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获得的模块化建构
2014-04-17朱许强
朱许强
一、教师资格证获得的现状
(一)发达国家教师资格证的获得
在韩国,由于教师已正式成为国家教育公务员,任用考试更显激烈,竞争者中教育硕士并不少见,即便如此,考试的通过率也只有20%~30%。正是如此严格的把关,才保证了真正一流的人才进入教师行业。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的起点学历为大学,高级资格证书和大多数州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还需要硕士学历,且证书需要不断更新。
德国教师资格证书分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和正式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大学毕业后,需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成为见习教师;之后要从事一年以上的教育实习,实习合格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时获得的教师资格身份还是“候补教师”,经试用期后,成为正式教师;任教后2~3年内进行一次教师终身制的考核,合格后即可成为终身教师。
而日本的教师资格证书由都、道、府、县颁发,分为三种:普通许可证、临时许可证、特别许可证。普通许可证又可以分为:专修、一种、二种许可证;普通许可证没有失效期,不被吊销,终身有效;但要取得高一级的普通证书需要进修相应的学分。
(二)我国教师资格证获得的现状
我国师范类院校中的师范生通常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三门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都能获得教师资格证。
尽管各地方教育部门设置的教师资格准入门槛有高有低,但与发达国家的教师资格证的获得相比较,我国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仍然非常低。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宁夏师范学院的师范类学生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三门课程的考试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如果非师范类的学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其程序也是相当简单,申请者与自学考试的学生一起参加自考科目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为南开大学出版的自考教材《教育学》《心理学》,1999年版)的考试并通过,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且不说教材版本陈旧,教师教育技能也尚未达到教师准入的水平,更谈不上教育理念的培养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因而,许多学医的学生、学护理的学生以及函授大专生都很容易地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对于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模块化建构的探索
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可与其他职业资格,如注册会计师、临床执业医师、律师资格的获取相比较,显得容易太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五条中指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因此,教师资格证应提高准入门槛,实行模块化运行方式。
我校在2012年伊始,就对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师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按照三大目标领域将课程模块化分割,结合各专业的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建立了“必修+选修+免修”的运行方式。具体内容是:对模块实行学分制,规定每个小模块不低于36学时,为1学分,共18学分;结合各专业的实际,在模块中如某些小模块已经在专业学习中开设过,且学生已经获得学分,则可以免修。只有修满学分并达标,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确保师资质量。
(一)教育信念与责任模块
教育信念与责任模块主要有教育理念与当代教育思潮、学科教育新进展、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理念与当代教育思潮。教师教育理念是对教师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经历了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和专业发展化三个发展阶段。知识本位时期,具备丰富知识的年长者即可成为教师;技能本位阶段,注重对教学技能的培养,以教师能力发展为目标,强调教师传授教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发展化阶段强调教师是具有专业性要求的职业。从理论上讲,现在的发展方向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但实际上,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停留在技能本位阶段,甚至是知识本位阶段,从中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讲课、作业布置以及考试形式就可见一斑。因此,教师教育必须转变理念,顺应教师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目标取向从“半专科”走向“专科”,内容选择从“粗放”走向“精细”,功能定位从“无限”走向“有限”,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建构”,重新架构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无论是教育还是学习理念、方向错了,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教育视野的拓展、思想的更新和方法的改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育观念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之一。任何教育都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
现代教师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呢?学者们提出了诸如赏识教育理念、问题意识理念、注重过程教学理念(人本学生观、综合课程观、发展评价观)、主体性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意识、教育研究意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和“无立场”教育理念等。例如,我校在开设教育理念与当代教育思潮模块初的指导理念,是应体现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的三条教育基本理念: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并通过教师教育培训和自我教育的途径来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水平,使准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不要离开教育理念的指导,只有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才能与学生的学习紧紧联系在一起。
2.学科教育新进展。该模块旨在让学习者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特点与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与时代发展同步,在教学中能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和研究意识。
3.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与法规模块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要求、基本理论、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在教育中做到依法治教。
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种职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为重大的职业。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教育作用。而个别教师违背职业道德,逾越社会底线的行为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师德问题在这个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中屡屡成为公众的“冷话题”。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应高于其他许多职业。
教师职业道德模块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概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等,可以根据该模块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者的日常表现、档案记录的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考量。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班级管理。
1.教育知识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再详述。教育测量与评价模块主要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针对教材编写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试卷,并对试卷的质量做出评价;能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智商、能力等的测量结果;能以多元智力结构的相关理念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教育科研方法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得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立足于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教育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改变传统的、以教育投入及条件为内容、主要依据经验判断的评价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证据为基础的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是国际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使得教育的变革更加精细化、实证化和可操作化。因而,教师如果不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先进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就很难提高研究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教育实践仅停留在经验层次上。
2.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大力开展学校及社会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体系,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这一职业,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素质教育的落实、教育者自身的优化,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和主动成长,有益于校园的和谐、社区的安定及社会的文明。设置该模块的目的就是通过准教师将来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的认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非理性;情绪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意志多一点坚强,少一点脆弱;行为多一点理智,少一点冲动;人生多一点成功,少一点失败。
3.性健康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模块在许多省份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但是性健康教育模块在目前国内的任何一份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中还不曾见到。性健康教育模块的开设,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对性知识的了解,加强准教师自身的性责任和性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准教师将来能够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性教育,使学生免受性侵害。校园性侵害案件所暴露出的问题就是性教育的滞后和不足,而且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大众对教师队伍的素质,甚至教师的品格都产生了怀疑。
性是人类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千年历史中敏感避讳的话题。在历史上,人们或是崇拜,或是压抑,或是观望,或是幻想,从而上演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对性知识的掌握和对待性的态度则是性健康的基础,它们作用于性行为,对日后的性功能障碍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以及性生活满意度将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危险的性行为带来的严重后遗症,如堕胎、性犯罪、艾滋病等更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教师,性健康教育是我们不可以回避的,更是回避不了的,它跟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坦率面对,才是对下一代人负责任的表现。
4.班级管理。该模块主要涉及班级管理的概念、内容、功能与目的、原则、地位与作用、常规管理、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管理模式与方法,以及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因为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管理经验丰富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教育实践与体验模块
教育实践与体验模块主要包括教师语言、书写技能、教育实习与教育见习。
1.教师语言、书写技能。教师语言技能主要是普通话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书写技能主要包括“三笔字”的练习,“三笔字”即粉笔字、钢笔字与毛笔字。
2.教育实习与见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
该模块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一是听课,由于每个老师的上课方式并不相同,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必须观摩10~20名教师的讲课,主要学习老师如何引入、如何设置问题、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传授知识等;二是备课,由学习者先细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确立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整理教学思路写出教案,经指导教师反复修改,直到合格后方允许登台授课;三是上课,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每节课进行录音,课后一起与老师探讨,查找不足;四是批改作业,一方面锻炼学习者的耐心与细心,另一方面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整个教育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8周。
总之,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化运行是我们为探索提高教师资格准入门槛和教师教育水平迈出的一大步,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将有待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