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研究

2014-04-17郭丽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困境文学

郭丽杰

(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 黑龙江鸡西 158100)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研究

郭丽杰

(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 黑龙江鸡西 158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面临着很多困境和挑战。如何进行有益的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审美、知识和精神传承三位一体的学科功能,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者所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困境;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关键责任,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任。因此,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审美、知识和精神传承三位一体的学科功能,始终是众多高校教学工作者和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面临着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形式、市场经济浪潮所导致的人文价值失落的普遍现状,甚至是科技和经济进步所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电视里眼花缭乱的综艺节目和连续剧、网络中海量的游戏和文学作品、印刷媒介铺天盖地的时尚杂志和畅销书),这些潮流和趋势无不对高校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困扰和挑战。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在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如何更好的实现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一直是众多高校教学工作者和学者们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早在2002年,《读书》杂志编辑部就邀请包括南帆、韩少功、葛兆光、李陀、黄子平、王晓明等在内的一些学者和作家讨论当代文学的教育问题;2003年《北京大学学报》上设有“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笔谈”专栏,笔谈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提议和组织,收录了温儒敏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1]、黄修己《培育一种理性的文学史观》[2]、孙绍振《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3]、蓝棣之《“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教学》[4]、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5]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6]。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向探讨了现代文学教学的出路。《江海学刊》在2006年第3期中也专门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问题(笔谈)”专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也在2007年第4期专门开辟了“现代文学教学笔谈”的专栏。这些专栏的推出促进了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此外,很多高校教学工作者也就如何搞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些专家和学者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的方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面临的困境

1.当前语境对教学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和科技不断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了文学的边缘化,文学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轰动效应和地位,学生们不再觉得文学和他们正在行走、正在思考的人生有任何的联系;另一方面网络和影视等“快餐文化”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文化消遣和娱乐消费形式。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学生们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日益减弱,武汉大学的陈国恩教授在总结学生学习现状时说:“学生们对文学经典不感兴趣,很少读甚至是不读文学作品。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不带笔记,听讲像听书,能记住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几点结论已经算是不错了。到交作业时,去网上下载,稍加拼接加工就可充数。期末考试借同学的笔记复印,花几天时间突击,美之名曰恶补。这类学生对文学并非出于内心喜爱,不是把阅读当作一种精神享受。没有感性的艺术体验,没有感动和愉悦。”[7]目前,在高校中这一类学生很具有代表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文学非常着迷,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知之甚少。张向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中总结了当今时代青年们的精神特征:“思想日趋平庸化,他们不再需要通过对那些具有崇高信仰和严肃探索意义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获得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净化,而是沉迷于‘快餐文化’带来的瞬间的感官享受。”[8]

2.专业扩招与就业压力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专业扩招的趋势不断加强,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就业压力的增大,为了适应专业扩张和“面向就业市场”的要求,教学体制方面的变化是必然的,李怡教授在总结这种变化时说:“包括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都在压缩,至于许多文学院新设置的其他专业如电影电视、播音主持、新闻传播、对外汉语等等,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更像是点缀了。这一局面已经极大地冲击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固有的教学程序,所谓改‘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中国现代文学’,突出经典作品的讲授,淡化冗长繁杂的历史过程等等,都可以说是在这一冲击下的课程调整。”[9]而这种变化最为直观的一个后果就是教学和学习的功利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重实用、重功利,而轻素质、轻人文。

3.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僵化

近年来,高等学校中的文学类课程的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体制化和学院化的趋势,正如吴晓东教授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中所担忧的那样:“我们往往更喜欢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像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都可能在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和学院化的制度中日渐丧失。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干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5]因此这种逐渐僵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势必影响包括现当代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应对学科教学困境的方法

面临着种种社会现实的困扰和教学中的困境,众多高校教学工作者们,纷纷努力去思考并寻求解决困境的方法。

武汉大学的陈国恩教授认为“坚守”是我们应对各种矛盾和困境的最主要原则,这种“坚守”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坚守学术的立场。不去盲从于时尚和大众文化,以理性、科学的学术精神来组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理性思维的训练。第二,坚守精神的价值。坚守“大学是一个守望精神价值的地方、一个产生思想的地方、一个培养人的地方”这一教育教学理念,抵制太过于急功近利和世俗化。第三,坚守育人的原则。文学的价值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但是文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审美,所以我们应该将文学教学和育人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7]

在教学方法上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大家普遍认为应该改变学院化和制度化的教学模式,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如钱理群教授在《阅读教育——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10]一文中强调了阅读对于学生个性和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孙绍振也提倡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注重文本分析,反对宏观理论。而李怡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更是直接指出:“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师应当要避免炫耀自己‘深厚’理论素养,我们所努力的是过自己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及早进入文学作品的广阔的世界当中,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就不是如何解释现代文学或者现代文化现象的种种理论(西方理论),而应当是一个无限生动无限丰富的文学作品的世界。”[9]

南帆、王晓明等在当代的文学教育中提出应该“寻求为生活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再是文学家和文人的专利,也可以和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11]因此,以这样的文学理念为指导,自然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文学与生活的关联性。在2011年召开的广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上,学者们也探讨了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的探讨了“80后90后网络阅读方式改变后:文学经典教学的难题破解”,并指出当代文学教学批评冲破困境的方法是要“回到现场”,寻求文学与当下的联系。[12]

通过归纳和分析我们对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教学困境有所了解,同时也对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有所认识,专家和学者们的理论建设和经验总结给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作为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者,我们身上所担负的任务依然是沉重的,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重拾人文精神的光辉?如何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一种“活”的教育,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活着”的精神养料和生存技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如何使现当代文学创设出一种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结合个体的生命情感去体验、用自己思考去鉴别、用自己的价值去判断,甚至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去表达。这些都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者,甚至是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9-21.

[2]黄修己.培育一种理性的文学史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1-23.

[3]孙绍振.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3-25.

[4]蓝棣之.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5-26.

[5]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6-28.

[6]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8-32.

[7]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70-282.

[8]张向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2):98-100.

[9]李怡.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272-279.

[10]钱理群.阅读教育——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J].中学语文教学,2004(5):9-12.

[11]南帆,王晓明,等.寻求为生活的文学[J].读书,2003(10):27-36.

[12]江冰,刘茉琳.当代文学教学有困境文学批评要回到现场——广东省当代文学学会2011年会综述[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1-4.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Guo Li-ji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chool,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 China)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s a basic major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lays significant role. But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is confront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How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o achieve three-in-one subject function of China contemporary literary aesthetic,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heritage, it is the problem each of our China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workers need to think hard.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dilemma; method

G42

A

1000-9795(2014)02-0077-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2

郭丽杰(1981-),女,吉林长春人,黑龙江工业学院助教,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G0704。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困境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困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