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承接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2014-04-17张小勇
张小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湖南是中西部地区对接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开放区的前沿。随着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湖南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2011年10月,包括衡阳、郴州、永州3市在内的湖南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正式批准,成为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湖南继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又一个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为对接东部产业转移,湖南加速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提升承接实力,筑巢引凤。在不到2年时间,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共153个,总投资2059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35个。仅2013年1-10月,湖南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769个,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52.89亿美元,同比增长38.9%。目前已引进富士康、台达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达131家,湖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年均50%的增幅飞速增长。[1]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新型工业化和富民强省的重要推力。承接产业转移既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也需要包括人才在内的软环境的支撑。湖南在加速推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2 所、中职学校613 所、职业培训机构1129 个,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 所、中职学校25 所,分别排全国第6 位和第8 位,并组建了25家省级职教集团,基本形成了与湖南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中、高职院校体系。2011 年,全省中、高职在校学生数达151.6 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13 万余人次。[2]应该说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在全国还是走在前列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湖南在工业强省和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1.培养规模不够庞大,难以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数量需求。职业教育的招生和毕业生去向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近年来,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和受人口出生政策的影响,职业教育学校招生首当其冲,部分职业院校生源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学生数量出现递减趋势。统计显示:湖南中、高职生源都进入了历史低谷期,2012年湖南高考报名人数35.2万人,比2011年减少2.6万人,相对生源高峰2008年下降了34%;2012年湖南初中毕业生69.4万人,相对生源最高峰期2005年下降了45%。[3]并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湖南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湖南职业教育面临发展壮大与生源不足的矛盾,从而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其次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职业院校对满足本省承接产业转移人才需求贡献率不高的矛盾突出。与湖南相比,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在企业用工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发展前景方面更具优势和吸引力,加之湖南与上述经济开放前沿毗邻,以及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仍然秉承传统劳务输出型办学理念,服务地方经济意识不强,从而导致很大数量的湖南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流向沿海其它省份,造成本省技能人才短缺。
2.专业设置和培养质量不够优化,难以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结构需求。湖南职业教育近年来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对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但由于受原有办学基础和师资的影响,湖南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转移产业对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以承接产业转移的湘南示范区纺织业为例,目前一些转移的纺织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不断加快,永州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形成了以香港丽宏、台湾承阳等纺织服装企业为龙头的毛针织产业集群,引进过亿元的轻纺鞋企达20多家,成为湖南最大外向型毛针织产业基地和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鞋业品牌生产基地。衡阳也在启动服装时尚创意城建设,打造“时尚硅谷”。而湖南纺织行业本土职业院校少,特别是湘南地区具备条件开设较高层次实用型服装设计、生产、管理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多,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转移产业的需求。其它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优秀技能人才也都存在较大缺口。伴随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大,来湘投资兴业的企业愈来愈多,转移企业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一些世界500强的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企业、集团总部经济逐步转移湖南。与此同时,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兴未艾,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应用于工业生产。这都对湖南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发展不均衡,难以满足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湖南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首先表现在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全省72 所高职高专,70%集中在长株潭地区。这种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形成了制约。以湘南示范区为例,湘南地处湖南最南端,交通便捷,是湖南的南大门和珠三角产业转移进入中西部地区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之一,2011年被批准成为国家层面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后,湘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成果丰硕,仅2013年前10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达到30亿美元,占全省的半壁江山,近3年来湘南3市共引进产业转移企业逾3000家,占全省的37.3%。[4]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湖南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板块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湘南地区转移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据测算,未来3-5年,湘南3市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达150万左右,每年新增需求量在30万左右。目前湘南3市承担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学院8所、中职学校160所(含技工学校),2012年中、高职毕业生不足8万人,即使100%在湘南3市就业,也只能满足1/4的需求,人才缺口大。其次,湖南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还表现为中、高职院校发展不协调,中职学校基数大、高职院校数量少,影响湖南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难以满足转移产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湖南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创新办学机制、提升发展内涵、增强服务地方产业意识,实现湖南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和满足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
