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日本和歌
2014-04-17李斐
李 斐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12020)
唐诗与日本和歌
李 斐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12020)
从唐贞观四年起,日本就向唐朝派遣唐使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唐诗就是从那时起传入日本。日本文化发展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史,而这交流史的一部分就是唐诗的接受史。所以,日本文学中很重要的一种诗歌形式——和歌的发展,也离不开唐诗的影响。
唐诗;汉诗;和歌;接受
一、日本和歌的兴起
和歌兴起于上代①,概念的确立是在平安时代(794-1192)。和歌是相对于汉诗而言的日本固有的定型诗,是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的总称,平安时代以后到现代的和歌也专指短歌。
和歌以5音和7音为基本构成。短歌是以5音、7音、5音、7音、7音的五句构成;长歌是重复三次以上的5、7音,最后以7、7音结句的形式;片歌则是只有5、7、7音三句;旋头歌是由两首片歌组成,也就是5、7、7、5、7、7音六句组成。和歌不讲究押韵。
二、和歌的发展阶段
1.《记纪》歌谣
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是《万叶集》,但早在712年编撰的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史著作《古事记》,和720年日本最早的奉敕编撰的史籍《日本书纪》中,就保存有约两百首古歌,这些古歌被称为《记纪》歌谣,也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和歌。
《记纪》歌谣的歌体比较自由,每句的音节数没有严格限制,从2音到3、4、5、6、7、8音皆有,不过还是5、7音为主,其中也有很多不定型歌体,但占比重最大的还是短歌,短歌成为后世最流行的歌体,甚至到了《万叶集》以后,“和歌”成为“短歌”的同义词。
记纪歌谣时期的歌谣有以下几种特点:
①内容方面,收录的恋歌居多,后来的《万叶集》受其影响收录的也是恋歌最多;
②艺术形式方面,歌风比较简练朴实无华,并且运用许多生动的比喻;
③歌体形式基本形成了以5、7调为主,修辞手法上有了枕词的使用,一直到现代和歌都运用枕词,追其根本应该是来源于记纪歌谣。
2.《万叶集》
和歌史上继记纪歌谣之后最重要的文学作品首推《万叶集》,《万叶集》也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作者上至天皇贵族,下到士兵平民,收录了公元4世纪初到759年近450年间的4500多首和歌。
《万叶集》作为纯文学的第一部和歌总集对后世和歌及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万叶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万叶集》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相闻、挽歌、杂歌。相闻是父子、兄弟等关系亲近之人间的赠答歌;杂歌是没有收录在相闻和挽歌里的,多为羁旅、宴会、叙景等内容;
②记纪歌谣多为叙事歌,《万叶集》以抒情诗为主,歌风朴实直率,雄厚浑成;
③歌体基本上都是定型歌,包括短歌、长歌、旋头歌等,其中短歌4200多首,占压倒性的多数,歌调基本上为5、7调。
3.以《古今和歌集》为中心的平安朝和歌
《古今和歌集》又称《古今集》,是由纪贯之、纪有则等人于905年奉了醍醐天皇之命编撰而成的。收录了《万叶集》之后150年间的歌作1110首,共20卷。是日本最早的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从歌风及技巧方面都和以前的和歌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歌风纤细优美。《万叶集》歌风朴实无华,如未加雕琢之原石,而《古今和歌集》则像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玉器。《古今和歌集》相对于《万叶集》更加重视技巧,但过分的讲究技巧,有些作品显得感情有些做作;
②重视时间,特别是四季在心理及感情上引起的细微变化;
③《古今和歌集》最早提出较完整的歌论。在和文序中首先提出了“和歌”这个概念,叙述了和歌的性质、产生的根源与社会功效等。并把和歌根据分为咏四季和咏人情两大部分,这对后世和歌的创作思想、评判标准和和歌集的编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今和歌集》是敕撰和歌集的鼻祖,在其问世后到室町时代(1392-1573)中期500年间,历代天皇都曾下诏编纂歌集,《古今和歌集》加上后来的《后撰和歌集》《拾遗和歌集》被称为“和歌三代集”,加上之后编纂的13部敕撰和歌集,总共为“二十一代集”,这些歌集收录了很多佳作,更是激发了广大民众对和歌的浓厚兴趣,唱酬编集蔚然成风,迎来了日本文学史上传统韵律文学的兴盛时代。而“古今调”也是古代和歌史上的一大歌风,一直到明治时代还被一些和歌流派尊为师法。
4.以《新古今和歌集》为中心的镰仓朝和歌
《新古今和歌集》又称为《新古今集》,是源通具、藤原定家、藤原有家等6人奉后鸟羽院的院宣,从公元1201年起,花了十余年时间选编上古以来的和歌佳作编成一集。全集分为20卷,收入和歌近两千首。《新古今和歌集》收录的全是短歌,其他的比如长歌、旋头歌等一概未收录。《新古今和歌集》和《万叶集》《古今和歌集》被称为和歌史上的“三大星座”,《新古今和歌集》的唯美、梦幻、象征、艳丽、追求技巧的歌风,与《万叶集》的
现实主义的雄健、朴实歌风,《古今和歌集》的平明、优美、纤细歌风都不相同,这就是和歌史上的三大歌风。《新古今和歌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新古今和歌集》唯美倾向强,浪漫梦幻的色彩较浓,并且色彩感和画面感强烈;
②很多的作品都大量带有“出世之情”,形成了幽玄②淡雅的歌风,在消极之中带有一点余韵,使人读过之后能感到若干回味;
③歌作技巧上出现了“本歌取”,把古代歌的一部分改为自己的新歌,就是所谓的“歌咏他人所未咏之心”,“将古人的语言赋予新的生命”。
一般认为,《新古今和歌集》过于讲究技巧从而流于虚饰,缺少诗的要素,但后世很多有名的歌人和歌论都证明肯定了《新古今和歌集》表现技巧的高超性,尤其在“情景交融”和“因景抒情”上达到了新高峰,其歌风更加的丰富多彩,也使和歌更容易被各阶层接受,对日后和歌的普及和繁荣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5.江户时代的和歌
从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开始到1867年明治维新的近300年,称为江户时代。在这个时期“町人”(市民)也就是新兴商人阶级成为生产力的新起力量,也成为创造文化的核心力量,町人文化取代了武家文化。和歌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期,尽管已经在民众中有了深厚的基础,但却还没有成为江户典型的文化——“町人文学”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着贵族文化的若干要素,没有反应民众的需求,没有描写民众的生活、思想、心理,也未能成为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典型的文学形式。
