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研究——以广西桂中北地区为例
2014-11-20史海燕
史海燕
随着美国“硅谷”的崛起、“第三意大利”飞速发展和中国中关村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突飞猛进,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共同关注。中小企业集群在促进市场发展、容纳就业人员、提升区域整体经济综合实力、加快驱动创新战略的贯彻实施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广西现在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国家发展战略、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高层次战略的强力带动,在十八大时代背景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创业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形成桂中北地区(包括柳州、来宾、河池、桂林等地)的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态势。这样有利于加快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桂中北地区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优化,有利于广西推进城镇化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推进桂中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
一、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
2011年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截至2011年12月,广西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的小型、微型企业法人单位共有12.4万家(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占全区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8%。据统计,2010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3627.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56.7亿元。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广西呈现出以北部湾为第一梯次的率先发展区,西江经济带为第二梯次,桂西资源富集区为第三梯次的梯级发展。为了将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紧密相邻的城市组团发展,打造成为继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又一重要经济增长极,2013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印发《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进柳州、来宾、河池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举措。
(一)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截至2013年6月份,柳州市内资和私营企业共31739户,新登记内资和私营企业2987户。其中中小企业2.6363万户,注册资本481.5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1万人①数据来源由柳州市工信委提供。。柳州市中小企业广泛地分布在房地产、服务、制造、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2012年柳州市中小企业的产值为1600亿元①数据来源,由柳州市工信委提供。。截至2012年底,桂林市共有2.5万多家中小企业,其中在桂林市6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小型企业445家,占72.2%②数据来源,由桂林市工信委提供。。桂林的这些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电子信息、矿产冶金、竹木加工、建材和水电等产业,并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客车与汽车配件、医药和生物制品等若干产业集群。河池市截至2012年12月底共有中小企业6575家③数据来源,由河池市工信委提供。在第一产业内部,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糖蔗、桑蚕、水果、水产养殖等特色现代种养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制糖、丝绸、水、酒等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改变了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单一结构模式。在第三产业内部,特色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文化、特色旅游等服务产业发展迅速。来宾市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4538户,从业人员91449人,注册资本1136111.3万元。在行业的分布方面,占据前几位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物流、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业。
(二)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特征
1.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比重大。以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全区12.653万家企业中,小型企业有2.5万家,微型企业9.85万家,中小微企业占据全区企业的比例高达 97.95%;全区大、中、小、微企业的比重为0.19:1.86:19.82:78.13。2010年广西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353.8万人,占据全区企业法人从业人数的86.2%。其中柳州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据全区的10.76%;桂林14.74%;河池4.19%;来宾3.05%④数据来源,2010年广西统计年鉴。。从2012年开始,广西决定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5大工程。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民生服务等微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15年,全区微型企业将达到10万户。到2015年,广西自治区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企业将达到1万家以上⑤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信委中小企业网。。目前柳州、桂林、河池、来宾4个地级市的中小微企业已将近62000余家,按照桂中北地区现有的中小微企业比例,未来可以预计,桂中北地区中小微企业将在7万家左右。将占据全区中小微企业60%以上⑥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广西统计年鉴推算。。
2.中小企业集中在传统行业,集群现象初现。柳州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机械及关联协作配套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茧丝绸产业集群。桂林市的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有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旅游等行业⑦数据来源,2013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来宾市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茧丝绸、石材加工、民族医药、汽车(机械)零部件、建材、造纸、交通运输、仓储与物流、商品批零、餐饮、矿产品、农产品初级加工等产业。河池市的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商品批零、餐饮、矿产品、农产品初级加工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茧丝绸加工、绿色长寿食品、建材、矿产品加工等领域,中小企业较多⑧数据来源,由河池市工信委提供。。
3.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在西部地区的桂中北,企业竞争激烈,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本地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细小市场,往往是围绕资源型产品,做好其中的细分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更快更准地进行小批量、多样化生产,生产方式比较灵活。目前桂中北地区的中小企业普遍围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就业容量大。
4.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在全国各个地区不断重视中小发展环境创造这一外界环境下,桂中北地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创造条件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氛围。柳州市在2012年出台了《柳州市中小企业上台阶培育计划》,每年从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县域发展资金中安排1500万元作为保证金与金融机构合作,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融资扶持。桂林市同样也实施了“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成立了桂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发放微型企业财政扶持资金。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中小板上市。来宾市也出台政策积极鼓励中小企业上规模,积极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发挥园区作用,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提高集聚水平。
