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教法探讨
——以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为例

2014-04-17周建新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课通识人文

周建新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640)

引 言

通识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在西方,古希腊用paideia一词来表达,强调教育的人文性和自由[1],后来古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把这个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humanitas,同样强调了教育中的人文属性[2],现代英语则用humanities或liberal arts来表达相似的意义。中国古代也很注重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通识教育。《周易》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即是说观察天道自然,可以了解四时的运变,观察人理伦序,可以用来教化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指人文精神。孔子的门徒所学的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就属于人文通识教育内容。可见古代中外都很重视通识教育,强调人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到20世纪90年代,根据形势的需要,中国内地开始酝酿在大学中对大学生加强通识课教育。不少学者痛感中国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课缺失带来的危害,纷纷呼吁在大学中加强通识课的教育,尤其是人文通识课。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痛陈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存在的 “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 ,轻人文 ;重专业 ,轻基础;重书本 ,轻实践;重共性 ,轻个性;重功利 ,轻素质。此外,还有“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 网情荒于人情,精 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他指出,大学教育中的这些弊端主要源于“轻素质,主要是轻人文素质,轻视了教育要教化人与塑造人这一‘在明明德‘的本体性功能,而过于追求功利主义这一社会性功能”[4],因此他提出“现代大学基于人文教育上”的观点[4]71,呼吁人们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认为 “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他把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文、史、哲;2)艺术;3)中外文化的现代精品(主要是对文科类的学生而言);4)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4]71

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试点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8 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此后,我国的大学开始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即通识课教育问题。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 32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到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第二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 截止 2008 年,中国内地已有 100 多所大学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可以说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到今天,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课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常识了。因此,如今的问题就不是呼吁和提高意识,而是如何设置、评价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通识课教育中人文通识教育课的教法问题。

一、人文通识教育课怎样教

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建设到今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中,国人对通识课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查询中国期刊网以及博士论文数据库、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有关大学通识教育课的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共达600多篇,说明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来了国人相当的重视,并多有研究和讨论。综观这些论文,主要涉及5个方面:1)介绍国外经验或对比国内外做法;2) 对通识教育课的历史、现状的概述、总结或对未来的展望;3)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设计和评价研究;4)某门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案研究;5)某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介绍和总结。这些文章中还未见有一篇是研究通识教育课的教法的。可见,通识教育课的教法问题目前还基本没有人给与关注。

诚然,每门课都应该有符合本课实际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必门门课程都统一用一种教法,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然而,通过对某一校的人文通识课进行调研,对该校人文通识课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即使粗浅,但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尤其在目前还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情况下。本文即是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从实践中而非从理论上探讨人文通识教育课的教法,以期获得启迪。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全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的调研,目的在于探察:1)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人文通识课有几种教法;2)这些教法各自特点和效果如何?3)目前的这些教法其缺点是什么,怎样改进?为使调研全面和深入,本课题成立了6人调查组,其中5人*这5位学生分别是:杨奕琦,吕健,林予健,李小燕,以及张林燕。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在校本科生,他们有些本身就有选修人文通识课程,作为学生的他们在进行听课和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咨询时,其视角更为有利,其感受更为真实,其调研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调研组员们大家分工负责,分别在大学城校区和五山校区进行了调研,采取跟课听讲和询问选课学生的调研方式,调研成员每人负责听几门课和征询选课的学生,调研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目的、方法、教学课堂效果、学生反映等。

二、人文通识教育课两种教法的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2013年2月-7月)共开设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106门220个班;本调研组调研了其中的69个班共42门人文通识教育课,其中,中外文学或文化课17门,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17门,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等8门。根据调研,发现人文通识课大致有两种教法,第一是以教师在课堂展示的ppt为主要线索的口头讲述法;第二是以ppt为讲述线索,辅以音频或视频听看,然后进行分析的综合法,这类教法的课堂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在有视频片段浏览的课堂里,师生互动较多。文学文化类课程以及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主要采取以ppt为讲述线索的讲课方式;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课堂在ppt之外往往有音频或视频材料。

1.依赖ppt的口头讲述法。上课使用ppt,这似乎已成为了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标准和流行的教学模式,传统中师生拿着课本,以及教师不断板书的教学模式已经难得再见。从调研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人文通识课都使用了ppt辅助教学。其中文学文化课和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主要依靠ppt作为课堂讲述的线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ppt制作质量和教师讲述方法的极大制约。有些课堂ppt制作精美,有各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文物鉴赏》《集邮学》等课程。有些课堂除了有精美ppt之外,教师依据ppt的讲述要么逻辑清晰,思路通畅,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如《外国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文学景观》《美国社会与文化》《岭南文化》《中国情感文化学》等课程;要么从ppt列述的要点推延出去,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知识都信手拈来进行辅助论证或联想,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世界文化地理》《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要么把课堂讲述的某些内容与当今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相联系来论述,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如《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传媒与文化》课等。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以ppt为讲述线索的教学方法,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使用ppt教学的课程,其效果都较好。然而,也有少数依赖ppt教学的课堂出现沉闷、乏味的教学效果,这主要与ppt制作和教师的讲述方式有关。有少数课程的ppt制作比较粗糙、繁复或过于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少数教师的讲述在态度上一本正经,虽然严肃认真,但语气平抑,仿佛照本宣科,从头到尾显得呆板、生硬,纵使逻辑清晰,内容丰富,也很快使课堂陷入沉闷,令人瞌睡。原因很简单,教师自己不活跃,很难让学生活跃。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出现在文学课上。

