人》中的文化协商策略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基普后殖民协商

黄 媛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浅析《英国病人》中的文化协商策略

黄 媛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翁达杰在《英国病人》中通过构建间质空间和凸显的杂混性,试图在多重文化之间达到协商的目的。通过对后殖民文学理论的研究,本文指出,翁达杰的文化协商意在消解多种文化之间差异而采取的叙事策略,其实质在于淡化民族的差异,进一步提出多元文化的共存的理想。

翁达杰;《英国病人》;间质空间;杂混;协商

《英国病人》是亚裔英语作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的作品,与大多数后殖民作家一样,翁达杰也具有像霍米巴巴所说的“混杂身份”和地域流放经历,他的文化身份构成和创作均体现鲜明的跨文化、混杂性特点。翁达杰出身于在英国殖民地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曾留学英国,现定居加拿大。据翁达杰自称,他既是亚洲作家,也是加拿大作家,也是两者的混合,儿时的殖民记忆和漂泊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思想深深的扎根于南亚次大陆的文化之中,而这种地域与文化上的侨居实际上是构成他后殖民文学创作经验的内核。若以血统而论,他是印度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混血,一些评论家形象的将他界定成为 “是一个超国界的,而不只限于一个名族,出生在过去的殖民地,文化兴趣在‘第三世界’, 在其他方面则完全是世界主义,……在写作主题和政治上,又保持与某个民族主义文化背景的联系”。

由于文化背景的复杂多元,翁达杰本人对后殖民作家居间位置持乐观态度,认为流散的生存状态表现出的一种文化上的多元性和混杂性,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崭新的切入点:“后殖民文学可以是那些来自前殖民地的,有着殖民历史经历的,在创作中有强烈的重写殖民历史,解构殖民话语的倾向的作品,……这些作家同样经历者地域的变迁和陌生文化的冲击,同样被抛掷于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的相互冲突在作品中成为表述中心”。而翁达杰所追寻不同语言、文化、宗教冲突、交融的交叉位置,与霍米巴巴(Homi Bhaha)所提出的“间质空间”(liminal space)的概念不谋而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间质空间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二元对立的模式,强调了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跨差异的文化“协商”(negotiation)的策略。在后殖民文学中,这种调停斡旋的作用,使写作本身成为“一种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创造性定义的方式”。

翁达杰的《英国病人》视为此类文化协商的再次尝试,本文从间质空间的构建,和混杂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翁达杰在文本中的协商策略。

一、间质空间

《英国病人》是一部以二战时期的托斯卡纳山(Tuscany)为背景,交错的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意大利一个废弃别墅中四个历经战争沧桑主人流放经历。四个人都与战争有关,因为战争走到一起,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通过战前奥尔马西和凯瑟琳和战后基普和哈娜之间爱情的线索的交叉叙述,小说也渐渐揭示出人物与历史事件的隐藏面。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历史小说,翁达杰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纳入其中,像是与废旧别墅有关的波利奇亚诺(Polizinano),第四章开始的西方世界涉足沙漠的历史,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组建拆弹小组的历史,以及最后向日本投弹的历史事件等等,每一个历史事件似乎都是有迹可循。但如果将它视为历史小说,从结构上来讲,又缺少了必要的时间顺序。小说是在意大利别墅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与对过往回忆的倒叙之间来回的切换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在某种意义上小说为历史的记录提供了不完善性,创造出了一种空隙性为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可能。对比小说的情节和史实不难看出,翁达杰在虚构小说两个主人公奥尔马希(“英国病人”)和拆弹手基普·辛格两个人物上,目的为了通过他们的经历将帝国统治下的两种文化联系到一起。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那样:“《英国病人》的成功依赖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幻化处理唤醒了对‘他者’构建的重新审视,形成了对现存史料的有效控诉”。因此,《英国病人》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翁达杰为寻求文化协商而构建的一种就“间质空间”,其目的不是为了东西方进行隔离,而是“在两者之间起到斡旋调停的作用,使两者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连接”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主人公肤色的表述、场景的设置以及对“家”的意义上的颠覆来解读小说中的间质空间。

在《英国病人》中肤色被用来作为探求人与广义身份之间关系的手段,正如霍米巴巴所说的:“肤色,作为文化种族差异在刻板模式中一个强有力的符号,就像是一件显而易见的物品,被认为是文化、政治、历史话语中的‘常识’,每天都在殖民社会的种族戏剧舞台上上演”5 。小说中,奥尔马斯的形象被描述成“一个黑色皮肤,甚至黑色躯体的白人”,而将基普描述成为“一个白人国度里皮肤黝黑的人”,显然作者有意运用这种 “常识”来混淆观众的视线,目的是在于提供一个文化协商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中,东西不再秉持严格的对立和区分,在叙述者的眼里,两种文化也取得了联系和比照。

其次,翁达杰致力于营造一些多元文化契合和交流的场景,小说的两大场景,“沙漠”和“荒废的意大利别墅”的设置上都能充分的体现出作者在淡化种族、文化差异上所做的努力。小说中将沙漠是一个 “没有人对它予取予求或拥有它,它是风批的一件衣裳,从不被石头镇住,……我们所有的人,甚至包括那些有家室的,远在欧洲的人,都想脱下自己国家的外衣,它是一个信仰之地”小说中的沙漠是一个实体,作者通过沙漠的地理环境描写,突出对人类共性的追求。对另一场景“别墅”描述更显得“界线”这一概念的模糊化,“房子和大地之间没有界限,毁坏的楼房与大地之间没有多少区别,对哈娜来说,荒芜的花园就是延伸的房间”,这种对“无界线”场所的构建实际上为消解民族差异,多种文化的融合提供栖居之地。