(一)创新办学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1.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面临当今日趋激烈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和职业教育发展竞争,湖南职业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举措,最大限度地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支撑。所谓“走出去”,是指办学水平突出的示范型湖南职业院校与某些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的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由湖南相关职业院校负责提供师资和办学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学生入学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到湖南所在地企业就业。实施走出去联合办学,一方面可以发挥湖南职业教育自身优势,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落后地区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解决当地人员就业,从而实现双赢。“引进来”是指,针对自身职业教育生源日益萎缩的趋势,湖南职业院校在加大本省生源挖掘力度的同时积极向周边其它省份辐射,扩大湖南职业院校特别是骨干高职院校的外省招生规模,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外省学生来湘就读、毕业后在湘就业,从而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多技能型实用人才,实现湖南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但湖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湖南省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末,湖南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976.06万人,占劳动力人数的24.8%,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为579.29万人,占外出就业劳动力人数的59.4%;小学文化程度为87.56万人,占9.0%;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为265.23万人,占1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6.99万人,仅占3.8%。[5]可以看出,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空间很大。并且当前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增长趋缓的新形势下,湖南职业教育应该创新办学模式,以承接产业转移人才需求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企业订单培训,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企业需要”的原则,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特别是抓好农民从业资格培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服务地方产业转移人才需求。
(二)抓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1.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承担承接产业转移用工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任,湖南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内涵。一是加强职业院校校园建设。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办学体制,破解职业教育办学的经费难题,建设美丽校园。推进职业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职业院校教学和管理方式科学化、现代化。二是加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离不开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双师型”教师才能教出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所以,必须建立高效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外出进修;建立校企合作师资培训机制,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使广大教师“既拿教鞭,又拿扳手”,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以实践检验、丰富和修正课堂理论。打破职业院校用人门槛,聘请企业的行家里手和某些领域的技艺传承人进校当兼职教师,解决新专业、新领域实训教师缺乏的现象,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三是依托校企合作提高职业院校产学研水平,增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和综合竞争实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培养更多高素质优秀技能人才。
2.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教育。因此,湖南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应当启动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使职业教育办学标准化、规范化,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湖南职业教育品牌。要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首先要建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监测机制,定期发布湖南承接产业转移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专业等相关资讯,为湖南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直接依据。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湖南各类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标准、质量体系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价和督导机制。标准制定要有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多方参与,共同制定包括各类职业院校校园建设、师资建设、不同类型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与实训等在内的各领域和环节的具体标准指标。成立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相关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监控督导机构,定期对湖南各职业院校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通过评估督导,促进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1.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湖南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走职业院校与转移企业全过程多模式的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子。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招生、施教和促进毕业生就地就业,做到校企融合全覆盖、每个环节都有企业的参与;形成校企共建、企业入驻等多种形式的校企捆绑式办学模式,使“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零距离对接,培养承接产业转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针对湖南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需要坚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以对接产业转移倒逼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又依托落地的转移产业促进当地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建立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健全中、高职院校合理衔接和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各层级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服务地方产业。
2.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意识。为了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大量人才需求,湖南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必须实现由“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转变。为此,湖南各类职业院校的办学者、管理人员和教师,必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积极主动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支撑保障。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宣传发动力度,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广大农村、街道社区,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耐心细致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工作,转变人们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实现职业教育生源稳定可持续。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改变过去劳务输出型办学模式,在办学所在地的产业转移企业建立相应的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和实习基地,引导毕业生就地就业,主动融入到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中去。总之,湖南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办学理念转变、校企融合发展和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化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留住优秀毕业生,服务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
[1] 彭雅惠,朱智,邓晶琎.前10月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769个[N].湖南日报,2013-11-28-01.
[2] 李让恒.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湖南职业教育巡礼之一[J].湖南教育(中),2012(7):18.
[3] 姚学文.湖南2012年中职招生35万人 高职人数减少[N].湖南日报,2012-02-29-04.
[4] 邓晶琎,朱智.首届湘南投洽会郴州举行[N].湖南日报,2013-11-29-01.
[5]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EB/OL]. http://www.hntj.gov.cn/fxbg/2010fxbg/2010jczx/201005/t20100524_77061.htm, 20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