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
2014-04-17黄海燕
黄海燕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办公室,江苏无锡214028)
江苏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
黄海燕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办公室,江苏无锡214028)
地方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离不开正确的办学定位。江苏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江苏的高职发展在政府层面必须加强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在学校层面必须注重个性培养和技能训练,在院校之间必须走强化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道理。
江苏高职教育;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决定》不仅从宏观上要求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加强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分类指导,同时还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作了进一步的界定,重新划分了我国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不仅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了,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如何分类指导正确定位,差异化发展办出特色,必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江苏高职院校发展总体现状与问题
自1999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江苏高职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11年底,江苏高职院校已从1999年的 16 所发展到2011年的82所。其中包括15 所国家级示范( 骨干) 建设高职院校、21 所省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22 所一般性公办高职院校和24 所一般性民办高职院校。从地区分布分析,其中苏南地区55所(苏州12所、无锡10所、常州6所、镇江3所、南京24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67%;苏中地区13所(扬州5所、泰州3所、南通 5 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6%;苏北地区14所(徐州4所、淮安3所、宿迁2所、盐城3所、连云港2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7%。在校生70余万人,居全国首位[1]。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地区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
尽管苏南、苏中和苏北的13个地级市都兴办了高职院校,但各市高职院校数量与人口数的关联度不高,主要与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高相关性,特别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除了省会城市南京,江苏省的其它地级市所拥有的高职院校数基本与该市的经济发展总量呈高度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和无锡市,其所辖的区县市基本都有一所高职院校,如苏州市下辖的昆山有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和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市有沙洲职业技术学院,太仓市有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吴江市(现苏州市吴江区)有吴江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市所辖的宜兴市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阴市有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高职办学与依托行业定位特色发展不足
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往往会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和行业背景,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如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以食品科学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食品科学及相关专业群,是她的特色;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领域的优势非她莫属;常州服装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均是围绕纺织和服装的有明显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类似的还有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但纵观我省现有的82所高职院校,这样行业背景的学校所占比重不大,多数高职的多数专业都是通用型的。共有的机械、电子、化工、模具及计算机等工科类和文秘(涉外文秘)、英语(商务英语)、日语(商务日语)、韩语(商务韩语)、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经贸、经管、会计等社会科学类专业千校一面,专业雷同,与新技术、新兴经济和创意产业等地方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很小,甚至完全脱节。
(三)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同质化现象愈来愈严重
一方面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适龄入学学生的减少,很多高职早在多年前就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贪大求全,盲目做大办学规模,在专业设置上一味迎合招生市场需求[2],什么专业好招生就上什么专业,以至于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几乎遍布每一所高职院校;另一方面是一些高职院校在前几年的两轮“迎评促建”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应对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目标过于集中在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方面,从而弱化了对自身办学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的发扬和学校个性化品牌特色的凸显,人为地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导致了同质化现象。
(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和课程设置口径狭隘
在以就业为导向、项目教学为主导的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简化高职培养目标的倾向,少数高职的教学甚至出现“专业知识+技能证书”的简单组合,忽视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和教育的本来属性——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培养,高职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器”,而不是培养成人。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单一, 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没有学校自己的定位,片面错误地进行订单培养,简单地满足企业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较少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作为人的全面培养。
二、江苏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办学理念理解偏差
办学理念是指对办学定位与职能的认识,是对办学本质的理性思维,它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价值判断。反映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展望的哲学基础和精神文化。它不仅引领学校的办学思想,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体现学校的独特魅力而且渗透在学校每一个成员思想意识中,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奋斗目标,并逐渐形成学校鲜明的个性特色[3]。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首先是办学理念有了偏差。具体说来,一是在学校教育中,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态环境,既接受了文化知识的熏陶,又得到了技术技能的训练,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二是没有真正做到专业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没有做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没有真正做到“围绕市场办学校”、“围绕产业办专业”;三是缺乏“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教学质量观和特色品牌意识。高职教学局限于校内的质量监控,质量评价没有让行业、企业参与进来,缺乏企业用户和社会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四是一部分高职的人才培养仍偏重于学科型而忽略了职业型、岗位型,仍偏重于理论型忽略了技能型,仍偏重于学术型而忽略了应用型。
(二)培养目标定位偏差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来说,就是依托地方的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面向区域社会发展,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二是专业设置定位的偏差,没有密切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状况,适应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而重点保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需求, 没有很好地考虑独资、合资、私企及乡镇企业的需求, 忽略了针对性、适应性、稳定性, 没有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变换趋势及国家经济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 缺乏超前发展的眼光和胆略。三是师资结构定位偏差,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而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决定了对教师队伍的特殊要求, 既是教师, 又是工程师, 既有丰富的工作实际经验, 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四是服务对象定位偏差,江苏的高职院校分散在各个地级市,由于所属的部门不同、系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 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内容特色不同,往往导致服务的范围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因而服务模式也应不同。
三、江苏高职院校分类发展思路与对策
高等学校分类与特色发展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类与特色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宏观指导。在对高职特色发展与分类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借鉴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和日本的“产学结合”等有益经验做法,结合我国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江苏高职院校可以按“示范骨干类”、“高新园区类”和“普通高职类”进行划分,并以此作分类指导和特色定位发展,从而寻找到江苏高职差异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继而全面促进江苏各类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一)加强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个领域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应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在强调政府行为为基础的制度环境中,形成了集中管理与强制服从的模式和倾向。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管理部分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架,造成差别经济背景下对高等教育进行差异化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未受遵循。高职教育是具有明显地方性特征的教育类型,基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各地区经济发展重点、资源分布情况存在差异这一基本实情,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应该有不同的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4]。
(二)注重个性培养和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的办学出发点同样要回归到培养人、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来。高职教育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与成长,同样历经了知识技能培训到素质技能培养再到今天的人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校凭借什么才能够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凭借它所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一个单位是靠生产零件获得社会的认可,这个单位就是工厂;如果一个单位是为社会提供某一种服务,那么这个单位可能是公司;一个单位只有培养人,这个单位才能称为一个学校。所以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回归到这个本位。无论是谈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管理,谈我们的社会服务,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出发点都应是培养人。高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什么叫高技能人才?就是除了岗位需要,还要强调培养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人。
(三)强化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
定位理论最早是由艾尔·李斯和杰克·特罗提出的。20 世纪70 年代他们从营销学的角度,把市场“定位”描述为: “确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将通过何种营销方式、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在目标市场与竞争者以示区别,从而树立企业的形象,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企业差别化发展的过程,如何通过特色定位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并显示差别。”自此以后,定位一词被广泛使用[5]。20世纪90年代“定位”一词进入我国并迅速运用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校的特色定位是差异化发展的前提,差异化发展是特色定位的结果。江苏高职的特色定位和差异化发展必须放在高等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当然这种特色定位和差异化发展也要自成系统。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类型,还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培养目标等都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是一个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江苏高职的特色定位是为了更好地差异化发展。
[1]2011 年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韩旭东,杨 韬,李俊鹏.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5.
[3]张新科.江苏省高职院校办学现状、理念、特色和目标的综合分析[J].高职教育研究,2007,(2).
[4]朱卫国.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实现“五个转变”[J].江苏高教 2004,(1):31-34.
[5]赵学义.江苏地方高校的差异化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8) .
(责任编辑朱旗)
G710
A
1003-8418(2014)05-0146-03
黄海燕(1971— ),女,江苏金坛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201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高职特色发展与分类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