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与教师对策

2014-04-17靳蓬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院校

靳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主渠道。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实现,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如何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和必须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思政课的重视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之一。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想理论战线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从而使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有了最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落实标准、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使得思政课的教学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坚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诸多困境,任重道远。高职院校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长远谋划,积极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教师在思政课教授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1.社会环境复杂化。从国际范围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势力借助网络等各种媒介加紧对中国进行西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灌输,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冲撞白热化。在国内,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期,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化的世界、转型期中国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道德观念。如何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国情,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是思政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思政课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大学生在公共理论课方面的表现以及公共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应该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观察分析。”

2.课程定位边缘化。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和理论研究,但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重要标志。受困于严峻就业形势和企业苛刻的招聘标准,许多高职院校办学围绕市场转,甚至只围绕就业市场转,就业率成为办学的唯一指挥棒。部分校领导和教学部门急功近利,片面注重职业技术教育,认为只有专业教育才是学生的就业之本,是学校保证生源、扩大知名度和维系院校运转的不二法宝。日常教学压缩课时,大班合班授课普遍,怠于师资引进和培养;削减实践教学经费和项目,懈于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科研立项方面倾向专业课特别是骨干特色专业,思政类课题立项难、经费少;思政课教师缺乏科研机会和钻研意识。由于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被严重边缘化、弱化,直接影响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

3.学生基础薄弱化。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录取线逐年下降,甚至某些省市高职院校为了获取生源,实行登记入学,生源质量问题突出。高职生文化基础差,理论功底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必要的持续关注和科学分析,易以个人的狭隘经验和偏激结论来判断社会,易对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许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专心听讲、滥竽充数、早退逃课的学生大有人在;还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课到考试时临时突击一下就行了,平时认真听讲是在浪费时间。另外,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会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他们关注自我的发展仅限于就业和职业设计,对自身的思想政治目标缺乏明确的要求和规划,认为平时认真学习思政课对自己的前途也没多大帮助,不如看看外语和计算机课程,多拿几个“证”,“思政课无用论”在高职院校泛滥。

4.教学效果空洞化。思政课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用较少的课时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十分不易的。由于师资建设的不足,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少有时间研究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规律。不少教师囿于自身视界,无法将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知识内容陈旧,教学语言平淡,满堂灌现象严重。再者,由于缺乏实践项目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实际体悟的机会匮乏,导致部分学生死记硬背、部分学生断章取义、部分学生不理不学,使得思政课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落空、教学效果空洞。

三、思政课教师的应对策略

当前,思政课在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中艰难前行。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思政课教师集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于一身,是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职院校思政课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承认教师的主动地位、保证教师的主导性是提升思政课效果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格魅力是师之魂、学识魅力是师之骨。思政课教师要努力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研究新问题,找到新策略,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

1.政治素质过硬。当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任何科学理论都无法在工人头脑中自发产生,只能来自外部灌输。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观点、政治立场和思想道德同样不可能在大学生头脑中自发形成,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而否定主渠道的灌输作用。课堂理论教学仍然是思政课的主要传授形式。在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有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功底,有清醒而正确的社会认识,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把坚定的政治引领放在第一位;密切联系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生活,以教学大纲为标准,灌输引导相结合;防止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入课堂,避免为追求课堂效果而哗众取宠,为讨好学生而随波逐流,削弱主渠道的作用,丧失正确的政治立场。

2.教学内容适当。目前使用的教材,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隐现。网络时代,大学生会在第一时间获知大量的未经过滤的社会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关注,但以他们的年龄阅历和理论基础,难以完整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这时,如果教师能够适量进行深度剖析和主动讲解,契合学生关注热点,就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思政课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照本宣科,有意无意回避社会问题,甚至敷衍搪塞,这种态度不仅对学生思想境界、理论素养的提升于事无补,而且无法解决学生内心的矛盾、困惑和冲突,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更加迷茫,加剧学生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消融思政课的初衷。教师应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学科发展的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新思想、新观点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互动交流,解疑释惑,确保实效。

3.教学手段丰富。有学者指出:“如今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简单的、注入式的方法,使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已很困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认真研究思政课教学中凸显的新变化,采取更加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思政课实效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会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科学选取视频资料,丰富拓展课程内容,图文并茂,使学生形象感知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教师还可以大胆尝试互动式教学法,如讨论式、案例式、专题式等,精心设计互动题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辩释中解题,在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独立意识,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

4.强化实践教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为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学校条件和专业特色,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进行调研走访,让学生认识社会,消化理论。同时,将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带进课堂,运用理论解释解决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分辨是非,适应社会,使思政课接地气、获实效。

5.考核体系科学。传统思政课以知识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知识为考查重点,过于重视卷面得分的评价功能。随着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使用,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师可根据社会热点和专业特点,让学生写论文体会、调查报告,以及采取小组讨论、品行操守、期末考试等各种方式。总之,将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课程持续的关注;将定期考核和随机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将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切实保证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全国有一千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是中国未来新产业工人的产出地,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是宣讲和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是思想教育的主课堂和主渠道。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增强新能力,拿出新方法,为祖国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