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4-04-17谢东锋丁云春
谢东锋 丁云春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农牧业生产布局受海拔高度的限制,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期长,单产低,牧区绝大多数牧民仍过着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原始游牧生活。①目前,西藏农牧业产值仍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但因科技文化落后,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增加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使农牧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所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对西藏这个农牧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立足西藏本地农业实际,认真总结全区职业教育经验,学习并借鉴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和成功经验,积极摸索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对提高藏区农牧业从业者的素质、实现藏区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边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藏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藏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西藏地域宽广,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环境差,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规模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目前西藏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高等职业院校3所,其中1所高职院校和5所中职院校有涉农专业,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观念、文化理念、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以及教学模式等存在问题,藏区农业职业教育远远滞后于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同时,受固有思维的影响,与其他职业教育专业如旅游、财经等专业相比,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困难。如何夯实西藏的职教基础,保障师资和实训条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操作层面破解发展难题,成为摆在各农业职院校面前的问题。
二、西藏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科教观念落后。观念的现代化是一切变革的先决条件,广大藏区农牧业从业者较低的科技素养及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极大延缓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藏民族群众长期受小生产方式、宗教观念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轻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需求和评价普遍较低,学生及家长“学而优则仕”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同时,毕业后从事的农业相关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这也是藏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2.文化教育基础薄弱。西藏地区依地形地貌可以分为藏北高原区、藏南谷地、藏东高山峡谷和喜马拉雅山地等类型,这些区域的生产方式简单,生产力落后,社会及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较为迟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基础薄弱。
3.教师的数量、质量难以保证。西藏海拔高,自然气候恶劣,区外的优秀毕业生很少愿意长期扎根藏区,本地职教专业人才较少,优秀的农业职教专业人才更是奇缺,离职和跳槽率普遍较高,教学质量难以稳定。西藏职教队伍中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但本地涉农企业、行业较少,培训、锻炼机制不健全,专业教师很难做到与时代要求同步,更难以与西藏本地的农业生产实践同步。
4.实践教学面临诸多困难。西藏职业教育起步晚,绝大多数院校的实践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实践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不健全,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教学的需要,很难展现现代农业的整体状况,学生实习的效果较差。同时,西藏本地的社会容量小,涉农专业需求较小,专业人才容易达到饱和,导致专业寿命较短,许多专业无法持续办十年以上,专业积淀很容易断层,新建的实验实训场所的质量和数量都很难与当前教学相匹配,造成实训资源的浪费。此外,校外实习基地少、档次低,不能满足实习学生人数和质量的需求。这些制约因素直接影响了农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制约了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实践教学缺乏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和评价,个别教师随意删减教学内容,也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充实,教学过程简化,教学效果不佳。
5.教学模式落后。西藏职业院校对于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模式多采取拿来主义,全盘吸收,较少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地区区情;部分好的教学管理模式因与藏区实际有较大的差异,无法复制,这些问题导致教学计划制订不合理,课程的开设与改革没有自成体系,教材选用与地方实际差异较大,教材编写缺乏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指导,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过分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岗位针对性不强。
三、西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加大科技观念的传播力度。藏区农牧民的生产管理观念落后,生产力低下,轻视教育,这与职业教育本身没能较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群众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在广大农牧区树立职业院校毕业生依靠所学农业知识致富的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示范户的事迹,使农牧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让他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使学科技、用科技逐步变成他们的迫切需求,使职业教育成为帮助他们迅速脱贫致富的驱动力。
2.稳定及发展职教人才队伍。要培养了解农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技术、高效率解决教学和农业生产领域内问题的职教教师,关键在于相关政府部门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吸引优质“双师型”师资,吸引更多的区外优秀教师到西藏任教,加强西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充实藏区职业教育人才储备,鼓励少数民族精英投身职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的本土化水平。加强对口支援,选派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藏区担任专业教师,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或专业基地进修、学习,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校本教研,研究和解决本校的实际问题。通过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向社会聘用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降低培养成本,提高教育的综合效益。另外,适度提高优秀教师的工资报酬,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精神嘉奖,在职称评定、生活待遇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3.大力发展农牧民短期职业培训,打好职业教育基础。农业职业教育应灵活办学,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业余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多规格、多层次、开放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职业教育新体制。