二、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
(一)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总体仍然发育不足,水平较低。目前桂中北地区拥有的中小企业数量约为62000余家。小微企业总体数量偏少,规模以上企业少,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从布局和发展水平来看,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与发达地区相比,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小、发展慢的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11年6月末,广东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户数达100.92万户。”[1]两相比较之下,尽管桂中北地区在广西境内算中小企业比重较大区域,但是与发达地区一比较,差距甚大。对广西桂中北地区而言,存在着以下问题:(1)待遇不公。由于长期的“重国有、轻民营”观念和对公有制经济、对非公经济“厚此薄彼”的做法,桂中北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一直没能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最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国务院“新36条”、广西“新38条”虽然赋予了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很多领域的“市场准入平等待遇”,但是由于配套政策不全、缺乏具体细则,非公经济的“国民待遇”仍然还有许多障碍,在许多重要领域还没有取消或进一步降低行政壁垒。(2)市场准入高。根据调查,大部分民营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都遇到了层层阻挡的 “玻璃门”,很多投资领域对非公经济投资主体来说还是一道道“玻璃门”、“弹簧门”,看得见,摸不着。在现实中,非公主体、民间资本(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水利、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领域,兴办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等社会发展领域,仍然受到多方面限制,致使民营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批发零售等市场自由度较高的行业上。(3)税费负担重。税负偏高的现象,挫伤了部分非公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阻碍外来投资的热情。对于本地非公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在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政绩考核的评价机制下,县(市、区)政府对外来投资者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相当大的优惠,但对本地的非公民营中小企业却一律实行严审高价、应收尽收,人为地造成内外不公,内外有别。
(二)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缺乏区域性产业衔接,无法形成高端集群。从桂中北地区来看,各个地级市之间存在严重的产业重复问题。往往是某个产业好,大家就一窝蜂上,导致粗放经营严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来进行市场角逐,重复度高。产业链短、档次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不高。初级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能力弱,企业很难应对当前成本上升,很难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有色金属产业,基本上还是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原料型粗加工产品为主,有色金属延伸产品几乎空白。茧丝绸产业,基本上还是以生产白厂丝为主,绢纺、织绸、印花、印染、丝绸服装生产及贸易等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还是空白,产业优势没有很好发挥。
表1 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产业范围一览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桂中北地区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中小企业普通集中在低端同类产业中。这种低端集中和低端锁定、同质化现象导致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存活率低,抗风险能力差,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未来可以预计,在桂中北地区如果没有切实实行产业转型,将无法保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并且无法实现区域内的互补互融。同时也要看到,有一些企业也有转型升级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三)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桂中北地区普遍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金缺乏、技术人才不足。缺乏进行产品研发和设计、市场开拓、品牌创造与维护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同时本身也没有财力来承担产品研发、产品营销推广、知识产品申请与保护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往往集中于资源型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在桂中北地区,也缺乏创新的科技人才,科技投入强度低。“2011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加1624.4亿元,增长2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但是2011年广西R&D经费为81.0亿元,投入的强度比为0.69%”[2]。同时,由于桂中北地区地理接近,企业间交流频繁,人员在企业间流动较多,容易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仿冒、抄袭现象就会层出不穷。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推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创造、营销渠道打造等之类的事务,区域内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孵化器建设都严重缺乏,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没有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深化了桂中北地区企业对低端路径的依赖,弱化了科技创新能力。
(四)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仍然感觉融资困难,利率过高。融资难是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桂中北地区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企业税收减免、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依托中介机构、鼓励发展小额金融公司发展等政策。但是在我们走访的70余家企业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所取得的结果显示,仍然有众多企业家感觉贷款手续复杂、银行贷款利率高、信用额度有限、需要找关系等众多限制。当前对桂中北地区而言,中小企业之所以存在融资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1)没有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对中小企业信用没形成统一评价机制,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银行放贷有顾虑。(2)缺少适应民营企业融资特征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特征是“急、频、快、小”。企业规模小,资金需求量小而频繁,贷款金额偏小、周期短、频率高,银行贷款成本大。同时,中小企业贷款相对于大企业贷款风险高,因此现行的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本身决定了它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3)融资渠道单一。目前国家对民间金融还没有完全放开,金融对中小企业难以形成有力支持。
(五)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普遍感觉用工难。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人工成本的上升已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条件、诱人的工资、齐备的保障,对桂中北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要提供“包吃包住”、“按时双休”、“购买五险一金”、“提供加班费”、“设置娱乐设施”、“拥有便利的交通”、“提供培训机会”、“提供上升空间”等无疑将使本来就生存艰难的中小企业更是感觉雪上加霜,而这些保障的缺位就导致员工流动性极大。
