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达维特艺术作品阐释
2014-04-17敖露露
敖露露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南陵 241300)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达维特艺术作品阐释
敖露露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南陵 241300)
本文以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为切入点,将历史名画作为具有符号学意义的文本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和《萨宾妇女》三幅最具代表性革命题材作品进行分析,简要探析达维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而进一步探索图式本身的政治理想和精神,研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视觉图像中的表现。
达维特;内容;形式;法国大革命;视觉图像
一、社会意识形态决定内容
艺术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背景下,达维特的艺术主张应该是传播学与艺术及以及美学本身的意义并存的。在关注革命风暴,将革命风暴用于绘画题材、带着社会期许值的同时,也在探索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美融合与表现。
1.社会、政治背景对达维特的影响。达维特的政治理想与创作精神萌芽于其在罗马学习期间,发展于大革命时期,深受古罗马共和政体的影响。其艺术作品中英雄化与革命化的内容题材,通过纪念碑式的创作形式来加以表现,集中反映了其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来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这一创作特点。
从《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萨宾妇女》等作品中感受到他的艺术作品慢慢形成的符号意义,以及图式本身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即将政治情感与古典主义美学相融合,将社会、历史事件与达维特式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完成艺术创作突破的同时,暗示出政治话语。
2.作品传达出的政治与社会期望。《荷拉斯兄弟的誓言》中,达维特选用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希望散发出一种新道德的热忱,作品宣扬英雄主义和鼓励人民群众为革命而战,具有号召革命的性质。
《马拉之死》是一副沉浸在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直接描绘现实题材的作品,也是反映画家自己革命立场的代表作。以肖像的形式,描绘出大革命杰出领导人马拉遇害的现场,构图简单却形成巨大张力,使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公民热情与号召。
《萨宾妇女》是热月政变之后达维特在牢中所作,此时达维特的政治主张和艺术见解都发生了变化。由大革命前激昂奋斗的爱国主义到失败后的消极、悲观。
二、达维特作品图像的语言阐释
绘画的艺术形式一般是由内在的结构和外在的艺术语言构成,艺术的形式美可以使人深入地认识内容,了解内容直至读懂内容,形式运用得当才可以让作品“说想说的话”。
1.作品内容对应的艺术形式。《荷拉斯兄弟的誓言》的主题是古典英雄主义,内容极为庄严坚贞。画面上,达维特将三组人物在作品里平行配置在三个拱门背景上,突出悲壮的主题。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为范本,构图力求严谨均衡。形式上,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表现实际生活中的物象,达到肃穆严峻的美感。重视素描结构,运用实墙、神秘的背景等来突出强调画面重心,画面雕塑般的造型更是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崇高庄重的感受。表现一种雄伟的、激动人心的感染力和纪念碑式的美。
《马拉之死》革命领导人马拉遇害现场的再现。画面浮雕般的躯体塑造、肌肉的筋腱,既符合古典美法则,又从形式上赋予了马拉作为革命领导人高贵的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加强了面部安详肃穆的表情刻画,让人由衷的生出哀悼以及惋惜之情。画中的凶器、浴盆、便签、信、鹅毛管笔、以及木箱上的纸币和便条等等无一不具有强烈的符号意义,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反而更增加了画面的现场感,传达出革命者的精神面貌。达维特用庄严的墓碑形式,强烈的光线,将人物肖像与真实历史再现,悲剧性的在哀悼的氛围中塑造一位已经死去但却永远活着的革命英雄。
《萨宾妇女》是达维特绘画的转折期作品。在这场亲人之间激战的画面中心,白衣女人张开双臂,竭力出面调停、平息战事。达维特极力表现出人物裸体的造型,严谨细腻的雕塑形体反映出画家对古典主义单纯的形式美和造型特征的追求,回复古代标准圣洁的人体形式美。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严格遵循古典主义法则,按照黄金分割率配置人物,和谐统一中又有对称、均衡、稳定、变化。画家此时的理性特征使得作品透露出他思想上的急剧转变,用图像符号来传达出人生以及社会的戏剧化。
2.艺术图像形成的符号语义。根据作品想要营造的呼唤英雄革命的效果,《荷拉斯兄弟的誓言》中金字塔形的构图,雕塑般的形体,均衡而又富有对比性的两组人物,象征着使命与英雄的刀剑,表达出一种对革命的憧憬,对英雄化的爱国行动的敬意。作品中,达维特还使用一些附件来形成更强烈的符号意思,辅助题材的表达。如古典式的柱廊,三兄弟的配饰等都形成了英雄化的人物特征。胳膊和腿部紧实的肌肉更是英雄化力量的表达,使人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希望就在剑尖上。悲戚的妇女儿童透露出悲凉感,宣扬为共和国而奋斗不惜牺牲个人感情与存在的精神,随着光线的照射,廊柱的投影指向,好似拨开那神秘背景的迷雾就是革命的曙光,激励革命情绪。
