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九号房间》主题
——理性的失败
2014-04-17余丽铮
余丽铮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11)
论《十九号房间》主题
——理性的失败
余丽铮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11)
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在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中将视角聚焦在一名退职在家的主妇的内心世界以展示20世纪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社会对“理性”的失望。非理性就像沉寂在灵魂深处的一条潺潺得暗流,理性试图困御本能,激情和情感的企图可能最终会撕裂完整的人格。《十九号房间》篇首便点明小说的主题在于揭示“理性的失败”。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蛇和魔鬼及其引申的意象的细读,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原型批评的方法,力图揭示意象背后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以此凸显莱辛对西方传统理性至上思想的反思与颠覆。
蛇;魔鬼;房间;情欲;理性
受十九世纪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很容易被划入女性主义批评视域。长期以来,《到十九号房间》的有关评论多专注于挖掘文本的女性意识。它被称为继《金色笔记》之后的又一部具备鲜明女性意识的小说。批评界认为作品集中表现了一名女性作家对父权社会下女性挣扎、反抗,努力寻求自我,重塑自由女性等主题的探索与关注。虽然莱辛在成名后多次表示自己并不是女性主义者,只是“历史记录员”。评论界却仍侧重于女性主义。本文试着跳出女性主义批评视觉,把莱辛《到十九号房间》放置在20世纪西方精神伦理的长河中加以审视,通过对文本中典型意象的解读,试图揭示莱辛对自柏拉图以降推崇理性,抑制情感的理性至上传统的反思。
《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一位中年退职在家的全职主妇苏珊经历的一场激烈的精神危机。苏珊和马修罗林都是具有较高文化涵养的知识分子,苏珊结婚前是名颇具才华的广告策划者,马修则是一名副主编。婚姻,按苏珊的观念,是在适时的年龄理智的结合。理性是他们婚姻的唯一准则,情欲被排除在外。“房子,孩子,社交,一切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发展着”①,相比于周遭的婚姻,可能遇到的“内在的暴风雨”苏珊也表现出对自己信心十足,她认为“他们饱读各类书籍——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不会无所准备,穷于应付。”②结婚几年后,苏珊却突然开始思考“这一切(婚姻)是为了什么?”③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苏珊思考后,认为“这一整体之所以存在,由无而有,全赖两人彼此相爱……这就是生活的核心,生命的源泉”④。这是一个颠覆性的答案--情欲。苏珊对此感到恐惧,因为情欲是盲目的,冲动的,会冲垮婚姻的堡垒。
面对内心萌生出如此强烈的情感力量,苏珊一开始努力压制着。但马修婚外情这一事件的发生却使苏珊意识到自己内心流着的那股强烈的情感暗流以超脱她的控制。对于马修的不忠,苏珊罗列出种种原因来为他开脱,希望把他的行为纳入事出有因之中,加以理解。正如边沁所言“一旦我们注意到和理清了能够影响个体生活条件的每一环节,(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被留给偶然性、反复无常或者不受引导的自由判断,一切都可以按照尺度、数目、分量和标准来审视,并且在这些东西中安营扎寨。”⑤边沁认为日常生活中是混乱无序的,(对于苏珊和马修的婚姻而言,情欲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苏珊所需要的是井然有序的选择程序——理性,在理性的指导之下,用明晰审慎地标准来进行深思熟虑的选择,把情欲从其婚姻中驱赶出去。但当到归结结论时苏珊竟然又一次得出马修的背叛始于对情欲的屈服——“为了小孩不能陪他,他独自参加宴会,偶尔禁不住漂亮女孩的诱惑(哦,这是什么话!),偶尔屈服(这个词更叫人吃不消),那是难免。”⑦很明显,这里出现了两个叙述声音,括号部分是来自理性的声音,余下的部分则是苏珊本能自我的声音。分别代表了苏珊的社会性自我,和本能自我。与对马修行为感到歇斯底里,嫉妒,怀疑的本能自我不同,社会性自我以一个权威的口吻裁判着我的行为及言行,“诱惑(这是什么话!)偶尔屈服(这次更叫人吃不消)”不断以理性的标准规约着我的言语,但是理性显然在此力不从心,本我最终压倒了社会性自我,它控制着苏珊,苏珊渐渐感到“生命像沙漠,一切都无意义”⑧。情欲的种子已经悄然在苏珊的潜意识浮现,壮大。更像决了堤的洪水般向苏珊倾泻而来。理性与情欲的冲突便进一步升级。
如果说开始之时,情欲还只是以声音的形式偶尔闯进苏珊的意识,扰乱苏珊的情绪,那么从小说的后半部分,苏珊意识中大量出现的花园,河水,房间,魔鬼,蛇,蜗牛,头发发出的丝丝声等意象可以看出,它们在苏珊的意识中强烈到迫使其借住幻想的表征物来发泄,折射出苏珊疯狂混乱的心理。以文本中多次出现蛇意象和头发及其发出的丝丝声为例。谈到蛇形象和头发的意象,我们首先想到的圣经里伊甸园的那条蛇,以及力士参孙蕴藏着神力的头发。不论是蛇还是头发,随着基督教的发展,都具有了消极的象征意义,蛇是魔鬼撒旦的化身,是情欲的化身。而参孙向达利拉透露头发的秘密,也是情欲主宰理性,毁灭英雄的例子。蛇和头发成了堕落和情欲的表征。这些意象在苏珊的意识中重复频繁的出现,表明苏珊为内心涌动得并不断壮大非理性的情感感到害怕和恐慌,起初时,苏珊用理智尽力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独自一人去花园,害怕看到蛇。但这种办法并未奏效。苏珊下意识得不断为自己创造独处的机会,她徘徊在花园中,紧张而又激动,让胸中愤怒之魔,在血液中尽情舞蹈。不但如此,这个本能的自我还进一步驱使着苏珊在自己的家里画地为牢,为自己创造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可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苏珊却什么事也不敢做,只是躺着,坐着。因为他控制不了自己不去倾听外面孩子的对话以及女仆在走廊外来来往往的声音。这些外界的声音实际上是在警醒着苏珊她是-孩子的母亲,家庭的女主人,丈夫的妻子这些社会身份,她不能忘了这些。