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华侨与新四军的革命关系——以李清泉、李子芳先生事迹为例

2014-04-17林宜湘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1期
关键词:叶挺清泉李子

林宜湘

一、福建是我国的重要侨乡,是新四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华侨人数众多、遍布世界,无论他们身处何方,始终与祖国骨肉相连。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海外华侨们积极组织华侨志士回国参战,他们冲破重重阻力,历经艰险,奔赴抗日前线;广泛动员侨胞们慷慨解囊援助祖国人民,共赴国难,坚决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福建是我国的重要侨区之一,且多数福建华侨旅居在东南亚地区,由于亲缘与地缘的关系,福建华侨回国参加抗日的热情极大,新四军一组建,就吸引了众多的福建华侨志士回国参战,与祖国人民一道抵御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新四军是由我国南方八省经过三年游击战争艰苦考验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福建是新四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四军组建时共有10300余人,编为四个支队八个团,而福建即组建两个支队(第二、三支队)、四个团(第三、四、五、六团)共5300余人,占新四军总数的一半以上。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屡建奇功、威名远扬,海外华侨获悉,无不欢欣鼓舞,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给予巨大的支持与援助。正如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在致海外侨团的信中所说:“抗日战争以来,我海外侨胞热心救国,早著丰誉”,不仅“时赐物质及精神之援助”,而且“踊跃参加本军工作,前线敌后以及后方各部门,均有我侨胞之足迹”[1](P11)。 福建华侨的新四军情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建华侨由于地缘与亲缘关系而对新四军怀有的特殊感情,同时,在新四军的革命大熔炉里,培育出了不少优秀的华侨指战员,传颂着一个个华侨英烈的动人故事。

二、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华侨齐心抗战、功垂千秋

抗日战争的爆发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卫国的斗志,广大福建华侨的抗日救国热情空前高涨,许多爱国华侨组织发动侨胞们筹募了大量捐款和药品等物资,积极领导东南亚各国华侨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如在滇缅公路上抢送战略物资支援抗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成绩辉煌,功不可泯,为后人世代敬仰。

(一)菲律宾华侨领袖李清泉、颜敕夫妇克服重重困难,倾力支援祖国抗战、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等抗日武装

菲律宾著名华侨领袖李清泉出生于福建晋江,13岁南渡菲律宾,18岁接替父业,后陆续创办“李清泉父子公司”、“中兴银行”等实业,为人正派,在菲律宾侨胞中声望卓著,连续七届担任菲律宾马尼拉中华商会会长,被称为“侨界柱石”。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李清泉毅然决然地肩负起领导菲律宾侨胞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7月16日,菲律宾华侨各界代表商议成立“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以下简称“菲侨抗敌会”),李清泉被一致推举为主席,“菲侨抗敌会”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南洋地区最早的抗日救国组织。李清泉鉴于南洋各地区华侨的抗日行动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两次致函陈嘉庚先生,建议成立一个筹赈总机构,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区的抗日救国行动,以便更有成效地支援祖国抗战。通过他和陈嘉庚以及印尼的庄西言等华侨进步人士的不懈努力,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李清泉、庄西言被推选为副主席。“菲侨抗敌会”和“南侨总会”的首要任务是筹集款项支援祖国抗战。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李清泉亲自兼任菲律宾华侨“捐款委员会”主席。与此同时,马尼拉中华商会还动员华侨妇女界,组织成立菲律宾华侨妇女慰劳分会(以下简称“妇慰会”),“妇慰会”主席是李清泉夫人颜敕女士,他们为救助难民和伤兵筹集款项和缝制救伤袋。在李清泉夫妇的组织和动员下,至1940年底,仅三年多时间,菲律宾侨胞献捐共达菲币1100余万元,捐款位于南洋各地华侨之冠,极大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在抗日战争中,李清泉先生始终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殷切希望海内外同胞及各派政治力量团结一致、携手抗敌,同时他深切关注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新四军,大力帮助新四军筹款筹物。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尚处于弱势地位,且经常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掣肘甚至攻击。李清泉夫妇站在早日击败日本帝国主义、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对中共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加以支持、寄以希望,表现了爱国侨胞的民族大义和高尚品格。

然而,李清泉夫妇的抗日爱国行动却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无端猜忌,肆意攻击他们是“受共产党的鼓动”,并扬言要加以“查办”。国民党为此大兴问罪之师,暴露了其为一党私利竟置民族利益于不顾、不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动本质,极大地伤害了广大侨胞的爱国热情,阻碍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历史步伐。

李清泉夫妇坚持的信念是“不分党派,一致抗日”,“凡是枪口对准日本的,都是好人”。他们不顾重重阻挠,顶住压力践行心中的信念,支援抗日战争、支援中共及其领导的新四军。李清泉先生在病重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将10万美元遗产赠作抗日经费。在他的激励下,菲律宾华侨社团和他的生前好友又为此筹募到40万美元捐给祖国。海内外同胞都盛赞李清泉是个“临终不忘救国的人”。

