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4-04-17侯爱荣

江苏高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分制应用型人才

侯爱荣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侯爱荣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个共同的联结点——市场机制。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匹配、培养的人才专业领域过窄、培养体制机制不合理、精英人才培养痕迹严重等问题。完全学分制体现了市场性与灵活性,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完全学分制的推行需要突破资源、组织结构、政策制度、社会环境等障碍;实施完全学分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突破观念的限制,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校内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协同创新。

完全学分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机制

市场是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连接点。本文拟结合市场与完全学分制,分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制与机制,希望对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完全学分制实施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困境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市场性与复合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的相关标准,可以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种类分为3种,即:学术研究型、知识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1]。而按照科学原理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可以将应用型人才分为第一层次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和第二层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按照应用型人才拥有知识种类,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单一型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本文更多地指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而无论从何种层次上划分,理论的实际应用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理论创新则是学术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理论创新与理论应用的不同决定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两者培养方式的不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往往以“难”为特征,但培养路径相对单纯;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以“复杂”来描述。体现应用型人才价值的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因为技术的应用一定要贴近市场,一定要综合所有的、能够让技术创新产生效益的因素,因此它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更加全面,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就越复杂。这个复杂性体现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应用型人既要有操作能力,也要有设计能力、商务能力、沟通能力,还要有法制、环保的意识等;体现在培养环节方面,它要进行学校学习、课堂学习,还要进行实践学习和现场学习,甚至还要到社会上去实习,多数应用型人才增加一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阅历后才能体会到技术创新的灵感与价值。所以应用型人才严格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1)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匹配,出现结构性的失调。 我国人才市场的信息和人才知识结构的现状告诉我们:人们对具有实用性、综合性“软”科学的学习要求和市场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急需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市场为主来调控对人才的需求。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我国高等教育没有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既不是学术型人才也不是实用型人才还不是技能型人才。

(2)培养的人才专业领域过窄,无法适应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我国大学在这个过程之中,对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抑或是反应过来了,但是由于观念、资源、校内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的约束,还没有完全的做出应对的策略或行动。

(3)培养体制机制存在问题,培养手段落后,精英人才培养痕迹严重 。 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征是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多的呈现出学术精英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很难在现实中建立起来。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有着某种天然的依赖性。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应用型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近年人们把“完全学分制”作为最佳方案而提到了问题解决的议事日程。

二、完全学分制的内涵与推行障碍

1. 完全学分制的内涵:市场性与灵活性

所谓的“完全学分制”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可以自由选择毕业的年限,只要达到了毕业所要求的学分数就可以在任何学业阶段毕业。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打破了学生毕业的年限限制,学生的年级、班级界限趋于模糊。

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倡导并提出来的,其初衷是为了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陈旧的古典教育中嵌入实用教育,培养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美国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运用,不仅使美国工业化所需要的人才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美国培养了众多的现代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也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这种以学分数的计算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的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满足社会上对于急需专业实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技能多样性的要求。

在学分制前面冠以“完全”二字,是我国学术界为了强调学制中“选修课”和“弹性学制”实行的彻底性。目前我国各个大学实行的“学年学分制”,原意就是试图改变我国现有僵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但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以学年、学科、学院、课堂为一体的学术精英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很多高校扩招的幅度过大,准备时间又比较匆忙,在原有的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又增加了扩招后的新问题。新老问题的叠加,致使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实用性差,而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也差。

2. 完全学分制——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之道

完全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路径。其一它可以为培养多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其二它可以培养具有自我判断及选择能力的具备创新素养的人才;其三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特色课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其四可以迅速满足那些急需人才行业的需求,因为只要达到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就为人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弹性服务。

3. 完全学分制的推行障碍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为什么“完全学分制”不能“完全”实施呢?现有的高校具备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条件吗?暂且不提“985”“211”等高水平大学,单就我们关注的今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地方性高校,恐怕具备实行完全学分制条件的学校也是少之又少。目前我国高校推行完全学制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障碍。我国自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由于国家对高教资源配置模式的改变,致使地方性大学的办学资金一直非常紧张。资源的配置量与学校的规模扩充速度不成正比。为了补充资源,学校每年都会扩招而不顾及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而“学分制要求高等学校有比较充裕的物资基础和比较雄厚的资金作保证,以应对学分制所增加的物力、财力要求”(陈萍等,2010)。