与当地支柱企业、行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尽快为广大藏区培养一批掌握如温室蔬菜栽培、花卉栽培、经济林生产、畜牧兽医、农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的农村科技人才,鼓励他们不断更新技术和知识,做到因地制宜、因需施教、学以致用、用以致富。通过这些农牧民的致富示范作用,改善西藏职业教育环境,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正面评价,争取广大农牧民的理解、支持,使更多的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4.完善实践教学平台。(1)长短线专业互动。加大西藏本地长线专业如作物栽培、林业、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力度,适当缩减每年的招生量,做到细水长流,而对一些短期需求旺盛的专业如设施农业、农畜产品加工等专业,可以扩大培训范围和力度,依托行业和企业的实训条件完成人才培养过程,把学校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长线、重点专业建设上,做到重点发展、以长带短。通过对长线专业的积累以维持整个农科专业持续的生命力,等长线专业的实践场所达到设施完备、队伍整齐、运行规范、管理一流后,带动整个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2)重视实践基地建设。针对西藏本地涉农行业、企业少、规模小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在学校层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加大与企业合作建设或自身基地建设的力度,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3)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的相关动态。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以实验课为主的实验教学、以生产实训和顶岗实训为主的实习、以专业劳动为主的劳动课、以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②突出生产实训和顶岗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设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培养学生面对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如通过召开座谈会、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检查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定期组织教学督导组对实训课、实训报告、课程设计等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督导,对参加校外实训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定期开展实训课督查。建立教务处巡查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评估制度、优秀教学奖评审制度等,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和监控,制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规范实践教学考试管理,强化实践项目的审核,建立一套科学、权威、系统、操作性强的监控体系,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量化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质量。
5.探索适合西藏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的新途径。从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客观认识西藏职业教育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了解农业职业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的区别,不盲目照搬和追赶其他地区或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合西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道路,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少数民族农业职业教育。(1)开发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西藏的农业生产结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资源条件与其他省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西藏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应更具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到西藏特色,加大自编教材、讲义的编写力度,开发乡土教材,使学生所学的农业生产知识与实际需要无缝对接。在专业课程中,加大园艺、作物、林业、畜牧、兽医等专业课程的开发力度,适度开发具有代表性的选修课,保证合理的课时计划,用典型案例与配套实训基地支持、引导选修,探索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新模式。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增加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③学校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保证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不仅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还要借鉴学校围墙外的乡土教育教学方法。④灵活运用课堂讨论、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加强技能沟通,提倡先进信息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如引入项目化教学,及时跟踪涉农行业先进科学技术,体现岗位技能要求,重视现场教学,使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学校相得益彰,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3)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实施。首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及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逐渐推进,因材施教,既要培养优等生也要照顾后进生,兼顾中等生。⑤根据西藏本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选择综合性、实用性的学科课程,有效开展情境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强调精讲多练,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完善实训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教育评价。教师通过多样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对农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了解农业行业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变化,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情况的比较。通过直接、有效、客观的评价,来判断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接纳与融汇程度,为后续培养做好参照。
西藏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面临很多问题,要加快藏民族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就要从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客观认识全区职业教育的差距,积极探索适合西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西藏地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牧业技术进步的需求来不断调整、完善。
[注释]
①旦巴,晓红,次仁旦达.论西藏职业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西藏科技,2008(7):28.
②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2):70.
③斯确多吉,索朗斯珠.浅谈西藏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对策[J].教育探索,2002(1):108.
④王国超.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基于教育“三要素”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2(8):58.
⑤潘春胜,刘聃.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热”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