一方是房间里的苏珊本能的情感要求摆脱现有的束缚,另一方则是外面的声响,是社会性自我对苏珊的规约。在这两个矛盾体的拉扯对立之下,苏珊的心理处于极度得紧张冲突之中。促使苏珊暴躁得对孩子撒了一顿脾气,吓坏了孩子。既然“他们整天都在家,她又要失去(独处)的自由,这叫她很不高兴。”⑨倒不如在外面另寻个偏僻、安静、没人注意的更加安全的地方,这样“使自己处于这种状况: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做这做那。”⑩而且“说不定有时(魔鬼)还在屋子里,想进入我的身体,想占据我。她渴想自己有间房间……”(11)为了让魔鬼占据“我”,苏珊找了个偏僻的肮脏的小旅馆。尽管感到“荒唐”,“可鄙”,但,去十九号房间的频率却不断攀升,从一周三次,演变成了一周五次。房间里“除了自己的魔鬼,什么都看不见。”,“沉思、幻想,脑子一片黑暗,空虚之感像血液一般在血管中畅快奔驰。”[1]。但苏珊却总是微笑着。眼看就要步步听命于本能自我的诱拐,可丈夫罗林却意外地发现了十九号房间的秘密。罗林的出现是社会性自我介入的象征。罗林使苏珊意识到自己一直处在非理性的支配之下,放纵自己的感情。理性自我又恢复了主导力量,她渴望丈夫能够在她精神上不断深陷的泥沼中适时有力地拉她一把,帮助她摆脱非理性的控制。可是苏珊的求救是失败的,因为丈夫根本没意识到她所遭受的精神危机。她绝望了,一再地轮番的冲突斗争中,理性这根救命稻草却没能救赎她。作品中苏珊一直说自己是孤独的,独自一人,独自一人,这正表明了苏珊的灵魂渴望摆脱非理性的狂乱,却由于孤军奋战,最终败北,苏珊在经历自我救赎努力的失败和求助外界帮助的尝试失败之后,感到无比的空虚和绝望,这与小说开篇所点出的主题--理性失败形成了回响。
自柏拉图以降,理性与情感在西方文化内蕴中一直是对立的概念。无怪乎像苏珊这样“理智过人”的人会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心灵中的非理性成分(通常指情感,激情,本能,欲望)比作洪水猛兽。爱欲和其他的身体欲望,只有遵循知识和推理的引导,才能实现心灵的平静。如果心灵被激情主宰控制,那么,欲望便会营营做声,饱养肥食。在吃饱喝足之后,就会使得人“失去一切羞耻之心和理性,人们就会没有什么坏事想不出来的,就不怕梦中乱伦,或者和任何别的人,和男人和神和兽类交媾,也就敢于起谋杀之心,想吃禁止的东西,总之,他们没有什么愚昧无知的事情不敢想做的了。”(12)因此,人要保持心灵的平静,纯洁,高贵,似乎就意味着最大的发挥心灵的理性主宰作用,抑制混乱无序的情感。然而,正如尼采所言,欲是生命的原动力,过分地压抑情感只会使人变成干瘪瘪的活死尸。苏珊所经历的这场理性危机,正反映了20世纪西方人在失去了对上帝诚信的信仰之后,正经历着失去理性与情感的协和,失所依傍,彷徨,摸索和苦闷追求,遭受着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矛盾。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11)引自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间[A].钱兆明.二十世纪英美短说选(1).江晓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219-212。
⑥引自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78。
(12)引自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9。
[1]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间[A].钱兆明.二十世纪英美短说选(1).江晓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219.
[2]王佐良,周珏良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
[4]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陈红,段汉武,主编.二十世纪英美文学选读[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On the "Room Nineteen" theme -- Rational failure
Yu Li-zhe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11, China)
The British novelist Doris Lessing focused in a retirement home housewife's inner world to show the western society of the "rational" in twentieth Century after the two World War in the short story "Room Nineteen". Irrational as silent as the undercurrent in a babbling soul trapped, rational to instinct, passion and emotion may eventually tear complete personality. "Room Nineteen" first i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to reveal out "rational failur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works appeared in the snake and the devil and the extended image, on the basis of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 tries to reveal the rich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imagery, which highlight Lessing to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rationalism reflection and subversive thought.
snake; the devil; room; lust; rational
I106.4
A
1000-9795(2014)06-0097-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2
余丽铮(1987-),女,上海人,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