再来就是通过对“家”的概念进行了传统意义上的颠覆来达到多元文化间的协商目的。在小说中,基普对英国人的好感来源于瑟福克爵士(Lord.Sufforlk)和他的秘书摩登小姐(Miss Morden)。瑟福克非常敏锐的发现了他的能力和性格,然后不仅训练他拆除炸弹,而且还欢迎他加入他们的“大家庭”,并向他介绍英国的文化和风俗,使他感觉到他就是一个英国人,而不是一个到他们国家来的外国人:“在国外呆了一年,基普步入了一个家庭。他仿佛是个回头的浪子,重新回到了餐桌边,与家人尽情谈笑”。这个被基普称之为“真正的绅士”白种人不在乎他的种族,并把他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无意间也扮演了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使者,而年轻的拆弹手基普的奇遇也成为了沟通欧亚的媒介,而期间所描绘出的东西方,既不是充满异乡情调“白色神话”,也不是一味丑化的“东方的他者”,而是渗透着一种“边缘—中心—调解”之间协调关系。

二、混杂性

小说中间质空间的建构使得文化差异不至于陷入僵化的二元对立,而是相继产生一种新的杂糅形式。霍米巴巴将杂混性视为“令其他各种立场得以出现的‘第三空间’”,翁达杰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流放”这种生存状态表现出的一种文化上的多元性和混杂性,一方面使得流散群体和个人时常陷入文化认同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对文化身份的消解、调整与重构。因此,“混杂性”就成了翁达杰笔下主人公生存状态的特征。

《英国病人》从叙事和文化身份凸显了杂混性。首先,从内容上,翁达杰成功的塑造了两个在文化霸权下生存的两个人,小说以“英国病人”来命名绝非偶然,作者用“病人”来混淆人们的视线,尽管在小说的大部分篇幅中,他的名字和身份都是一个谜。但作者用“英国”给这位由于相貌被毁致使身份无法辨认的“病人”加上了第一个形容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尔马希以一个“他者”的身份,在肤色不明的情况下,因为自身的传奇魅力迎合了“白色神话”的口味,不飞吹灰之力就被瞬间“洗白”了。这是作者的一个精妙构思:一个典型兼具多重身份的杂混性人物。通过这一人物,作者无疑证明了杂混性实质上是一种矛盾又模糊的新过渡空间。

另一位跨越东西方文化身份的界线的人物就是拆弹手基普·辛格,出生在殖民地国家,却接受着白人的教育,作为英国军队中服役的印度人,他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脚踏两个世界,行走在接纳西方传统与丧失自己国家身份之间的一条细细的线上。就这样,作者塑造了一个游离在两个世界中的既非“他者”又非“自我”混杂人物,他的一身都在漂泊,相应的,不同的文化也在“抢夺”他的身份。通过这一人物的刻画,作者似乎在暗示,身份源自于文化的认同,而非民族和血缘的关系。

从文本创作上看,《英国病人》也显现出混杂的倾向,从整体上来看,作者把琐碎的细节拼凑在一起,构成庞大的叙事系统,但在这个结构中,感觉不到国界的限制,也感觉不到时代的限制,它完全改变了人固有的时空观。从结构上看,小说叙事视角的创新性与多视角所造成的复杂性,为翁达杰所追求的“杂糅”效果提供了可行性;在小说中出现了多个叙述视角,有主人公的视角,有作者的视角,还有其他人像主人公转述故事的广泛,形成了相互嵌套相互包含的叙述结构。从文体形式上,《英国病人》融入了诗歌、小说、散文等为一体,内容上主要以虚构为主,辅之以纪实因素,通过一系列或纪实或虚构的历史片段重新叙述小说中主人公的流亡命运和状态,从而得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总之,小说《英国病人》十个篇章,运用多重叙事,把现实和回忆中的人和事混为一体,把现在和过去相互交叉,在众多的人身和历史片段、断层中,把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复杂多元化的主题呈现出来。

三、结语

通过建构间质空间和混杂性,翁达杰在《英国病人》中尝试在各种文化间进行协商。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场景的新颖构思,叙事结构的安排都巧妙的传达了他的思想和情绪,“在翁达杰的创作中,并未出现绝对的对立”6。东方和西方,现在和过去,奥尔马希和凯瑟琳,基普与哈娜,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在作者看来,只用在文化差异中长大和生存的人才会理解文化差异的意义所在,才会有那种试图弥合文化差异的追求和渴望,因此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的后殖民写作,更应该追求人类的共同本性,淡化各个名族间的差异。“这正是后殖民文学借以弥合差异、化解流放的一种手段。”然而,作者为小说中四位主要人物所设计的结局,更多的是在多元文化下一些难以克服的、无奈的现实问题。

[1]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M].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58.

[2]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Zepetnek, S. T. The English Patient: '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J]. Essays on Canadian Writing,1994(53): 141-153.

[4]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M].章欣,庆幸,译.作家出版社,1997.

[5]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4.

[6]郭国良,吴蓓.在艺术与生命的交汇处[J].当代外国文学.2007(4):164-169.

Cultural negotiation strategy of "the English Patient"

Huang Yua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Ondaatje trying to reach the objective of agreement in the multi cultu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stitial space in "the English Patient" and highlighted hybri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colonial literary theor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narrative strategy of cultural negotiation intended to differences diges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culture, its essence is to dilute the ethnic differences,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culture ideal.

Ondaatje; "the English Patient"; interstitial space; hybrid; consultation

I106.4

A

1000-9795(2014)02-0081-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9

黄 媛(1987-),女,吉林人,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基普后殖民协商
缩短30秒!基普乔格刷新马拉松世界纪录
基普乔格 打破极限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