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性的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4-04-17张莜莉
张莜莉
(南京工程学院团委,南京211167)
基于学生主体性的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张莜莉
(南京工程学院团委,南京211167)
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发展性的、不可避免的。为帮助大学生顺利解决心理困惑,高校应努力根据教育客体即大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要求和特点,避免咨询化和治疗化倾向,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主体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基于学生主体性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初由发展性心理咨询转化而来。对于发展性心理咨询国内外学者均有研究,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在《发展性咨询》一书中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应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1]。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发展性咨询为基础,扩大了健康教育的范围。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帮助其圆满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大学各阶段的心理矛盾,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而进行的教育活动[2]。
2.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属性,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发展性为核心。 培养高素质人才始终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成功的基础,它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为其他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发挥与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广阔的心理背景[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看做学生心理积极成长的过程,以发展的眼光面对成长中的危机,以积极的理念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与潜能开发。
3.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倡导。 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均从不同角度提倡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理论流派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新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能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向我们阐释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明确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据此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调适中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进而逐渐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理解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突出了其发展性内涵。
4.学生主体性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和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分不开的。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不断提升,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数增多,自觉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比例持续上升。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助人自助,即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自立自强,而不是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不仅满足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也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构建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实基础
1.社会的发展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现实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开放的经济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断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家庭、学习、就业、人际交往及社会思潮等各方面因素都容易给尚处于心理不稳定状态的大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以至于产生情况不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4]。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的市场化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张扬主体性的时代里,需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出重大的调整,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2. 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并存发展的局面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文化取向,并且让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更自由地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正确态度,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其主体性就能不断得到发展。
3.“主体性教育理念”,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5]。关注学生主体就是在教育目标体系中把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形成和发展当做重要的组成部分。主体性理念呼唤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本主义的思想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协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质,使他们成为更完美的人。现实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易氛围促进了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大学生自由和自主的发展意识,孕育了个体积极向上、追求发展的动能。
4.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水平较高。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为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乐于表现,习惯张扬自我个性,有着强烈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只要重视引导和加强宣传,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他们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想法和行动就会增多,就会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完善自身心理发展。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是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作为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标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辅导、学习辅导、 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与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要求为:一是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地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相互理解,平等互动与互补;二是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让学生参与社团、协会、社会调查与实践,建立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模式。这里的本土化主要强调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不同,所处地域不同,学生特点不同,拥有的人文教育资源不同,因此展现出来的生态文明、大学精神、学生风貌各不相同,这些要素相互联系、持续发展而构成了每一所大学独特的大学内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把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大家名师等要素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而非一味地照搬、模仿书本理论和他人经验,要充分使学校各要素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发挥心理教育的整体功能。
3.构建全员参与的网络化和立体化模式。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真正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全面育人的原则: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自上而下要建立联动机制,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各学生社团要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育体系;第三,要建立学生自我教育机构和网络,加强学生的培训和沟通,为学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4. 构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行需要从事心理教育的专家和老师们的共同探讨和实践。在工作实践中,应通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针对各高校自身特点,建设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实践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活动体系、队伍培训体系等,为提升、完善、构建具体的心理教育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
[2][3]黄希庭,郑 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彭永东.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探析[J].文教资料,2009,(7).
[5]徐世甫.微时代下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研究[J].江苏高教,2014,(4):118-121.
(责任编辑朱旗)
G645
1003-8418(2014)06-0141-02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44
张莜莉(1973—),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团委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