(2)组织结构障碍。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也由原来的简单分析方法逐渐走向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反映到高校中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综合局面的出现。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针对这种新科技革命及市场需求的转变,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国也顺应了这种趋势,但是迄今为止,收效不尽乐观。究其原因,恐怕与我国现有的以学科为边界的学院划分模式有关。这种结构模式,阻隔了师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由于各个学院的资源之争,导致了学院之间,也就是学科之间很难顺利的跨界交叉融合。

(3)政策制度障碍。完全学分制要求自由选修课程,可以自主选择毕业的年限。这就要求要有与之配套的高等教育政策的支撑。而我国现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与弹性学制配套的学位颁发制度,也没有与之配套的升学及就业制度。这就为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之后的学生出口带来问题。而且,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高校的每个学期都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拿到学位的学生毕业,像这种情况,如何在国家的学位制度中体现出来,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4)社会环境障碍。完全学分制包括弹性学制、自由选课制,毕业时间和上课时间都相对自由。美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学生的打工制度比较完善,大部分学生是边打工边学习。因此,对于学习时间的选择要求也需要比较自由,而学分制就提供了这一条件。同时,弹性学制要求,在修满足够的学分的情况下可以提前或延期毕业,而我国目前就业制度中还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明确规定,也没有形成约定俗成的行规。

三、实施完全学分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学分制有利于推动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但是学分制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某一个方面局部的简单调整,它不但需要大学人整体的观念变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也还需要外在社会环境的配合。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下放,内部办学自主权的逐步增强,管理体制也随着内部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而相应地进行有利于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改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的改革导向,使市场调节在人才就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外呼内应的要求,对于我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高校内涵建设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创新性,实行完全学分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突破观念的限制,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完全学分制就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观的确立同样也需要树立全新的观念。两者的结合对现行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产生的冲击更需要得到师生的理解和认同。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都是传统学院科学制度下的产物,学科背景单一,学科交叉融合的观念较弱。因此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性与复合性,以及完全学分制倡导的自主、个性的教育观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其次是管理者的观念。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固化的排课规律,增加了教务工作的难度及复杂性。尤其是在当前高校行政部门日益压缩人员编制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对任何一项增加其工作复杂性的改革都会产生畏难情绪。再次是学生的观念。完全学分制的前提假设是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自由选课的权利,但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一直以固定的课程表上课,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到了大学突然又把完全的自主权放给学生,在学生不了解各个学科性质、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自主选课的最佳效果,极有可能随便选课抑或是一窝蜂地追随热门课程。

2.合理地运用市场机制

学分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自由组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也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周期长短对人才的培养周期进行自由调节。合理的运用市场的这种公平的调节机制,可以减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促进人才实用性和应用性技能的增强。

3.优化校内人才培养机制

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现有地方性大学资源配置模式的当下,为了改变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就业无力的现状,可以进行地方性大学组织结构的调整。可以实行学部制与住宿学院制,打破现有的以单一的一级学科为界的学院划分模式,即现有的一级学科按照科学发展融合的规律,将相邻学科组合成一个学部,负责相关的教学工作。在学部之外实施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制,学生实行本科生院及研究生院制。这样在教师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地方性大学教师不足的现状。将学生集中管理,可以改善由于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自由选课等带来的学生管理问题。

4.重视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最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应用人才的培养注重应用能力的实际运用,而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方合作,实行联合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具体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和社会中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这其中政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2011横向联合项目”的启动,作为地方性大学,应该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产业行业,提供急需的人才及科研服务,与当地政府合作,稳定与地方经济企业及社会合作的机制,做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研究等方面的长期服务。这样既可以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募集一部分资源,改善现有的以学生学费为学校发展的主要资源的尴尬局面,为完全学分制的充分实施奠定资源基础;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人才的培养建立多渠道、立交式培养模式及机制;还可以切实使地方性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生力军。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EB/OL].http :// wenku.baidu. com / view /5c8028e9856-a561252d36fa2.html.

[2]杨 燕,陈舒怀.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学分制改革[J].江苏高教,2003,(5):54-56.

[3]冯增俊.市场机制引入与教育管理体制创新[J].比较教育研究,2005(3):61-65.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2

1003-8418(2014)06-0090-03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25

侯爱荣(1975— ),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绿色视角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CJYJ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师院校战略转型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068)。

猜你喜欢

学分制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