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17郭莉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会计专业会计人员

郭莉莉

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高等院校的系统化专业教育、社会办学机构的资格考试培训教育及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教育、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并存,这种培养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满足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各层次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各会计主体的需求也由原来的有会计“人员”到现在的有会计“人才”。这种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对各级教育机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院校如何改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变化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会计人才规划》的制定实施,是推动会计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会计行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会计人才规划》明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其中“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会计人才的创造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等内容说明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应的各教育机构包括地方院校也以此为契机着力开展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地方院校纷纷重新定位,逐步转变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用技能的培养。

(二)会计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变化与调整的要求

随着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完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新的会计事项层出不穷,我国会计准则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成一体到与国际会计准则日趋接近的发展历程。1993年基本准则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革历程。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现行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准则内容涵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相应的,与会计相关的经济、税收法律规范、内部控制等相关法律规范也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革。从2007年到2013年,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改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一系列税制的改革与调整涉及的会计及其相关处理都要按新的规范实行。而相关法律规范随着经济事项的发展还会不断调整修正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具备前瞻性和国际视角,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三)提升会计人员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

目前,经济主体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由专业化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上。会计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足够宽泛的知识储备量、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人员应该作为企业管理的参与者,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诸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相关法规繁杂多变,因调整范围和目的不同,既相互协调又各具特色,会计人员应在各项法规之间进行权衡,在力求使用会计语言尽可能正确反映复杂的经济现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法制意识,以免所反映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由于其他经济主体的非正当竞争而受到侵害。《企业会计准则》在对某个会计事项的处理做出规范时,考虑各个行业及经济主体的特点,有很多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供选择。各个单位、各个不同的时期以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会计事项的性质、会计处理的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这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对实践进行总结提高。

二、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双缺失,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伴随教育改革的大潮流,各地方院校较长时间内都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并不乐观。虽然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应用型会计人才,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大多数毕业生没有达到预期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职业技能只懂皮毛,与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工作,各地方院校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模式,试图培养既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又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时间上如何安排、实践教学如何实施、相关管理能否配套到位等问题突出,理论与实践不同步,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很多院校都是先安排理论讲授,把实践教学集中在最后的第四学年。这样安排的好处就是实践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衔接协调,但是却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三年的理论学习中,所学的会计专业及其相关知识达十几门甚至更多,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对实践内容不了解,理解理论知识困难;等到实践教学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又会遗忘一部分,再加上知识的更新,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具备应有的动手能力,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及其相关知识也随时发生变革。而四年的大学教育不可能完全与其变革同步,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紧跟会计变革步伐,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经验和执业能力。然而,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仍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利于会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不能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

经过严酷的高考,学生们走入大学校门,大多数学生填报专业时盲目性强,对所学专业懵懂不知。由于兴趣导向不同,学生们对知识的领悟力和接受度也会千差万别。感兴趣的同学,课堂的大锅饭教学不能满足其需要,而兴趣不足或对本专业不喜欢的同学学习专业知识已显吃力,更别提实践动手能力了。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和师资配备上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并不能有针对性地小班或小组授课,教学内容不灵活,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最终的“产品”——毕业生很难适应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注重实效,实践教学必须落到实处

为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地方院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作为主导内容,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具体方法如下:

1.专业课程与相关岗位挂钩,理论与实践同期推进。实际工作中,除会计管理人员之外,其他会计及其相关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是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依次递进的,一般情况下,一门专业知识在一个学期完成学习任务后结业。如果实践课程滞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所以,可以考虑将专业课程学习与对应的主要相关岗位实践同期完成,这样学生就会知道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怎样派上用场的,从而激发求知欲,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在学习应收款项的相关内容时,将实际工作中如何开设与此有关的账户,与此有关的经济业务如何在相关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进行确认计量,与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如何在相关财务报告中披露等相关实践内容同步学习。当然教学时间有限,不需要每一部分专业内容都同步进行,可考虑实际工作中各单位普遍性进行教学设计。

2.专业教师走出去,把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请进来。

财政部在制定的《会计人才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当前,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大量学生在校期间走进企业实习很困难。如何改变现状,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地方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是制约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瓶颈。考虑制订专门的可行性计划,使专业教师真正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不定期地承担实质性的工作。这样教师把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累积应用到教学中的同时,还可以就相关知识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为企业提高会计及其相关工作的理论知识提供帮助,实现校企双赢。其次,不定期聘请企业的会计及其相关人员到学校中,让他们带着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课堂。这些问题远比案例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学生们透过这些问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了解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实质,加深对会计及其相关职业的认识,学会用会计语言了解数字背后的信息。在理论与实际的碰撞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育成为经历,为走上工作岗位储备丰富的实际经验。

(二)从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转变为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及其相关法律规范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大学里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更。例如,关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所发生的运输费用抵税问题,原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可以按运费单据的7%抵扣进项税额,但从2013年8月1日开始,交通运输企业从原缴纳营业税改缴增值税后,一般纳税人所购货物运输费用抵扣进项税额问题具体分为三种情况:如果是接受铁路运输部门运输服务,还按原办法执行;如果是除铁路运输部门以外的其他运输单位提供的运输服务,提供服务方是一般纳税人的,按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的增值税额抵扣,也就是运输费用(不含税)的11%;提供劳务方是小规模纳税人的则按税务机关代开的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抵扣进项税额。上述的变化对刚刚毕业的2013届学生来讲,必须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其他渠道继续学习。可见,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远比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在每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前布置知识提纲和与此相关的前沿信息,让学生借助现代化手段自学预习,了解该部分知识在理论和实务中的研究状态和应用情况,让他们带着问题进教室;同时,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会计相关知识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地方院校也有出类拔萃的学生,也会走出行业精英,只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同样会为社会输送高端人才。在第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过后,根据实际情况,从第二年开始对会计及其相关知识兴趣浓厚、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培养其综合能力。可以为这部分学生专门配备专业导师团队,团队成员既包括校内专业教师,也包括校外专家,使之成为高端会计人才。同时,通过这些学生的学科带头作用,提升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接受能力偏弱的学生,重点培养其职业技能。可以缩短专业知识的授课时间,降低专业知识的难度,加大实践内容,使其成为专业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就业目标锁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专业技能要求高,但太复杂的业务基本不会发生。例如,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实际工作中主要发生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在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不涉及,即使涉及也是简单的事项,而其相关的会计处理却复杂难理解,学生不必对此花费大量时间学习。

总之,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先后修订并实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均推行无纸化,这表明不论会计人员管理制度还是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都走向了规范化和高要求。作为地方院校,必须将改变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措施落到实处,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各层次会计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会计专业会计人员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