本次调研也发现有几门文学文化类课程很少使用ppt,主要依靠教师口述和板书,依然能使学生兴味浓郁,课堂生气盎然,教学效果良好,如《英美文学与文化》等课程。其主要原因在于讲课教师的博学和良好的口才。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显然对所讲内容熟悉之至,对课程所属领域有全然了解和深入研究,凭着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学生折服。此时,对教学方法的考量似乎已显得次要,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学术修为和其表述能力。

2.使用ppt并辅以音频或视频的综合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出现在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课堂里。具体而言,影视和舞蹈类课程主要辅以视频材料,音乐类课程主要辅以音频材料。总体来说,辅以音频和视频材料的课堂往往比较活跃,教学效果普遍较好。如在音乐类课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先用ppt展示和介绍相关音乐知识,然后播放有关音乐范例,接着进行评述的教学方法。比如《影视音乐》课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不少影视音乐,包括电影、以及音乐剧如《天鹅湖》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和讨论,学生比较积极参与;同样,《20世纪西方音乐解读》介绍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等不同类型的20世纪西方音乐时就播放了相应的示例音乐,包括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表现主义音乐);特斯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诗篇交响曲》(新古典主义音乐);梅西安的《异国鸟》《图朗加利拉交响曲》(序列主义音乐)等,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互动讨论。《音乐剧赏析》主要以播放音乐剧片段的方式介绍西方音乐流派、形式、一些基本的音乐词汇,培养学生赏析音乐剧的能力。

一般而言,艺术学院教师开设的音乐课往往较为深入和生动,这可能和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较好有关,而其他学院教师开设的音乐课则在音乐范例点评方面有所不足,有个别的课甚至没有点评,播放完示例音乐后则进入下一个内容,整个音乐赏析课主要是欣赏,缺乏足够的分析。

本次调研发现,影视和舞蹈类通识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课堂最为活跃,概因影视课往往会播发经典影片或片段,学生往往较为感兴趣,而在随后的点评互动中,学生通常也能有感而发,因此课堂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舞蹈类课程则因为课堂上一般都会放映经典动人的舞剧,令学生着迷,因而在随后的教师点评中学生也能听得津津有味,容易理解,颇有收获,有成就感。

调研发现,播发视频的影视和舞蹈类课程如若教师随后进行点评和讨论,学生参与度较高,互动教学效果较好。比如《影像中的西方政治文化》课在播放相关影像后,教师的精彩点评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媒介与文化》课在课堂播发访谈、演讲、新闻、电影等,内容涉及健康、经济、环境、社会时事热点等,以此来分析和评述这些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外国舞蹈史及作品欣赏》主要介绍国内外的舞蹈表演,在课堂播放国内外著名舞蹈如《天鹅湖》《走、跑、跳》《The Bolshoi》等让学生欣赏,然后是教师评述以及师生互动讨论;《中外舞剧欣赏》主要介绍一些有名的舞蹈艺术家如杨丽萍以及有名的舞种,课堂播放中外著名的舞蹈剧和有关舞蹈的电影如《舞出我人生》等,然后是点评和讨论;《中日韩风格舞蹈欣赏》主要介绍中、日、韩的各种舞蹈,课堂上也播放舞蹈剧,如唐宋时期的《胡旋舞》、《绿腰》等,也有许多课堂讨论。

一般而言,使用ppt并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的课程,其教学效果会比仅使用ppt的课程要好一点,但并非绝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并完全取决于教学方法,还要视乎课程内容特点,比如文学课或者文物鉴赏或集邮等这样的课程,即使没有音频或视频的辅助,教学效果也可以很好,有些甚至不需要ppt也可以令学生沉迷,只要教师足够博学和有高超的表达能力。另外,有音频和视频材料辅助的课程也并不必然有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视乎讲课的人,即教师是否够投入、课堂组织是否有序、语言表达是否恰当等。因此,可以说,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并非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本身,而在于课程内容和人,即教师本人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正因如此,有些课才可能无需ppt和音频或视频的辅助而依然精彩。

结 语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人文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型而非培养学生能力型,即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传授、介绍相关领域或课题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涵养,而非提升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实践运用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绝大部分的人文通识课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如ppt展示、音频或视频播放等。在依赖ppt展示的口述教学和运用ppt展示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的综合教学两种教学方法中,后者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比前者的教学效果好。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影视、音乐、舞剧和流行文化内容更受学生欢迎,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在这几类课堂中也更为活跃,互动愿望更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最普遍常见、最流行、也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而非传统的“板书+口述”(Chalk-Talk)的教学方法。然而,考察当今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堂,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普遍应用使学生获得视、听、说三方面陶冶和训练的同时,传统的“板书+口述”教学方法的被遗弃也削弱了教师和学生动手写字的训练和能力,而这已经和正在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呢,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1] 【英】布洛克, 阿伦.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 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

[2]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5.

[3] 孙振声.易经入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39.

[4] 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7-69;71.

猜你喜欢

教育课通识人文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社科
一堂书法教育课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