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2014-04-17沈丽君
沈丽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机制,是人们用某一熟悉领域的经验来认识和理解其他新鲜或抽象领域的现象的大脑加工和认知过程。来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语言中的隐喻是隐喻性思维过程的产物。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能力,它可以使学习者在目的语的文化世界里自由驾驭语言,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如果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不了解与目的语文化紧密相关的人文价值观、社会取向、历史渊源、交际规则等,就会造成理解障碍,从而导致交流失败。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教授文化内容。
一、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任何文化的变迁和发展都会在语言系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隐喻既植根于语言、思维,又植根于文化,它是一个语言社团文化和经验的积淀,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隐喻本身是文化的组件,是一个民族文化浓缩的精华,能够折射出文化的点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自然包含有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意义,每个隐喻背后都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都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而脆弱的部分。[1]
1.隐喻根植于文化中,体现了文化。
隐喻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内容,如社会总体价值观、宗教信仰、审美取向等等。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建构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其现实基础是人们自身的体验和生活经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隐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并最终制约着隐喻概念的生成。[2]如在中国古文化中,因为蛇常常出没于阴湿隐蔽之所,形状柔软委曲,因此常被用来比喻女性。而在西方文化中,因为蛇经常来无踪、去无影,行动隐秘,所以被认为代表了精明、狡猾。
隐喻的概念系统与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反映了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几千年下来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天吃饭,解决温饱问题是人们的头等大事。在解决吃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吃”文化在中国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吃是承受、是获取”这个隐喻系统在如下得到了体现:“吃惊”、“吃官司”、“吃不消”、“吃不住”、“吃罪不起”、“吃软不吃硬”、 “不吃那一套”、“吃一堑长一智”、“吃香”、“吃亏”、“吃苦头”、“吃冤枉”、“吃得开”、“吃里扒外”、“吃工资”、“吃利息”、“吃国家”。[3]
2. 文化影响了隐喻的形成和发展
隐喻思维和隐喻概念体系源于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一定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的。脱离了这种文化环境,隐喻就无从形成。这是因为隐喻的基础是概念,人们常用具体或熟悉的事物或体验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许多重要概念都来源于具有文化性质的体验,所以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一种新生的或抽象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隐喻思维和解读。
同时,隐喻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有些被遗弃淡忘,有些则更加活跃。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 LIFE IS A DRAMA这个概念隐喻。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年青一代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生更像戏剧。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把这个隐喻应用得淋漓尽致。一项研究表明,现代年轻人在公众场合表现的自我与和亲戚朋友在一起时的真正自我不一致,他们学会了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学会了演戏。如:
You need to psych up for performance, but keep cool during them.
You need to get it together and clean up your act so you can come on strong and come off the way you want to.
句中“psych up”意为“做好心理准备,把戏演好”, “keep cool”意为“不受其他事件影响,表现个人的喜怒哀乐”, ”get it together”意为“做好准备,将所有保证演出成功的因素同时都调动起来”, “clean up your act”意为“救场”, “come on strong”意为“成功地完成演出”, “come off the way you want to”意为“在按照希望的方式演出”。这些与戏剧表演有关的一些表达方式,被青年人用于日常生活,以突出其戏剧性。[4]
二、当前文化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有两种教授文化的方式。第一是教师就课文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做出解释,如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这样的。第二是通过国家概况、文学、诗歌等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来教授。但两者的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前者教授的文化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容易引起混乱。后者则往往缺乏深度,只停留在对高层文化(如文学艺术、历史等)事实的罗列或描述,不能发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如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是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言教学。[5]
文化教学中引入隐喻教授方法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目的语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
三、如何在文化教学中运用隐喻教学
1. 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教学
根据Hanvey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区分,文化教学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阶段。初级阶段多揭示与表层文化有关词汇的文化背景和语义,中级阶段放在文化习俗方面,高级阶段偏重知识文化,应以提高文化意识、文化素养为主。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隐喻在词汇层次上,特别是多义词的运用。理解词汇演变过程中隐藏和揭示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词汇handicap的构词形式是由hand in cap 复合而成,此词源于一种十分古老的物物交换形式:手放在帽子里”hand in cap”。两人需要物物交换时,便请一公断人确定所拥有物价值较小的一方应补偿对方的数额,最后又以伸手到一顶帽子里抽签的方式决定成交与否。到17世纪后期,英格兰有一种赛马活动就是按照这一原则来安排的,即由裁判员决定让比较强壮的马负载额外的重量,以使势均力敌,机会均等。所以其意义引申为从“物物交换” “赛马”。随后“handicap”便自然而然地被引申,用以指称形形色色的“障碍”或“不利条件”继而用作动词,意即“妨碍” 或“使…不利”。 过去分词 “handicapped”被广泛地用作委婉语,指称“残废的”。中级阶段要侧重对文化习俗的学习,学习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对比,挖掘导致差异的根源。高级阶段应以隐喻知识的介绍为重点,比如隐喻与思维或隐喻与文化或知识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隐喻了解文化等等。
循序渐进教学还要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相同到差异,由简入繁。例如在教授“LOVE IS JOURNEY”隐喻时,可以教授那些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的隐喻部分,接着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那些与汉语有差异的隐喻,并从深层次分析这些隐喻差异背后蕴藏的文化差异。这是因为相同的那部分隐喻是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体验,容易理解、记住并运用。以此为基础进而学习有差异的部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用已有的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是人类学习的普遍规律。
2.培养学生隐喻思维习惯,鼓励学生使用创造性的隐喻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并跨越母语和目标语在隐喻性认知机制的差异鸿沟。让学生了解目标语特有的隐喻认知机制并学习这种机制在语言上的体现形式。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的特性,逐渐培养他们的隐喻思维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应用到目标语词汇、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的学习上来。其次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表层的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培养其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除了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还应该鼓励他们应用创造性的隐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需要在充分了解文化和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运用隐喻思维机制,突破传统的概念枷锁,将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作品里面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大量地创造性地使用隐喻,为英国文学和文化留下了许多无价之宝。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新颖的隐喻,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激发灵感,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
3.把隐喻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现有我国的语言教学以教授学生正确使用语言为中心任务,而没有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并灵活运用隐喻。隐喻文化教学一定要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在隐喻文化教学中,除了讲解文化中涉及的隐喻现象和思维,还通过讲解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以及配套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例如,在英语国家的宗教文化部分必然要讲到《圣经》, 《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许多隐喻都来源于它。例如英语隐喻“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源于《马太福音》,耶稣鼓励他的门徒时即以盐做喻:“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在学习这个隐喻时,学生也同时学习了相关的词、短语等等。另外隐喻文化教学要将隐喻置于语境中进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1] 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5.
[2] 张磊.隐喻与文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7):46.
[3] 钟小佩.隐喻概念系统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7.
[4] 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1.
[5] 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 200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