由于《马拉之死》历史事件的政治特殊性,达维特在作品中希望表现出一种无时间限制的美德。受伤的胸部、没有表现出痛苦的脸、浴缸里的血水、未完成的工作、耷拉下来的右手、……真实的现场再现,让马拉牺牲的英雄形象流传万世。洁白的浴巾让马拉的形象更加纯洁无私,显示出光荣无上的革命牺牲精神,也表现出达维特对马拉的崇敬之心和哀悼之情。墓碑般的木箱以及碑文,使画面更具有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木箱上的纸币和便条内容与敌人的阴谋手段形成强烈对比,揭露敌人的丑恶、赞扬马拉的无私。表现出一位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和为人民幸福操劳的崇高品质”的革命者。
《萨宾妇女》中心题材是和平停战,或许达维特觉得自己从前太极端,需要用古典主义的平衡和理性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场革命。画面主体不再是战斗中的男人们,视觉中心的白衣女人,象征着和平、安详、纯洁的世界、纯洁的人性。强烈的白光好似来自天堂,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也使白衣女人有了一种圣神的使命感。女人张开的双臂有平和有序的含义,达维特借由白衣女人这个符号隐喻自己的意志,希望社会和平有序、世界如天堂般美好。画中的人物刻画多采用裸体,达维特不仅是在艺术上想追寻古典美,也是在心灵让人物归于世界最初的单纯。有人认为画中的白衣女子是达维特对自己妻子的赞美,这是有道理的,至少,画家表现了女人在这个纷乱世界中的作用,用柔情来化解干戈。
三、图式与精神铸就艺术灵魂
绘画艺术本身就是静态的视觉艺术,通过刺激眼睛来获取心灵震撼的感受。不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需要艺术家的高度理解。有思想、有灵魂、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必须是要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充分发挥视觉图像的功能与意义。
通过对达维特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分析阐述,发现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绘画形式,结合颇富内涵的绘画内容,使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只有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了,作品才可以不落窠臼,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不会枯萎。虽然在达维特生活的时代,艺术还没有脱离为政治服务的桎梏,但艺术本身从来不是由政治来决定的,政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艺术的感情,这种感情也让艺术在人类的生命中,如空气如水一般不可缺离,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艺术变化复杂多样,艺术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必然会影响作品的内容。不论艺术怎样变化,抽象或具象,写实或表现,其图式和精神都包含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合,只是处在具象的社会中,艺术感受有所限制和不同而已。
[1]欧阳英,潘耀昌.外国美术史[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7.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米涅,著.郑福熙,译.法国革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邵大箴.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 -- Interpretation of Dawit's works of Art
Ao Lu-lu
(Academy of Fine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Nanling Anhui, 241300, China)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historical fa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historical painting as a symbol of significance of text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davitt’s "Heras oath of brothers", "horse" and "the death of Sabin's" three most representative revolutionary theme work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alyzes the unity of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in the works of art are divi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chema of their own political ideal and spirit, research the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 of expression in the visual image.
Dawit; content; form; the French Revolution; visual image
J20
A
1000-9795(2014)06-0066-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10
敖露露(1991-),女,安徽南陵人,从事西方绘画创作及理论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