江户时期的和歌缺少时代文学的特色,也不能反应当时的时代精神,当时的歌人大多沉浸在幻想的精神世界,与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有一定距离,典型的表现就是当时著名的歌人大多数汉学者和国学者而不是庶民或町人,他们不想亲近民众,民众自然也不理解他们。到了江户末期,歌坛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三、日本和歌对唐诗的吸收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期,而唐诗也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从唐贞观四年(630年)起日本开始往唐朝派遣遣唐使,到唐太和八年(894年)年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正式任命了13次遣唐使。这些遣唐使从唐朝带来了大量的器物和书籍,其中就包括唐诗。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作者试图用歌谣来证明书中记录的神话及传说的真实性,说明古代歌谣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两本书皆成书于8世纪,当时中国正处于唐朝(618年-907年),而且都是用汉字书写的,作者也是汉学家,所以书中的歌谣不可能没有受到唐诗的影响。
《万叶集》编撰于8世纪末,书中的和歌也全是用汉字书写,分类主要分为杂歌、相闻、挽歌。而杂歌和挽歌正是出自中国《文选》的诗歌分类。
平安时期文化中心阶层的贵族文人醉心于对唐文化的模仿。天皇下令编撰了多部汉诗集,当时编选的《文华秀丽集》和《怀风藻》里有大量近似唐诗风格的作品。随着唐诗的大量引进,不可避免与和歌发生碰撞。日本人在学习唐诗的同时感到了文化上的压抑,在经过大量模仿之后,悟出只有和歌才能表达日本人的情感,唐诗毕竟是外国的诗歌。所以和歌又重新回归到文化的中心,《古今和歌集》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和歌作者也尝试改革和歌,把唐诗引入和歌,就产生了“句题和歌”。所谓的句题和歌就是以一句唐诗为题,把这句诗的内容化为一首和歌。如《古今和歌集》193首“望月兀自悲,秋天非为我—人。大江干里,秋歌上③”,源自于白居易的《燕子楼》“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人长。”这些尝试丰富了和歌的词汇和创意,对和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体现了唐诗的影响力。
镰仓室町时代,汉学方面,周弼选编的唐诗选本《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简称《三体诗》在日本影响很大,并得到了十分广泛而长期的传播。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三体诗》还出了很多的注释本和解说本,对传播唐诗起了很大的作用。《三体诗》本身就是以唐诗为范本的作诗教材,很多日本歌人读了《三体诗》之后,把作唐诗的方法引入到作和歌中,有些文人还主张用和歌按日本人的习惯表达出唐诗的意境,让不懂中国文化的日本人能体会唐诗的情趣。
江户时代,儒学取代佛教处在主导地位,唐诗也因儒学大师的提倡受到重视,形成了学习唐诗的一个高潮。当时最广为阅读的是《唐诗选》,《唐诗选》中收录的李白和杜甫的诗最多。日本学者太田青丘在《日本歌学与中国诗学》中谈到为何尊崇李杜:和歌过于局限于自我的趣味境界,缺乏悲壮、崇高的气魄,而汉诗具有雄浑、悲壮的风格正是诗学中“志”的反映,也正是和歌所缺失的。李杜的诗,特别是杜甫的诗具有忧国之志的高远格调。当时的歌人汲取了唐诗的“诗言志”的思想,弥补了和歌狭小境界的缺点。
从日本人接受汉字时起,日本文化的发展就无法脱离汉文化。同样从日本人接受唐诗起,日本文学就和唐诗紧密相连了。
注释:
①日本文学史上一种时代划分说法,主要是指大和、奈良时代.
②日本文学史上一种重视言外余韵、幽邃情趣的理念.
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8:古今和歌集.日本:岩波书店,1958,140.
[1]宋再新.千年唐诗缘——唐诗在日本[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0):92-117.
[2]彭恩华.日本和歌史[M].学林出版社,2004(04):1-88.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and Japanese waka
Li Fe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12020, China)
Since four years of tang dynasty, Japan mass input Chinese culture to the tang dynasty sent regulations, tang poetry is introduced into Japan from then on.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exchan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this part of the exchange is accepting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So, Japanese literature i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form of poetry, and song, also cannot leave the influenc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dynasty poems; Chinese poetry; waka; accept
I207
A
1000-9795(2014)09-000063-02
[责任编辑:刘 乾]
李 斐(1981-),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西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语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LB12-08)成果。课题名称: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对日本和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