1940年10月27日,李清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联名给李清泉家属发出唁电:“马尼拉李清泉先生家属礼鉴,清泉先生在美国旅次仙逝,惊闻噩耗,悼惜良深。菲岛华侨子弟赖李先生之提示参加本军者,皆忠勇绝伦,至本军之战备,荷李先生之倡导,复捐助有加,崇德报功,感念无似,特此唁电,请希节哀为国为盼。”[1](P109)说明了李清泉夫妇坚持投身抗日救国的影响之大,更展现了李清泉夫妇为维护民族利益所经历的坎坷与磨难。

(二)先烈英风传千古——新四军华侨将领李子芳的革命之路

李子芳1910年5月出生于福建石狮的一个华侨家庭,其父旅居菲律宾以经营小店为生。李子芳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为谋生路,年仅14岁的李子芳被迫随同乡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岷里拉谋生。他最初在一家商店里当学徒,后得到亲友的帮助,以半工半读的条件进入岷里拉中西学校读书。入学不久,他接触到一些进步书刊,深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当时正值国内大革命高潮,李子芳毅然于1927年回到祖国,他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寻找革命真理,积极投身于反抗旧社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大革命失败后,李子芳不畏艰险,继续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生运动,抨击黑暗社会,并在学校中秘密传播进步书刊。由于参与进步活动,他被学校当作“激进分子”逐出校门,但他并未动摇自己的信念,继续寻找革命的正确道路。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李子芳经厦门互济会介绍前往漳州参加红军,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参加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二万五千里长征、东渡黄河的东征、出师泰陵的西征以及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与洗礼。李子芳于1937年10月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月底,他率领30多位党政军干部告别延安,经西安、武汉抵达南昌,迅速投入到新四军的创建工作中去,对新四军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作出了贡献。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干部高度的原则性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成为青年军人的楷模。

李子芳十分关心华侨青年战士,当得知陈惠、石昂等华侨青年战士对工作环境感到不适应时,李子芳带着他们在军部直属连队召开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加深彼此沟通,使华侨青年战士得以很快适应工作坏境,投身于革命事业。刚从泰国归来参加新四军不久的华侨青年战士陈子谷接到家中来信,要求其迅速返回泰国继承父亲的遗产。一些领导对这件事不置可否,而李子芳则认为对待爱国华侨青年战士应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中大胆使用,他向叶挺军长建议:让陈子谷以叶挺军长秘书的名义回泰国为新四军筹款募捐,同时处理自己继承遗产的相关事宜。叶挺军长采纳了李子芳的建议。陈子谷返回泰国后,果然不负众望,广泛动员当地侨胞为祖国的抗日事业出资出力,他共为新四军募得6万美元,并将父亲留给自己的遗产卖得20万元一并汇给新四军作为军费。叶挺军长对此大为感动,在《抗敌报》上撰文赞扬陈子谷是“一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爱国赤子”。陈子谷倍受鼓舞,更加积极而笃定地投身于抗战事业。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机关及直属部队九千余人突遭国民党八万反动武装的重重包围,李子芳此时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不久,身体还很虚弱,但他坚守职责,带病率兵突围,无奈寡不敌众,不幸落入敌手。由于叛徒的出卖,李子芳被俘后很快暴露了自己的组织部长身份。不久,他与军长叶挺、第三支队司令员张正坤、敌工部部长林植夫等新四军指战员一同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在上饶集中营,李子芳起初被囚禁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李村的一座牢房中。他的隔壁即关押着军长叶挺。李子芳机智地寻找机会与叶挺传递纸条,向叶挺汇报狱中其他同志的情况,并表示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直到牺牲的坚强决心。他拖着病弱的身体,坚持在狱中开展革命工作。他积极对其他被俘同志进行革命气节教育,要求同志们不要悲观失望,切不能丧失革命的原则和立场。为了隔离新四军主要干部与其他人员间的联系,1941年7月,李子芳被转移至石底监狱。在石底监狱,李子芳很快设法建立了狱中的秘密中共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他与支部委员黄诚、徐锦树等总结了皖南事变的惨痛教训,他十分坦然地对同志们说:“我从被捕的那天起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可惜我为革命做的工作太少了。”他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并影响着狱中其他的新四军指战员们。

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李子芳始终泰然自若,英勇不屈。1942年春夏之交,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攻占金华,逼近上饶,上饶集中营决定向闽北转移。4月23日,国民党特务在匆忙撤退前,竟然使用残酷的毒杀手段,将李子芳等新四军主要干部秘密杀害。就义时,李子芳年仅32岁。

三、福建华侨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和新四军将士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由于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民族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在海内外同胞的不懈努力下,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闹剧不得不收场,使团结抗战的大局得以维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福建华侨并肩携手,同李清泉、李子芳先生一样,披肝沥胆、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共产党、支持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有力地促进了祖国统一和抗日战争的进程,为我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福建华侨的新四军情怀,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岁月流逝,情怀依旧,愿福建华侨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和新四军将士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永绽光芒。

[1]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华侨与新四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叶挺清泉李子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清泉醋业
李子有多少
石上清泉
奔跑吧!李子柒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思路不同解法多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