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师造化”
2014-04-17敖露露
秦 雨 敖露露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300;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也谈“师造化”
秦 雨 敖露露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300;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均以临摹入手。有一定基础后,进而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向自然学习,为“师造化”也。“造化”是自然,是宇宙、天地。这是学习山水画最最重要的途径,著名的山水画家都很重视“师造化”,通过向大自然学习,以追求个人精深与大自然精神的契合统一,通过画作抒发自己个人的情感,并赋予大自然一种新的寓意。
师造化;山水画;沟通自然;写生;意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他既肯定了“师造化”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个体的主观创作灵感是必不可少的。《历代名画记》记载说: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绘画的奥秘,意思是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强调景与心感应,通过观察客观景物,结合内心思想,形成心灵感悟,从而做到在观察、揣摩中提升,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升华自己,达到艺术的高层次。
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和自然沟通,在封建时代摧残人性的封建等级和生活压迫中,人们通过认识自然、赞美自然来寻求心灵寄托,觅取心灵静息的瞬间。“师造化”是画家表达自己审美的前提,是一幅山水画创作灵感的来源。自然美景对我们的审美有着重要的陶冶作用。“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等等美丽的诗句无不让我们对诗中形容的美景感同身受,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而感悟美景,寄情于景是赋予我们画作生命的关键要素。
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都非常重视“师造化”。他们在大自然中研究,体察大山川树木季节的变化,酝酿创作灵感,收集创作题材。如五代的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曾花了很长时间到深山中去画古松,先后画了数万本。如此精神,成就了他“唐末之冠”的超然历史地位。从历代著名山水画家的艺术成就来看,如米芾、马远、夏圭以及石涛、梅瞿山等人,凡是师法自然的,在艺术上有创造性,有成就,造诣深的山水画必须充满作者的感情,充满作者对大自然讴歌的激情,并赋予大自然一种新的寓意。“师法造化”是每一个山水画家的必经之路。更重要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使眼前之景与手下之画,通过精心融合,赋予了新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意境,即画境与意境的有机结合。
《周易·说卦》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水火不相射。”对自然的接触能够给予生活的体验,这是人在探索自然时的进步。对于热爱山水的画家来说,走向大自然深处,带来的不止是灵感,还有生活中的养分,更是能造就出艺术的厚度、维度、深度。他们通过写生在作品中很好的将西方造型与中国传统笔墨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传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古人提倡要“行万里路”实际也是强调到实际生活中去体察、实践,师法自然。古代交通不便,去一处名山要花很长时间、很多精力;而现在交通方便,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为山水画家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必须迈出步伐去看、去写、去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缺乏这种热情,很难产生好的山水画作品。
无论古代和现代,写生这一环节在山水画学习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写生很平常,但是“师造化”并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那么简单,并不只是需要去描摹自然景物,是由“所见”到“所知”,由“视觉”到“传达”的过程,它需要长期大量的学习才能掌握。写生时,在取景、观察、构思及具体进行写生创作中,一方面要把对大自然景物感觉最强烈、最生动的印象抓住,以此为基础还要考虑到下一步的创作要使写生与创作之间形成必然和谐的联系,这是有一定难度也是写生的主要目的。这方面做得好坏,是一个画家写生水平是否成熟的体现,可以充分反映出一个画家的综合素质、全面素养及艺术加工的手段和能力。自古至今的山水画家也都是追寻此道,有成就的杰出画家更是如此。
写生时,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写山水之情。这“神情”出之于作者的主观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受到大自然风景的启发,用笔墨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山水画并不只是一笔一划对一山一水进行单纯的自然描绘,而是把眼前的景物作为传达自身感情的寄托之物,抒发自己的内心。以大自然为师,寻求大自然精神和自我精神的契合,这是每一位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如果只把客观景物如实地搬上画面,或仅仅做简单的构图上的变化、章法上的排版,那只能是风景说明图。没有永恒的意境,缺乏感人的魅力,这对一个山水画家和一幅山水画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写”的关键则是充分表现“意境”。
“意境之美”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质之一。“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部分,具有独有性与特有性,台湾学者姚一苇说:“境界或意境一词是我国所独有的一个名词,作为艺术批评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但是它的语义非常的抽象而暧昧,因此在比较实际的西洋的美学或艺术学体系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同等的用语来传达,至少我在西文中找不出一个可以概括它所有的内涵的一个用语”。国画大师李可染也曾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指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
石涛有一首题词:“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他很强调画家的精神表现,主张画家“意在笔先”。画的意境是画家精神领域的开拓,是从最深的“心源”与“造化”接触时,逐渐产生的一种领悟,再以笔墨形式表现出来,微妙地把作者的感受传达给观者。“意在笔先”,看来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但却是极重要的经验。当画家们深入到生活里,面对着日新月异、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时,能够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的感受?不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画家的这种激动和感受,就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也是画家大展身手的机会。这与画家的艺术素养、个人品格密切相关,单纯靠笔墨技法,未免显得不够真诚、不够感人。信仰上的传播,意境上的开拓,才应该是学习山水画师造化的最高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国画理论方面流传至今,给重视情感与自我感受的中国画家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其独到的见解启发一代又一代画家,比起许多复杂的审美观念,它虽然仅仅只是短短的八个字,其影响却要更为深远。
On "Shizaohua"
Qin Yu, Ao Lu-lu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241300,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235000, China)
Learning China painting,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copy. Have a certain foundation, then to sketch in the true mountain water, to learn from nature, as the "Shizaohua". "Zaohua" is the nature, universe, world.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of learning landscape painting, the famous landscape painter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hizaohua", by learning from nature, to pursue personal and profound spirit of unity with nature, express their personal emotions through the paintings, and give a new meaning of nature.
Shizaohua; landscape painting; communicate with nature; pain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J20
A
1000-9795(2014)06-0093-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9
秦 雨(1991-),女,安徽芜湖人,从事中国画方向的研究。
敖露露(1991-),女,安徽南陵人,从事西方绘画创作与理论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