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中介交流话语研究介绍
2014-04-17吴奕澎
李 慧 吴奕澎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3)
计算机中介交流话语研究介绍
李 慧 吴奕澎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3)
自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中介话语交流兴起以来,社会语言学家和话语研究者就开始广泛考察这一全新媒介交流话语形式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观察人们在网络话语环境下如何使用语言和处理各类问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的视角对国外的计算机中介交流话语研究进行简要介绍,以期能指引和启迪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计算机中介交流;话语研究;介绍
一、引言
计算机中介话语(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CMD)研究运用话语分析法,集中考察计算机联网环境中的语言及语言使用情况。鉴于计算机中介交流固有的社会性,自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中介话语交流兴起以来,社会语言学家和话语研究者对这一全新媒介交流话语形式进行广泛的研究,考察它的社会文化影响,观察人们在网络中如何使用语言和处理各类问题。本文将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的视角对国外的计算机中介交流话语研究进行简要介绍,以期能指引和启迪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成果
从语言层面可将计算机中介交流话语研究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有对网络造字过程、词的选用、句子结构、双语使用者语码转换等研究。宏观层面主要有对连贯性、虚拟社区、性别平等以及身份等研究。他们都是从语言的视角来解释宏观的社会现象。比较活跃四个研究领域是对CMD的分类、语言特征、互动管理和社会实践研究。
1.分类研究
计算机网络通常被视为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媒介。CMD只能借助文本传递,缺少面对面交流所拥有的视觉、听觉和肢体语言等丰富沟通渠道。Baron(2008)等人认为计算机媒介沟通渠道“贫乏”,不适用于社会交际。而“虚拟性别”研究发现,网络性别行为交流中的肢体亲密行为就是靠文本实现的。这证明CMD用户可以通过文本弥补听觉和肢体语言线索的缺失。
不同媒介变体,如用户参与的同步性与否,会形成不同类型的CMD。信息收发系统的物理性质也能影响语言形式的使用,如Cherny(1995)对信息反馈的方式以及文本信息大小,Selfe和Meyer(1991)对系统是否允许匿名传递信息,以及Lunsford(1996)对系统是否具有屏蔽或忽略某些用户信息的功能等研究,均得出了类似结论。
2.语言特征研究
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较之标准书面语,计算机媒介语言不够准确、相对简单、不够连贯。尽管在线会话是书面的,但它已经发展到随意而口语化的地步,如在线会话者忽略语法规则,大量使用字符图饰,生造了各种短语和语气词umms、errrs。对此,Baron(2008)认为,如果任由这种不良语言习惯长期发展,CMC最终会导致语言表达功能的丧失。对此,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尽管CMD中有一些非标准的语言特征,但只有少部分是由于用户疏忽和缺乏标准语知识,大部分是用户为了省时、省力、高效打字,为模仿口语特征,或者为使表达更有创意而使用的语言形式。这些策略的使用并不表明现有交流方式的贫乏或简单,它有力证明了用户具有使计算机媒介适用于其表达需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导致了一种类似书写方式,且含有口语特征的新语言变体的形成。(Herring,2010)
3.互动管理研究
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话轮转换的限制使纯文本的CMD在交流中前后不连贯,与口语交流中“无停顿、无重叠”的理想状态相比,常常会出现不可预测的长时间信息空缺,交谈往往互相重叠(Cherny,1999)。Herring(1999)总结了两个会导致交流互动管理障碍的媒体因素:1)信息话轮毗邻对被打乱是由于系统是按照收到信息的先后顺序显示而不是按照信息回复的内容显示;2)因视觉-听觉线索的减少而缺乏即时性反馈。这些因素使得大多数计算机中介交流形式初看给人一种杂乱无章,语无伦次、零散破碎的感觉。
针对话轮即时反馈的缺失和中断问题,Herring研究发现:1)反馈语最少也要对前个话轮做出诸如“点头”、“哈哈笑”以及问号(?)、质问表情之类的反应;2)指示一个人准备(不准备)放弃发言权的话轮切换信号是约定好的;3)在多用户同步的特定情境下会用到交叉话轮引用,更新会以用户名或者特定的收件用户名开头;4)在话题的组织方面,参与者在穿插讨论时,为保持在线交谈的连贯性,将话题提纲格式化。另外,在异步交流中的用户为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在回复信息时采用了链接(linking)方式,引用或部分复制前一话轮的信息。这些适应性策略的成功运用较好地实现了交流互动。
4.社会实践研究
在计算机中介环境中,用户的社会因素会影响其语言选择。在CMD的社会实践研究中,比较细微的是基于性别的计算机中介话语语言变异研究,包括对男女用户帖子的长度以及自信程度、礼貌和置气等现象以及网络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研究发现在CMD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如男女比例失调,女性的参与交际遭到拒绝,在新闻讨论组中男性网民刻意排斥女性网民回帖等。互联网络内涵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过程,因此男女关系从来不是中间的。(胡壮麟,2007)。CMD研究揭露了计算机媒介环境中用于产生并维系性别不平等的机制,分析了女性抵制这些做法而采用的话语策略。
CMD还受社会情景因素的制约。用户先前的经历,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还是网络世界的,都会影响他的话语行为。此外,不同交流目的,如娱乐聊天、专业讨论、教学实践等都会影响CMD。社交性和教学性的非实时交流在语言的正式程度、指令性言语行为、谈话主题连贯性方面差异很大。这显示,计算机中介话语尽管是以“冷漠”的机器为媒介传输,但它反映了参与者的社会现实。除了受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CMD本身就具有社会实践性,语言是供基于文本的CMC创造社会现实的策略性资源。(Herring,2006)
三、计算机中介话语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实质上,计算机中介话语分析是一种研究方式,而不是某一种“理论”或一套“方法”。它广泛吸取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话语分析、互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本分析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体系,通过对交流文本(书写符号、词、话语、消息、对话、帖子、文档等)中的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观察来解释用户的网络行为。