三、桂中北地区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对西部落后地区而言,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重招商引资,轻视中小企业创业培育的现状。因此,加快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首先要从解决“国民待遇”问题入手,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国务院“新36条”、广西“新38条”落到实处,加快解决体制性、政策性障碍问题的步伐。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确立中小企业的应有地位,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政策,让本地创业者能享受和外来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契机。要切实落实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在遵守同税制的前提下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税收优惠。真正狠刹乱收费、乱摊派,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下大力气扶持那些发展潜力大的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促进本地传统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中小企业内生性增长和创新。要想实现桂中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广西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实现这“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必须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基于该区域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利用经济的后发优势,缩短经济发展的一般阶段,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3]要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内生性增长,更多地实现“造血”功能。但是当前市场动力不足、需求下滑、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以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税负偏重等问题都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带来了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大中小企业主和中小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中小企业主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要引导中小企业依托桂中北地区鼓励发展的产业来合理布局,避免低端化恶性竞争,努力实现中小企业从靠资源、靠环境、拼成本转变到讲创新、重环保、有效益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从经营低端产品不断实现内生增长,逐步走向高端产品。
要着力引导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我国集群内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依靠行业协会带动集群式创新、依靠核心企业带动集群式创新、依靠政府主导技术创新平台带动式创新[4]。对桂中北地区而言,首先是要加强本地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通过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功能,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发挥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联合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其次是完善技术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要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依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再者是要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只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协同创新,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分享外部资源的优势,迅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同时可以将不同主体的优势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集合起来,达到耦合状态,最终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
(三)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与发展。由于工业园区具有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行政成本低和投资成功率高的优势,已成为加快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同时,产业聚集也会形成规模效应,使得园区企业同时衍生各种资源。“专业化的分工和产业联系的邻近,使供应商与客户的沟通更加便捷,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而且还可衍生出新的产业,使园区内的企业分工更加细化,协作更加密切,也就能提高集聚度,更加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5]由于工业园区很容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因此它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其中不少工业园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苏州的工业园区就是园区建设的典型。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园、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等也同样为产业的集聚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对于桂中北地区来说,要依托已有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发展一些特色产业集群。依靠产业上下游关联带动作用,大量发展配套及关联产业,力争形成以产业园区为中心的生态型产业链条。比如柳州的汽车工业和汽配产业就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并辐射到来宾市和柳州市所辖县。同时在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培育上,要着力形成综合竞争力,形成产品结构优化、价值链条较长、有自主品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集群。
(四)引导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与协同发展。《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着重指出“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达到‘1+1+1〉3’的效果”。要实现这点,首先是要让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优势互补、共存共荣、共同发展,这也是区域间开展经济协作的内在要求。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利益是多个经济协作主体历经反复博弈后形成的,它既不同于区域整体利益,也区别于各个区域合作主体的自身利益,它是一个求同存异的竞争与合作的过程,通过合作将不协调和对立限制在良性互动的可控范围之内,以实现区域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也只有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才能使桂中北地区各市自我定位准确,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上中下游联动的既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共生”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不同种属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并认为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6]。要实现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合理共生,首先是夯实共生单元。如果把区域中小企业看成是一个共生体,那么参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地方政府、金融及中介机构和它们各自拥有的资源性要素 (信息、技术、营销网络、资金、政策等)毫无疑问就是共生单元。其次是要实现桂中北地区中小企业的优化共生,就必须从自治区层面建立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在内的区域范围内最有效的中小企业共生环境。同时自治区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发挥纽带作用,通过积极的内引外联,着力培育富有差别而又有合作关系的共生单元,营造中小企业集群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各个市中小企业集群之间的关联度和共生度,最终提升桂中北地区持续、稳定、强大的发展能量。
[1]付航.广东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各异,市场环境趋紧[EB/OL].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8/05/content,2013-10-28.
[2]袁红叶,史海燕.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J].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3]沈开艳,陈建华.试论西部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2,(6).
[4]张文强.集群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南洋师范学院学报,2013,(1).
[5]芮世春,王永富.产业集群视角下皖北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与皖北经济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12,(6).
[6]张小峰.区域创新系统的共生机制与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