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策略研究
2014-04-17王强
王强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逐渐打破学科教学体系的束缚,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普通高等教育明显不同。针对这一特点,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并有效利用评价结果,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改进和发展,就成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突破瓶颈的现实诉求。
一、学生质量评价的发展轨迹和当前世界评价范式的转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口试作为西方传统的评价方式,因其存在主观性强、误差较大、效率较低的缺点,逐渐被更为客观和精确的笔试所取代。而后,教育评价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测量时代”“描述时代”“价值判断时代”,但这三种评价范式存在着忽视多元价值、过分推崇科学范式、管理主义倾向严重等问题,因此评价范式逐渐转向“共同建构”。这种评价范式主张评价应在自然环境下更多地采用质性评价,根据“回应—协商—共识”的路径,达成共同的“心理建构”。由此揭开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变革序曲,使教育评价更多地关注各利益主体在评价中的不同需求,这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程,高职院校广泛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做合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稳步增长。然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却滞后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学生质量评价中,评价主体忽视了多元文化的存在,未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为重要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撇开了学生和家长的参与,造成评价中学生价值主体的失落,使学生质量评价偏重于价值认知,忽视价值建构。在评价目的上,不是为了学生的改进和发展,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确定学生奖学金的评比等级,其实质就是为了鉴定。在评价指标和方法上,以知识的考查评价为主,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其信度和效度较低。在评价结果的形成和利用上,重视总结性评价,忽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特别是在实习实训中尤甚;加之评价体系缺乏反馈协调机制和申述制度,学生缺乏畅通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因此,鉴于高职院校“穿新鞋走老路”的评价体系,其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策略
纵观学生质量评价的发展轨迹和当前世界评价功能的转向,基于协商机制的高职院校发展性学生评价将会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必然走向。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权重的制定、评价结果的形成和利用、评价申述等方面,给予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表达和价值选择的权利,推动学生不断进行价值认知和价值建构,达到以评价促进改革发展的目的。
(一)以价值多元为基础,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构成评价主体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通过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仅让学生为将来就业和从事某项职业做准备,还要在此过程中求真、求知、向善,不断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围绕这些目标,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就需要进一步扩大。除学生外,政府作为学校的主要投资者和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家长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投资者,社会作为学生的容纳空间,都将成为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根据联系紧密程度,高职教育关键评价主体的构成应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人员、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相关人员、政府相关机构人员;一般评价主体应包括校友、同行、社区相关人员等。这样,在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框架下,才能实现教育评价的民主化、科学化与社会化。
(二)成立机构,明确职责,系统设计学生质量评价程序
学生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高职院校应成立评价领导小组、专题评价小组、评价申诉处理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和任务主要包括确定评价对象和重点、编制评价计划和方案、组织评价相关人员培训、监控评价过程、对评价结果进行决策分析并得出评价结论、反馈评价结果。专题评价小组的任务和职责主要包括学习和理解评价方案、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收集分析评价信息、得出初步评价结论、反馈并汇报评价结果。评价申述小组主要负责处理学生评价的申述事宜。
不仅如此,还要系统设计评价实施程序。首先,要进行学生的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反省和诊断,并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参与下,共同分析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再评价之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改进。其次,由专题评价小组全面收集、整理真实有效的评价信息,根据各利益相关者协商制定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对这些信息分析汇总,得出初步的评价结论,并向评价领导小组汇报。再次,评价领导小组运用评价理论和统计方法,对专题评价小组的各分项评价进行综合,得出评价结论。最后,评价结论发到学生手上,学生对评价结论不服的,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申述,评价申述处理小组负责受理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
(三)根据职业相关,确定学生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
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主要培养以“做”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学生评价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到与职业相关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在知识的评价中,由于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因此采取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显性知识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非专业理论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层面的识记,因此可以采取量化评价方法。通过举行标准化考试进行检测,根据数量点式标准将60分定为临界点,学生达到者定为合格。校内隐性知识和企业隐性知识以质性评价为主,采取分等级标准进行,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实施,评出优良中差等级。
在能力的评价中,由于能力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很难用量化评价得出结果,应采取分等级评价标准和期望评语标准,以质性评价为主。高职学生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以基于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训和顶岗实习内容,选取部分、单项或综合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由学校实践课教师和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实施。
在素质的评价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要求,着重考查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由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属于学生理想、情操、价值观方面的素质,因此也难以用量化方法进行评价,应采取分等级评价标准和期望评语标准,以质性评价为主。身体素质中的身体活动水平能够进行测量,可以设定数量点式标准和数量区间式标准,以量化评价为主;身体适应水平不能用数据展现,可以设定等级评价标准和期望评语标准,以质性评价为主。
(四)以职业能力为重点,设置评价指标权重
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可以采取关键特征调查法,此法是一种对被择目标进行筛选的调查法,它要求被调查者在所有被择因素中找出关键因素或最有特征的因素求得权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学生赖以生存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基本发展能力。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各专项评价小组应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制定出相应的问题表,评价领导小组召集由一定比例的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将问题表发放给各位代表,征求、汇集并统计他们的意见或判断,使大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修改意见,然后评价领导小组根据意见和建议组织评价专家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权重既能反映出各指标在评价目标中的客观地位,也能反映出评价主体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最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五)以学生深度参与为前提,形成和应用评价结果
在高职学生评价结果的形成过程中,应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诊断性评价,三是总结性评价。以增加学生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拓宽学生职业发展空间为基本目标,根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在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达成评价结果的形成,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价值认知和价值建构。
在每个教学单元、任务或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跟踪反馈,诊断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错误以及产生的原因,而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根据实际自主改正错误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在形成性评价中,采取测验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达到的目标进行测评,但要注意测验和考试不要过于频繁,同时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策略的及时调整。
(六)加强评价的反馈,有效处理争议和冲突
虽然学生质量评价力求精准、公平和公正,但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学生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和价值需要通过评价得以体现。因此,各高职院校作为评价过程中的强势群体,应畅通反馈渠道,得到及时快捷的反馈信息,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改进。同时,如果学生对评价过程和结果不服或不满意,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召集相关评价主体,采取民主协商形式,对评价过程及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得出较为科学、公正和人性化的评价结果,让学生能有效地通过评价的申诉机构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为适应当前评价体系改革从控制走向民主、从对立走向统一、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趋势,在尊重价值多元、注重个体差异、突出职业能力的原则下,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改革,建构起科学民主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选拔功能、导向激励功能、诊断改进功能、反馈调节功能,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