CMD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均来自广义上诠释语言学话语分析的理论假设。它的方法论定位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内容分析。它既可以是对某个事件的话语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讨论之类的定性研究,也可以是对话语现象附码、计算、总结其相对频率的定量分析,更多则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研究这二种研究方法。(Herring,2004)
四、结语
在借鉴国外大量CMD跨学科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在扩大样本规模的基础上,考察网络交流实践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揭开互联网语言的神秘面纱;其次,可从网络交流话语的语言学本体研究,扩展到研究不同社会情境因素对其语言使用的影响;第三,可从现有的以性别身份为主的研究扩展到对各类社会身份的网络用户的话语分析;第四,可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进一步验证前有的研究结论。总之,要基于真实语言情境中的交流文本,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突出计算机中介交流中语言使用的社会多样性,从而对这种语言现象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1]Baron, N. S. Always on: Language in an online and mobile world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143-89
[2]Cherny, L. The MUD Register: Conversational Modes of Action in a Text-Based Virtual Reality [D]. Stanford University, 1995: 204-245.
[3]Cherny, L. 1999.Conversation and Community: Chat in a Virtual World [R]. Stanford, C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4]Davis, Boyd H. & Jeutonne P. Brewer. Electronic Discourse:linguistic individuals in virtual space [M].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87-112.
[5]Herring, S. C. Posting in a different voice: Gender and ethic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In P. A. Mayer (ed.) Compute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A Reader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Herring, S. C.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researching online behavior [A]. In Sasha A. Barab, Rob Kling, and James H. Gray (eds.). Designing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in the service of learn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38-376.
[7]Herring, S. C., & Paolillo, J. C. Gender and genre variation in weblogs[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006(10):439-59.
[8]Herring, S. C. Computer-mediated conversatio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J/OL]. Language@Internet, 2010(02).
[9]Lunsford, W. Turn-taking organization in Internet Relay Chat[D].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1996.
[10]Selfe, Cynthia L. & Paul R. Meyer. Testing claims for on-line conferences[J].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1(08):163-92.
[11]胡壮麟.计算机中介交流的社会语言学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7(01):3-1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uter-mediated-discourse studies
Li Hui, Wu Yi-pe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China)
Since the emergence of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in the 1980s, sociolinguists and discourse researchers have been doing a lot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n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 especially how people use their language and solve various problems under the online discourse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related studies and their findings from sociolinguistic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s to guide and enlighten the researchers of this field in the future.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discourse study, introduction
H0-0
A
1000-9795(2014)02-0007-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4
李 慧(1972-),女,湖南汉寿人,副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吴奕澎(1993-),男,辽宁台安人,从事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